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23, 2015

《Fast and Furious 7》電影觀後感

“他是屬於家的”(he belongs to home)

Fast and Furious來到第7集,電影男主角Paul Walker因2013年11月30日的一場車禍喪命,由胞弟為替身頂上。電影為了向保羅致意,在動作和特技場面結束的劇終,安排了一場別出心裁的告別儀式,由保羅飾演的Brian駕著一輛跑車,趕上離開前的唐老大Dom/ Dominic Torreto。

兩人在路口相遇,四目交投後並駕齊驅,卻終於在前方的一條分叉路分道揚鑣,保羅開往左邊的另一條山路,高空聚焦保羅的俯瞰畫面顯示,他繼續一個人的行程,畫面由近而遠,保羅漸漸遠去,消失在鏡頭中。

人生,不也如是~如果這一生廣結善緣、廣結友情,臨終那刻朋友的憑弔,能讓自己逐漸消失在朋友的視線中,繼續往地平線的另一端,展開一個人的未知旅程;若是在世上孤獨一人,則只能黯然離去。

基本上,我對《速度與激情》已帶著一種商業電影特技與特效製作的準備,對故事劇情沒有什麼期待,這反而在鏡頭出現了一些較細膩的動作時,會有所驚喜。

劇中,Brian把兒子舉高,在海邊嬉戲的溫馨家庭畫面,覺得也是劇組向他告別致敬的一種方式,讓他在戲裡“推出”打打殺殺的犯罪生涯,回歸當一名真實的老爸。

我不是Fast n Furious的粉絲,對劇中角色沒有太大的迷戀,但能用這種較細緻的情節,來向一名已去世的劇中演員致敬,突出Brian在劇中和Paul在現實中的父愛角色,“他是屬於家的”,這樣溫馨的表達方式,能引起觀眾對家庭生活的共鳴,這是令人尊敬的。


-------
男生都喜歡看和車有關的速度與激情,這也是我買票進戲院,體驗那股腎上腺素飆升的快感。

電影開場安排了職業罪犯唐老大一行人,受美國政府代表頭領Mr Nobody之托,為了救出一名傑出的駭客Ramsey,以獲取“上帝之眼”的電子晶片,進一步追踪大反派Deckard Shaw的行踪,飚車隊一行人在高加索地區的阿塞拜疆山路,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追逐戰。


戲中高潮以Brian被困於一輛即將跌進懸崖的大巴,如何在千鈞一發奔上大巴側面,再以至少能抗衡地心吸力導致大巴急速下墜的吃奶快奔,同時獲得同伴Letty的接應,用甩尾的車尾來個讓Brian從懸崖凌空躍過抓著,整個視覺畫面剪接銜接的恰到好處,令觀眾鬆了一口氣。


唐老大隊伍以異於尋常的方式,在山路上準備攔截載著駭客的車隊,是以結合高科技GPS高度和位置定位的“汽車降落傘”方式,從1萬英尺的運輸機高空凌空而墜。在幾乎碰觸到地面的警示燈響起非常驚險,駕駛員手動操作把降落傘打開,使得汽車在幾乎觸地的一剎那向上彈飛,再很輕巧地落在山路上,馬上啟動引擎追逐而去。


影片也展現了中東富油國阿布扎比的富裕景象,在一片沙漠的綠洲城市,以其驚人的高樓大廈和摩天樓為號召。世人以為是回教世界的保守,海邊許多比基尼女郎和穿著長袍的阿拉伯男人成鮮明對比。約旦王子夏日最長的私人舞會,裡頭美女如雲,刻畫出一種糜爛。

那是一種充滿矛盾感的世界,在強調全民虔誠信奉伊斯蘭的社會氛圍,社會上層和貴族卻有“豁免於外”的生活方式,彷彿又回到了那封建式的君王社會。



電影另一賣點,是唐老大和Brian駕駛剎車器失靈的王子超跑車,連續“穿越過”兩座摩天大樓的玻璃,最後讓名貴跑車從高空直墜落地。

“這等於是把野獸關在囚籠內”,這是飚車出身的唐老大和Brian,心疼於這輛0-100km不到3秒的超跑車,竟然被約旦王子鎖在摩天樓保險房內的嘆息。

誠然,多厲害的東西,如果沒有被發揮和使用的價值,那就和廢物一般了。

影片不可缺少的,自然是緊張刺激的槍戰,以及無人機襲擊,不斷向唐老大隊伍發射導彈的城市戰爭畫面,以便射死要奪回“上帝之眼”監控系統的女駭客Ramsey。


這是一部關於犯罪、女人(比基尼肉臀和肉彈)、賽車、槍戰、戰爭、電腦科技的商業票房電影,純粹滿足於一時的感光刺激。當腦袋空空步出電影院時,那因電影特技而腎上腺素飆升造成的心臟跳動,似乎還未慢慢疏解。



---------
今晚是GST後的第一場電影,拜三的戲票RM8.50,比以前的8塊貴了五毛,原來是6% GST在作祟,RM8 x 0.06= RM0.48; RM8.50。

不過熱門戲還能用RM8.50看到,而且因為過了電影熱潮,可以區區數人坐在大型放映廳內,飽覽那視覺與特技效果,絕對值回票價了。

多五毛錢的消費稅給政府,乍看之下沒有很多,網上買戲票也需要每張五毛的服務費,大家也不吭聲;不過,對比消費稅前後的電影票根,那五毛錢的增幅就變得令人“不岔”了:

           消費稅後     消費稅前
戲票       6.49             6.40
娛樂稅   1.62             1.60
GST       0.39              0
總額       8.50             8.00

原來GST實施後,RM1.60的娛樂稅照跑,而電影公司只“微漲”戲票一毛,加上消費稅的四毛,觀眾需多付五毛。

就不知道這五毛會否影響買票進戲院的觀眾呢?

