經過振城的介紹,有幸在馬六甲體會了長大以來的第一場露天電影。露天電影為早期物質匱乏,卻是個富有濃濃人情味年代的產物,隨著科技的進步,傳統流動電影已淹沒在時代洪流。
唔,對露天電影的想像,不外是童年時酬神戲(廟會)中,吊著一片白布,用舊式投影機打出的不清晰畫面,外加震耳欲聾的喇叭聲,搞到鄰居午夜12時還不能睡覺,大人說,那是播給“神”看得,所以深夜的電影嘛,都是些神怪片。
至於新式的“露天電影”,想像中和Mamak檔播放足球賽事和有線電視台電影的沒差,所以對今晚露天電影的期待,其實是“還好”。
沒有抱著太大的期望,慕名侯孝賢大導的名氣,晚上9點半到打鐵街(Jln Tukang Emas)的Shantaram art cafe(Shantaram在興都文是和平使者Man of God Peace之意)報到。
對侯孝賢有認識,源自侯導監製的都市片《台北第36個故事——朵兒咖啡館》,對比今晚侯導首部日語片,紀念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的《珈啡時光》,毋庸置疑,我的層次還是在有故事、連貫性的電影,最近對純動作特效的好萊塢商業片不忍觀之,反而喜歡上杜琪峰電影風格“亦正亦邪”的人物演繹,如《毒戰》的古天樂,及《線人》中張家輝的掙扎。
珈啡時光以平實的生活化場景,通過侯導的“經緯線擴張”,帶出幾個要素,我沒看得懂,只曉得影片從頭到尾就是隆隆的火車聲,還有女主角倚在火車廂若有所思的畫面。
為了對電影有基本概念,我在途中拿出智能手機谷歌電影資料,等到對照故事畫面後,反倒是影片最後一幕:4部火車在河岸上的交匯,影片結束了~沒關係,就當作學習吧。
《珈啡時光》資料: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4/11/post-627.html
正如網友留言:侯導的電影,以一般人的生活為背景,卻帶出了許多生活中的衝突與情感要素,即便結局和開場的畫面,也可以是同一個。
對於這類較非主流電影,觀眾都坦言看得不太明白,但馬六甲還是有電影工作者麗娟在默默推動,期待能帶動電影的多樣性,促使更多人對非商業化電影的思考。但就這點精神,相當值得敬佩。
****
講回露天電影,當我看到影片是投射在對面老店的鐵門上時,昏黃街燈的照射,使得這番佈景充滿古典味與格調,和我想像中的projector screen佈景大不同;這,就是驚喜!
不遠處喧囂的雞場街夜市,對比打鐵街的露天電影氛圍,說明了:“這才是真正的馬六甲”。幾位洋人、本地人和外勞一起坐在椅子上看電影,微風不時吹來,涼涼的。
比較有趣的現象,當路人路過投影光線時,總不自覺加快腳步或有點尷尬神情,深怕自己的冒失,打攪了看戲人的雅興。
有人表情不自在,低頭匆匆而行;有人跨起右腳,意恐自己把投影畫面“踩爛”?還有人刻意繞過投影機,不要讓自己的身影照射在佈景上。
不過,也有大搖大擺走過的洋人女孩。這些路過者的眾生相,反倒吸引了我的目光。
一些車子也放緩車速,甚至還有車子停下,不確定要不要駛過。這些對觀影人和放映者的尊重,顯示了有修養的態度。
看過《單身男女》,女主角高圓圓在車燈的照射下,向吳彥祖揮手祝福,使得吳彥祖萌現一座新建築物草圖的靈感,令他在建築設計重新站起。今晚的露天電影,儘管不很明白侯導要傳達的意涵,但從投射在老店鐵門的佈景來看,借用這種空間交錯,反倒能產生火花;也許觀者通過與環境的互動,悄悄展現了新想法。這也是主導人麗娟所傳達“種子的希望”。
同比,我更喜歡投影光線投射在經過的路人、腳踏車和汽車。
寫於Seri Duyong 凌晨2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