--------

April 21, 2015

生活美拍

生活中放緩腳步,身邊一草一木總那麼令人驚鴻一瞥,蹲下身體或放緩身段,舉起相機每日一拍,景物仍美,就像今天在法庭拍那盛開的茅草白花。


漫山遍野的茅草花,在義山上尤甚。那一抹平民化的浪漫花開,沒有華麗歌頌的花語,卻有平凡樸實的庶民情懷。一陣清風掠過搖曳,滿山白花彷彿說起話來;或趁風來敲門,把開支散葉的種子,撥向遠方。


近來馬六甲氣候炎熱,幸喜沒有遭到印尼煙霾的滋擾,天空得以保留一片藍。走入老街巷弄,被老店的山牆馬背給吸引,情不自禁舉起相機,攝下背景為藍天的“明朝的天空”。


彷若直入天際的高聳天線。天空很藍,古老的山牆馬背,陶醉其中。

天空很藍,有絲絲白雲,雖然天氣很熱,走了幾下便汗流浹背,但這是獨有的南洋風情。蕉風椰雨交織在這赤道的國度,身邊一景一物的體會,其實已給我們足夠理由,去愛這個國家、去愛這片土地。


遊走於被人工粉刷成單調白漆的後巷,心痛之餘,一個轉角二樓陽台上的胡姬盆栽,卻令我有所驚喜。陽台上的綠色植物和紫色胡姬,抵消了白牆帶來的窒息感和壓迫感。這世界本該是百花齊放,顏色繽紛的,何時輪到一片白來喧賓奪主?羅錦明說,在陽台種花的是一名旅居在馬古城的洋人。


那天去採訪被搞到面目全非的的豆腐街後巷,搭起了一座與周圍老屋景緻極不對稱的有蓋鐵架,據說是要成為藝術家擺檔的藝術走廊,類似吉隆坡的仙特拉市場(Sentral Market)。和老街緊依相隨的街坊都很心痛,是街坊無法接受新事物,還是哀嘆於老街以它意想不到的速度變質、淪陷?

所幸,在那鐵架怪獸的旁邊,還有這麼一家在二樓陽台種盆栽園藝的景觀吸引了我。恰巧背景是一幅藍天,長得較高的一棵植物(不知其名)如鶴立雞群般,還能使人的目光暫喘一口氣。


馬六甲老街的隨手美拍,必須要適時更新,因為每一秒都是歷史,這些照片在若干年(甚至若干月)後,將成為一道再也無法複製的歷史。

藍天也是如此,很慶幸今年沒有印尼飄來的煙霾滋擾,所以才讓我們享有那堪藍的穹頂。

據羅錦明說,在好幾年前河邊老牆變色,被市政廳強行繪上許多不知所云的“壁畫”時,旅居的洋人們也大肆反對,他們是基於世遺是世界公民的產業的立場,而提出反對理由。不過,後來也顯得意興闌珊,不再對公民議題提出看法;也許,他們也心淡了,覺得自己只不過是旅居暫住在這個地方,你們本地人都不表示看法,何時輪到我們這些外國人。


頑皮的九重葛,趁著艷陽高照攀出牆外,給了後巷途人一道驚喜。如果牆壁是充滿歲月痕跡的老牆,而不是簇新的白牆,就能交織出一種生活的溫度。白牆就像在一位被歲月爬滿痕跡老婦人的臉上,強行上妝,在滿是皺紋和睿智的臉上,擦上最新式的白粉底和化妝品,是滑稽和悲涼的。


這是後巷被”釘子戶“保留下來的歲月老牆,在一片白牆中顯得特出,牆面上有著現代建築所沒有的印記,那是把蚌殼磨粉後塗上的原料,所以以前的建築物會“呼吸”,牆壁會透風透氣,住在裡面的人即使沒有風扇,也不會感到空氣不流通的悶熱。老牆洋灰上常凝聚水氣,這是自然形成的。

在那後巷僅有的空間,也是街坊和小孩的唯一後花園了。

------

《Wild》電影觀後感

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

她費勁地把剛才在洗手間裝上的水袋,硬生生塞入不稱她身型比例的超大背包內,然後用盡吃奶之力,卻站也站不起來。她換了多種姿勢,最後用雙膝跪地,再單膝硬生生撐起的方法,終於把高過其個頭的重擔背包,給背上了。

她背著大背包,向著未知的獨步穿越沙漠之路前進。那是一段自我救贖的路程,儘管在沙漠她會面臨惡劣的天候、不可預知的危險和前路,但比起過去那淪喪和墮落的內心,physically形式的挑戰,無疑比擊敗心魔來得容易。


心魔,往往在你不察覺的時候漸漸壯大;然後,等到哪天你喪失了抵抗力時,心魔會忽然把你給吞噬,讓你活在地獄,而把所擁有的一切全都葬送。

人的心裡總有一個魔,也有一個佛性(上帝),佛與魔之間是永遠在拉扯的交戰。只有面對自己,才能聆聽佛的呼喚,而把魔的誘惑給掩上。

因為無法承受喪母的巨痛,女主角Cheryl走上了一段曾有過性濫交、吸毒、進而親手斷送婚姻的慘痛經歷。

“和沒有感情的男人做愛,那令我得到更爽的快感。”這是Cheryl在那段痛苦卻沒有出口的輪迴中,一段對放棄了靈魂,任由慾望支配尋求得到肉體快感的自白。

聽起來似乎匪夷所思,但那是沉陷其中之人,一種想要擺脫那輪迴的泥沼,卻始終無法擺脫的呢喃,而繼續沉淪。

終於,和丈夫簽字離婚的那刻,Cheryl似乎醒了過來。已離婚的他倆,去找了紋身師傅,在彼此的身體,烙下了他們曾有過那段的愛和關係。Cheryl的丈夫選擇原諒她的過去,卻無法遺忘,所以Cheryl注定要為自己的沉淪付出代價。

可惜的是,關於Cheryl在性濫交的畫面,因為馬來西亞國情的關係,挨了電檢局的好多刀,所以影片在某些橋段,是能清楚發現到電檢局人為的修剪,幾乎慘不忍睹,觀眾也無法身歷其境體會到,女主角在墜落當下承受那種天人交戰的痛苦。

-------
我是抱著要飽覽主角的徒步美景,以及電影投射出想實現背包徒步探險的夢,帶著這樣的初衷進電影院。在黑漆漆的戲院內,我才發現到,原來美麗的風景只是輔助,主線是“人”。


人在一段自我救贖、拯救自己的路途中,Cheryl需要多大的勇氣,以及她驚訝於自己竟有如此的爆發力,一名弱女子竟然能走完全程,比她在路上遇到一位體力好卻因暴雪而放棄的男子,更為堅持,幾乎成為徒步路徑上,備受同道敬仰的女中豪傑。

Cheryl放下了現實生活的地位、美貌、物慾追求、外在,以最初、最原始的姿態,去展開一場人與大自然最親近的徒步之旅。


在大自然的園地裡,只有人類的渺小,人定勝天在這裡顯得不可能。脫離了城市文明,人類始終必須回歸到大自然。在大自然的面前,我們必須謙卑、也只有謙卑。

所以,當徒步路上遇到響尾蛇攔路時,嗖嗖作響的聲音,停在耳裡就像是奪命的招魂曲!退後吧,走了這麼多天,這是不可能也不會甘心的事;繞路過去吧,又怕是最接近蛇的當下,被蛇出其不意咬了一口,在那荒僻的郊野,唯一的命運就是死;

想了又想,人總是要向命運挑戰,就賭一把吧!反正都來到了,既然這段旅程也是一段自我救贖,如果蛇把我給咬了,讓我的靈魂更輕盈、更自在、恢復到一種無罪的狀態,那我寧願被蛇咬。

就像《小王子》裡頭,小王子很想從地球回去他的星球,可是笨重和有慾望的肉身,不可能實現他的願望,於是他讓沙漠中的響尾蛇咬了自己一口,小王子輕盈的身子在夜空中輕輕倒下,一切就是那麼的順其自然。小王子最後有沒有回到他的星球,去見到他的玫瑰、又是以怎樣的姿態回到,作者沒有交待,任憑讀者懷抱豐富的想像空間。

所以,在荒野中徒步的我們啊,是不是都帶著一股尋求安靜、甚至救贖生命//靈魂的意圖,走在路上呢?如果那種徒步,能讓我們的靈魂安定/安息,那的確令我們甘之如飴了。

---------
為了遺忘墮落和慘痛的過去,從旅程中尋找自我,你可以說這是一段女主角自我救贖的故事,也是吸引背包客飽覽美景的視覺畫面。

影片中徒步穿越美國太平洋屋脊步道(PCT)的壯麗景色,是觀眾在經歷沉重的心情之餘,還能藉美景來舒緩一口氣。畢竟,壯麗的大自然美景,永遠有舒緩人心的作用。

在經歷了巨大的傷痛,喪母、沉溺於毒品和濫交的墮落、婚姻破裂的打擊,女主角Cheryl Strayed選擇了一段在生理上歷經艱辛,卻能在精神上與心靈上,重拾信心的徒步之旅。

和人生一樣,徒步之旅面臨了許多危險。先是一開始在州際公路步道的放棄想法,大道旁嗖嗖的車聲,似乎在告訴她“你回來吧”、帶錯了瓦斯罐,一連好幾天得吃冷麥片、遇上了外表看似兇惡,實則是善人的拖拉機大叔,得以在陌生人家中吃飯和洗澡,把步行中的疲憊和人生中的挫敗,全都化為沖涼房花灑的水而下。

也遇上女主人在椅子墊上報紙,認為像是流浪女的Cheryl會弄髒家裡所經歷的尷尬、路上的響尾蛇、心魔的煎熬和折磨、對夜晚黑暗和未知的恐懼、年青獵人垂涎美色的人性醜惡、大雪的危險、雪地裡的方向不明...間中也有提振心靈的養分,在樹林裡遇見一對婆孫關係的小男孩。

小男孩患有和陌生人相處的心理不安症,卻和Cheryl相處得宜,還主動說出了自己的病因,儘管Cheryl善意提醒小男孩,不必主動去說自己的一些事。那有著天使般純淨的心靈,喜歡唱歌的小男孩哼出了一首曲,加上給人純潔感的羊駝,電影畫面讓情節交錯的觀眾,有了一絲對人世間尚存美的眷戀。

電影以敘事手法,來帶出Cheryl和媽媽的愛,在媽媽患癌直到病故,她放棄了自己,淪落到吸毒和濫交,甚至懷上了不知是誰的孩子。那是一道在陰暗中的生命,那樣的經歷在撕裂著她的靈魂。

而因為出軌,無法原諒自己也無法原諒一切的她,決定和在一起7年的丈夫簽字離婚,兩人並在手臂刺青象徵供懷念的一匹馬。也許,在一起的回憶無法被勾起,但分離的回憶,反而讓人日後倍感珍惜。

再美麗的風景,若缺乏了“人”這道因素,也只能是平淡無奇。對旅者來說,旅途的顛簸和煎熬,反而能開啟自己的心靈世界,發掘到平時會被忽略掉的人事物。


電影畫面開始,女主角在出發前的酒店房間,和前夫通了一道電話,那樣的對話,她希望從電話裡得到什麼樣的肯定呢?導演用了相當細膩的畫面,來交待Cheryl如何又靠又坐,再撐著起立,終於把高過她的背包背上,跨步行走的行者故事。

開始時,我不明白為何Cheryl要到洗手間把自來水裝進水袋,而且是相當大包,後來當他徒步走在有沙漠氣候的步道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那是非一般的旅遊。

而在雪地裡一路跟著Cheryl的雪狐,最後在她到達終點後離去,這代表什麼含義呢?

很多時候,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總會期待觀影的畫面和觸動來實現,如我在紐西蘭9個月,錯失了許多精彩的步道(trail),唯一能津津樂道的,就是Tongariro火山公園的8小時步道。

看了Cheryl在Pacific Crest Trail的壯遊,心裡那股期待跨步壯遊的畫面又浮現了。有多久,我的夢想已在枯萎的狀態,而需要那煥然一新的撥動了呢?

--------

夢境的釋放與重組

今早發的夢,和雲南旅行有關,姑且稱之為“後旅遊症候群”,重新整理後,竟可以理出和現實生活聽到知道的事情有關的元素:

夢境:帶著家人在雲南旅行,參加了由曼曼安排的旅行團去某個偏遠熱門景區,回程時女導遊強加我們一團人必須多付400人民幣,才能讓我們上車回程,否則就只能滯留原地。我不服這種過分的需索,並向導遊理論,但導遊很強硬不妥協。我很生氣,打電話給曼曼投訴,要她協助解決。電話響了好久好久,聽到一把被我吵醒的女聲(還真是曼曼的聲調),我以帶歉意的語氣向她說明事情,然後我就醒了。

從雲南回來10天,沒意料還會發和旅行有關的夢,自己也覺得有趣。

夢的清晰記憶度,在於醒來後的複述,或記錄下來,如此就能把那潛意識的片段,清晰的印刻在記憶的皮層內,再化為文字儲存。

夢,更是一種潛意識的釋放和重組。某些時候,我們把一些事情壓抑下來,事情卻進入大腦皮層底下,成為潛意識躲藏起來,反而在睡覺時出現,化為夢境。

這趟中國之旅,其實是蠻壓抑的,有帶團當領隊的壓力、安排的措手不及、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挫敗感,雖然旅程的中期和後期漸入佳境,但前期的不順,還是令我心懷忐忑,每步路走的戰戰兢兢,這是夢境的第一組釋放。

第二組釋放,則是清晨5點半初臨麗江,用微信和曼曼聯繫,聽到她那整夜睡得不好,被我吵醒的聲音,就和我在夢境尾段的一樣。

第三組釋放,則是中國很多黑心旅遊團,曼曼強調的,“參加了你都不懂要怎麼哭回來”,遇上野蠻和不講理的導遊,你再怎麼和他理論,都是沒用的,只能後悔自己當初為什麼貪便宜,而導致不愉快。

夢,很神奇,它讓我們實現了現實生活所沒有經歷的,或把現實的經驗重組加插其中,而夢境,卻如此歷歷在目。

我們害怕噩夢的烙印,但願夜夜能有好夢。

-----

慾望清單

人生有很多慾望,一些可以實現,一些永遠是一場夢;但慾望是一座永遠無法被滿足的無底洞,不得不防,也必須自我警惕。

有人說,有慾望才能驅使動力,人生才能進步,才會達到所謂的“成功”。

慾望好不好?因人而異。現階段,我對物質的慾望不高,對物質慾望還是有的,例如,想自己擁有一輛Vios、想買多一些Lego、想擁有更多的家具,慾望的特性在於,有了這個想有那個,於是動念想要“全套”都有。

嘗試學會,欣賞和喜愛,不一定要佔有,就可以把對物質的慾望減到最低。

關於物質的慾望,昨天的《快樂星期天》訪問一位音樂愛好者,搞音樂的人也曾迷戀過物質的慾望,中學時代狂收集過閃卡,收集的時候很沉迷,等那沉迷的階段過了,自己又會陷入愧疚感,怎麼花那麼多時間和金錢來收集這些東西。

我在高中時期,曾難以自己得陷入電玩的慾望中。只要一閉上眼,腦裡浮現的全是那些RPG Game裡頭的人物、如何破關、如何累積點數和經驗值、如何在大富翁4中賺多一點錢、如何把城市建得個更吸引市民遷入,這些電腦遊戲中,唯一有啟迪性的就是Sim City,我在遊戲中認識了Mayor(市長),也知道要如何搭配各項基設和民商工土地的用途(zonning),這對玩家長襪基本的城市規劃理念是有初步幫助的。

慶幸是,自己過了沉迷電玩的慾望,如今有再好玩的game擺在我面前,我也不屑一顧。

記得自己在初中四的某個晚上,在一本空白的筆記本上,寫下了自己要換車“進階”的物質慾望,從最小的Kancil或Proton Saga開始,慢慢“升級”到Wira、Waja、Perdana、Corolla、BMW,那時的頭腦很簡單,人生的階段性“成就”是以車子來衡量;

長大了,才知道這雖是社會攀比的規格,但現狀不容許自己、更沒必要這麼做。於是,我開著Saga FLX的小轎車,在人生的長河中,繼續剔除和梳理我的人生慾望清單。

前些時候,我也曾陷入對Lego的慾望中。網購了一台Lego campervan,最初的慾望,只是把想開露營車旅行的慾望,投射在這小小的積木模型裡。拿到組裝盒,看到後頭列出的同系列lego卡車之類的,不禁又心動了,可見很多時候挑起慾望的手法,來自現代商業社會的促銷和圖像誘惑。

幸喜,我忍住慾望告訴我要網購什麼什麼的模型,壓制住那顆躁動的慾望之心,去了一趟雲南旅行,慾望從對lego擁有的渴望,轉化到再次出走的“後旅遊症候群”,所以,這又是我與慾望拉扯的時候了。

學會支配慾望,而不讓自己陷入慾望的無敵洪流中,人生才是充滿自主權的。這樣的人生,才能對自己交待!

---------

April 20, 2015

出走,是為了找尋回家的路

出走,一般泛指旅行,那是一種physically的出走,定義上較容易明白。當然,如果能做到心動而身不動,讓思維和意念,自由馳騁在無疆界的精神國度裡,如得道高僧般的冥想靜坐,則那是另一形式、且更高層次的“出走”了。

我一直對在關丹甘孟靈修中心的靜坐課程躍躍欲試,不過由於需要較長天數的時間,自己不捨得用年假去參與這項靈修靜坐活動外,心理上一種對改變現狀的排斥感和裹足不前,也阻撓了自己嘗試新領域的踏前一步機會。

不得不承認,在馬六甲兩年多,已把自己塑造成呆在舒適圈(comfort zone)裡,若有所謂的“突破”,也不過是在自己的部落原地裡喃喃細語,自以為在一番自我安慰的釋放和低語中,尋找那僅有的靈光一閃的突破機會?

如果孤身一人,這樣的喃喃細語無不妥;但有了另一半,很多時候要考慮的範圍會增大了起來。

身邊有4位朋友去過甘孟的靈修中心,回來後聽過他們分享在霎那之間,得到觸動於生命驛動的喜悅,那是一種刷新生命狀態的清新感。不過,靈修靜坐的結果,卻像排毒,有人排了毒全身釋放頓覺輕鬆;卻也有人無法接受自己生命裡的那股毒,而變得鬱鬱寡歡,對往後的任何靜坐靈修更是say no了。

說回廣義泛指的“出走”,人在熟悉的地方呆久了會有惰性,變得自以為是,自以為很了解這個地方、看得很透了,所以對身處的環境開始感到索然無味,而想要換個地方試試。

現代文明在交通工具的進步和方便給了人類很大空間,實現今人的出走慾望,不像古人若要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只能純靠走路,有錢的就靠馬車,所以古時候的山川地勢,限制和圈集了人類社群的範圍,這也使得中國南部多山的地形,塑造了多元民族、多語方言的特性。

當人對他所處的環境開始感到麻木,對迎面而來的一切衝擊只有木然的承受、無奈的接納和麻木的共處,他對生活社區的感情,從最初的眷戀、到後來的想逃離、或逃離不了的選擇性放棄(失憶),最後變成了當初那個自己所討厭的人。

以近來馬六甲老街後巷的畫壁畫為例,老街居民幾乎認同壁畫能吸引人潮,促進古城旅遊業的“功能”,只有梁志雄和羅錦明兩名搞陶藝的夫婦反對。我從和他們的訪談中,感受到這座逐漸變質和淪落到不像話的老街,正在借用他們的口在說話,我還能扮演的角色,就是通過我所擁有的平台,讓老街的聲音躍然於報紙上。

羅錦明的說法是那麼的深刻,她說,人們對所處社區飽受的衝擊,從一開始的不適應(反胃),到後來的被迫接受、或搬走,或麻木,甚至到最後隨波逐流,成為自己當初討厭的那個人,她害怕那會是以後的自己。

一名自稱在豆腐街自小生活的中年男子告訴我,他對後巷白牆畫壁畫是認同的,因為能促進馬六甲的旅遊業。我想這和他是一名靠售賣紀念品或服裝,遊客為衣食父母的職業有關。

--------
出走,就是短暫離開熟悉的環境,到他地生活。當把自己抽離原有環境後,我們會驚訝的發現到,離家越遠,和我們想家的念頭,是呈驚人的正比狀態。

我們總以為這個家不可愛,令人厭惡的,無論是政府官僚的烏煙瘴氣、或印尼煙霾襲來的空氣窒息感,都令我們恨不得想逃,但去到國外後,在食物、生活習慣、地方民俗風情、天氣等的不適應,卻令我們開始想家,最先想念的是平常不以為意的食物,雲吞面、Nasi Lemak、雞飯、肉骨茶、啦沙、炒果條這些,如電影菲林的如此清晰顯現在腦海裡。

原來,先是食物的記憶,敲響了我們對家的思念。

我們在異鄉,對所接觸的景色和風土民情,帶著一份好奇和新鮮感。我們從和當地人的言語交談間,迫不及待想體會和融入他們的生活,人們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個地方,就是為了看其他地方的人怎么生活。

我們在仰望大自然的壯闊中,去尋找內心的一片平靜。是的,平靜在喧鬧的城市文明和人際關係,幾乎已成絕響,儘管古人有言“大隱隱於市”,但你我皆是凡人,為了求取心中的一片平靜,還是把自己移動到郊外荒野去,由大自然來洗滌身心吧。

等到我們在國外呆了一段長時間,我們不自覺嚮往“月是故鄉圓”;這和當初迫不及待要離開,帶著“外國月亮比較圓”的心態是迥異的,唯,月依然是月,不因人處於的位置而有不同。

出走,要怎麼找到回家的路呢?這幾乎是種渾然天成的旅者定律,只要把這問題拋給曾在路上的旅人,八九都能很自然的告訴你,答案或長篇大論、或短小精悍,唯獨你發現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方程式,那“回家”的formula因人而異,似乎有著獨特的個人秘方。

離家多遠,回家的路途就有多近。如果覺得目前的生活幾乎快把你給擰乾了,趕緊來趟出遊吧!只有暫別、抽離或把手上的一些東西放掉,你才會體會到失而復得的珍貴。

有人出走是為了尋找;有人為了放空;有人要離家;有人要尋找回家的路~林林總總《出走的意義》,對你又是什麼呢?

-------

April 14, 2015

熱帶的魚兒

我是熱帶的魚兒。

從雲南乾燥的氣候,回到濕熱的熱帶國度,一下機便馬上覺得自在,雖然身子開始流汗,但乾巴巴的皮膚得到了熱帶潮濕空氣的滋潤,馬上變得很舒服,大汗淋漓的滋味真是暢快!

昨晚跑完步,家裡的飲用水全空了,又不能打胳膊黏搭搭開車去買飲用水,想來想去,看到客廳那飽滿多水的龍珠果,猶如天降甘霖,馬上把龍珠果開了,盡情吸飲裡頭那飽滿的果汁和果肉,超鮮美的~

旅人少欲知足

喜歡旅行的人,原來對物質的慾望可以很小,不懂是不是看了很多東西,有了豐富的旅行體驗,而想有更多走在路上的豐盛,旅人對物質世界的慾望,似乎可以減到最低。

比如,我只需要有一輛能夠代步的小車、一所在我回國後,還能讓我片瓦遮頭的棲身小屋一台能讓我隨時隨地自由上網的智能手機和便攜式電腦;至於要不要upgrade成更好看時髦或有更多“安全性”的好車、搬進更大更舒適的房子、或不停追換最新款功能最多的智能手機,旅人似乎是抱著一種“少欲知足”的心態。

反過來說,當我們在社會中生活的麻木時,物質的慾望,卻提供了我們一個攀比(與環境/與自己)的平台。我們想要追求很多物質上的東西,如Lego、手機....好像要買很多東西,要換許多東西。

我會這麼說,因為在去雲南之前,我被生活麻痺得近乎一種乾涸和掏空的狀態,能讓自己感覺還有目標的事情,就是讓自己對收集的lego還有點寄託,於是便常遊覽lego網店,想像自己擁有一件lego的樂趣,慶幸是總是停留在“想”的層次,而沒有真正下訂網購。

雲南旅行回來後,看著抽屜裡唯一的Lego campervan模型,是覺得不錯,但沒有想再擁有其他積木模型的慾望。反而當務之急,要把心中的想法全數傾瀉而出,也只有在這個時機,才能有這樣淋漓盡致的想法,過了這個階段,那曾有的想法,就像玩抓迷藏的頑皮小孩,不知道躲在哪個角落卻又不讓找出的了。

我感謝我有旅人的這個身份,旅程雖然疲憊和折磨,但過後帶來的暢快感,絕不是在旅行時單單刷景點和拍照便能相比的。這種在“心靈上的閱讀”,讓人生有了全新的沖刷,如果把握機會吧這些沖刷都記錄下來,他日回溯,必重新有過一番體會!

旅行回來的問題,是總迫不及待的出走。所以要把自己那刻驛動的心給拴牢,旅行不應是人生的全部;但沒有旅行妝點的人生,那種枯燥乏味和對物質的盲目追求慾望,是永遠也無法滿足的。

不必和別人攀比,人比人永遠氣死人,看到的只有別人的好,別人背後的辛酸是看不到的;若是如此,何不只與自己相比,今天的自己,有沒有比昨天更前進,是否活得更加豁達、自由和自在了呢?活得舒服自在,似乎是我目前所追求和實現的價值與理念了。

--------

站在有利立場說有利的話

人有一種會說自己好話的本能,意思是說,今天人們講出的話,都是以他所處的立場為出發點,所講的話是不可能攻擊回自己的,因此站在有利的立場,給自己說有利的話,放諸天下皆準。也因此,才有了眾人各說各話,難以辨清是非黑白真相的“羅生門”,白話乃“人言不可盡信”,對人說話持保留態度,是在人際關係混濁的現世,自我保護的方法。

一件事情的本質,本來就是在那,但有了從不同角度的切入,不同人物角色在該件事情的功能,使得事情有了複雜的面向。而人們對事情的立場爭論不休,A口裡的B說過那番話,而B卻矢口否認,事情究竟是如何演變的,問回A和B,因為他們立場迥異的關係,這是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

事情鬧上了法庭,那就更不單純了,大家都拼命為自己說好話,再盡說別人的壞話。尤有甚者,律師的功用就是推翻一名證人的公信力,使得其說得再好、有多穩固理論基礎的供詞都站不住腳。

要如何推翻一個人的公信力?其實很簡單,只需要驗證他的為人道德。道德標準的定義,是種很玄的狗屁。舉例,拿出一件某人被指做過“不道德”的事,將那件不道德驗證和無限放大,再進一步說明這樣的人連這樣不道德的事情也做了,做假供詞又有何不能了。這只是說白的語言,法律語言會說,證人的供詞缺乏基礎,因此不予採納。

這令我又想起《小王子》裡頭的景點內容。小王子旅行到了一座星球,上面住著一位自稱是地理學家的人,奇怪的是,地理學家對他的星球地理環境卻一無所知。原來,地理學家需要探險家去勘察地形,把地形資料匯報給他,而他身為“地理學家”的作用,就是去查證和核實探險家的人品和道德,確定了探險家的為人沒有問題,道德ok,便相信其所匯報的地理資料是準確無誤的,給予採納。

這樣的“泛道德主義”聽起來荒謬,卻在這個虛偽的社會大行其道。如果有人質疑這樣的泛道德主義只是偽君子的工具和武器,那他必然被社會大眾口誅筆伐,稱謂為“連道德都丟掉”的無道之人!

--------
說了人性的偽道德主義,再說人性看不到的盲點。

所謂的盲點,就是當自己伸出食指指著人時,另有4根手指指回自己而不察覺;或籠罩在龐大的光之下,卻被同比例的“燈下影”給遮蓋了。

好多個月前以前,我在馬六甲王金輝路開車時,看見在交通擁擠的路上,一名騎老舊摩多的老者,因前方剎車而不慎撞上了一輛Vios的尾部,老者看見撞了人家的轎車,心裡很緊張,,連連向車內司機擺手說沒事;年青的Vios司機馬上把車停下,懷著一臉不悅下車,第一動作是查看車尾的bumper有沒有事,過後才悻悻然離開。

我在車內目睹了這一幕,當下以旁觀者的角度是很不爽,也為這冷漠的社會感到心寒:年青司機怎麼的第一動作,怎麼不是去關心老者有沒有受傷,卻去查看自己的車子有無受損,憑此作為向老者索償的基礎嗎?

我把這個疑問po上臉書,很快便有朋友留言,提出了我看不到自己的盲點。朋友說,如果老者撞到車跌倒;哦,年青司機若第一動作還是去查看bumper,那就是司機的不是;但老者還好好在摩哆車上,就是說老者沒事,司機第一動作去查看自己的車子,那是正常不過的事。

朋友點醒了我,如果我是那名年青司機,在當下車子被撞,心裡肯定不高興,第一件事肯定去看愛車有無受損,但因為是旁觀者的身份,我反而把自己的道德標準,加在目睹的那名司機身上,而一旦司機沒有跟隨我的期望,實現我對他/這個社會的泛道德標準,我就會把他/社會掛上冷漠的標籤。

兩個故事,都說明了人在潛意識裡,一定會維護自己的。

--------

April 13, 2015

被切割的時間碎片

曾幾何時,時間不夠用,就像錢不夠用,老掛在我們的嘴邊。

時間,向來都是很公平的一天24小時,古往今來皆是。儘管通訊科技的進步和交通的便利,人類發明了汽車、火車、飛機,把人移動的空間距離縮短,但時間依然不夠用,尤其晉入智能手機的時代。

回想初四到中六的好幾年,當時把自己一頭栽入電玩的迷幻世界裡。時間對我來說,只是交換破關和累積經驗值的點數,那是一道萎靡不堪的謀殺時間、也謀殺生命的惡行,浪費和錯失了青春時期最寶貴的歲月,至今思來仍不禁扼腕痛惜,也因此給自己下了道不准碰電玩的命令。也許,人總是要等到失去了,才能有那珍惜猶有的珍貴吧。

在智能手機時代,時間已被智能手機切割成許多碎片,我們對時間的運用,就像那被切割成碎片的記憶,得一片片地撿拾拼湊起來。

一機在手,臨睡前我們刷一下Facebook或instagram,或對愛人回复下msg;早晨醒來,揉揉惺忪的雙眼,稍息會兒第一件事便是拿起手機開啟data,看看昨夜或今晨有沒有信息進來,並秒回給早安的問候給愛人;白天工作空檔或覺得無聊時,又拿起手機刷刷寫些信息。原來,時間就是在這樣無意識間被手指“刷走”了,遇到安排事情或情話綿綿的信息對話,往往兩三個小時就這樣會揮霍掉!

和朋友聚會時,若不是先把data關上,待一有信息進來時,便不期然刷手機查看,對朋友的對話視若無睹,等於浪費了和朋友交心談天的機會。

於是,我們只能在那被切割成細微的碎片顆粒中,尋找那本屬於我們的時間和生命。為什麼要由冷冰冰的手機科技來主宰我們的生命呢?我們都不明白,卻甘之如飴~

神奇的是,當我們在一些必須把手機交出的場合,如靈修或靜坐的課程,一連幾天暫別沒有手機的日子,時間卻彷彿神奇的變長了,有甚者覺得度日如年。其實無需覺得時間過得漫長無聊,那只不過把原屬於我們的時間“還”給我們,那才是培養我們擁有內觀、觀察自己的契機。

曾參加靜坐的朋友如今都不在這裡,儘管曾在朋友的話語中接觸過靜坐,也曾有過那躍躍一試的念頭,但要孤身報名和上路,總是缺乏了那麼一點動力,卻寧願把“省下”的時間,用在支出自己的想法,再用只言片語突出,也不失為一種小小的滿足。

是的,生活需要滿足感,若無法擁有就請培養,哪怕只是一丁點,小小的滿足感讓我們覺得生命是豐盛的,這比坐擁金山銀礦的物質佔有,是全然不同的意義。

我很慶幸,這片部落園地還是自己的私家園地,少了粉絲追捧的期待與壓力,自然沒有需向“公眾”交待的焦慮和構想。我可以在這裡自由馳騁和耕耘,想說什麼就寫什麼,樂於把心中的想法暢快淋漓抒發出來,而一次旅行歸來,趁心態還是充滿refresh感時,就應好好把握。

有朝一日翻回今天寫的blog,我敢說,這只有我當下的心情才能寫出,抓住瞬間,這便是歷史!一旦瞬間稍縱即逝,無論如何是再也寫不出現在的心情了。所以,我在看完一部電影,回到家後,就算是時間很夜,只要不是太累,都抓緊機會寫些電影觀後感,起碼把電影劇情鋪陳,哪怕只是短短幾行,若干年後看回,也不失了一張電影票的價值。

旅行回來的心念,在經過沉澱後,有著另一輪的轉換。那並不是一種流水帳式的遊記,反而昇華成一種發現生活,進而啟發自己的真諦。就只怕敵不過那麻木和無感現實的沖刷,很快便又故態復萌了。

後旅行的過程,是思潮起伏的,恨不得趕快坐在電腦前,劈劈啪啪把想法全快速地化為文字,偏偏坐在電腦前了,腦袋卻空白,頑皮的記憶不知道躲到哪道大腦皮層之下了,等到想放棄時,記憶又像玩捉迷藏的頑皮小孩,忽然間靈光一閃了。

我們需要旅行,或最起碼需要自己旅行的文字,來自我提醒,原來我曾懷抱過那斯純真。

--------
微段子:兩個人在一起時不看手機,不在一起時秒回信息,這便是現代戀人

April 12, 2015

收服務費的口水戰

商家該不該收服務費(6%到10%不等),這本來是一道沒有必要討論的問題,不過隨著進入消費稅時代的民怨沸騰,貿消部(政府)為了轉移人民怒火,想了一道計策把焦點轉移到收取服務費的商家身上:“喏,我消費稅只有6%,但商家徵收的服務費卻高達10%。現在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我貿消部宣布,所有沒有和僱員簽署集體勞資合約(CA)的商家,一律不准徵收服務費。”

貿消部的這項單方面宣布,馬上引起以酒店、餐館和酒廊服務型業者為首的不滿,他們宣稱,收服務費已有數十年,雖然沒有一套清楚的法令闡明,商家有無權力收取服務費,但就整個商業市場運作而言,消費人這些年來也樂意給服務費,收服務費不應是一道問題。

客人選用服務,在感受到服務完善的滿意後,樂意支付一點費用酬謝服務者,這是對服務態度的一種肯定和公道,也是小費制的形成。

我在這次的雲南之旅,其中兩次是付團費給旅行社,由旅行社安排去玉龍雪山一日遊和香格里拉的兩天一夜遊,司機的費用已包含在團費內,我沒有必要再付納西族和藏族司機任何錢,但有感於一路上兩位司機對我的好奇提問都有問必答,也毫不吝於分享他的所見所聞,並盡力配合我和家人的需求,家人也同意在行程結束時,每人湊出10元人民幣,一共80元人民幣給司機作為小費,數額雖不多,卻是對他們服務態度到位的一種體現。

藏族司機在我遞上小費時有點錯愕,連連搖手說不能收,待我向他解釋這是為了酬謝他良好的服務態度,而作為一種心意的表達時,他才收下。

小費,是客人在感受到良好的服務態度後,心甘情願給服務者的一種體現,若服務者的態度敷衍或惡劣,那自然不需要給小費。

歐美紐澳對小費制有種不成文的規定,生活在那樣的社會風氣,不給小費的客人會被看不起,甚至有該付多少小費的手機apps推出,教導人們在什麼國家,付多少小費才合乎標準。

不過,小費制在我國並不受用,國人普遍上有種“消費價格已包含服務”的理所當然心態,認為商家所標明的服務收費或菜單價格,當中已涵蓋了許多利潤,因此沒有必要再給小費;而商家的角度則是,為了以實惠的價格吸引顧客,必須把“未加入附加收費的”原價列出,結賬時再++,商家並取巧把服務費當作支付員工薪酬的一部分,此舉使得菜單上的價格或酒店房費,不至於令客人卻步。

我在中國的菜館消費和住宿酒店,所付的價格就是根據菜單上的時價和說好的房費,結賬時無需被任何附加費用嚇著,這點是相當透明化,也令旅客感到舒服的,而旅客在這種情況下,是樂意為享受到高素質的服務,再主動付一些小費的。

消費者的心態普遍上希望,看到的價格和最終結賬的價格是一樣的,這也是政府在消費稅價格標籤上,通過商品說明法令規定價格必須含稅的出發點;但取巧的商家可不想這麼做,他們打著用低價來吸引顧客的噱頭,最後加上的許多附加費用(10%服務費+6% GST),讓客人在無意中付了跟多錢,尤其售價是翻了好幾倍成本利潤的高盈利飲料。

而已深入我們出遊思維的廉航Air Asia,是深諳此道理的元祖。亞航打出廉價甚至零機票的號召,再加上零零總總的機場稅、燃油附加費、信用卡/銀行轉帳手續費、選擇座位費、行李托運費、餐費、保險等,最終結賬的費用不菲;而我總是有那一點的阿Q精神,為了不令最終數額過於龐大而吃不消,我總是會分成至少兩次付款,第一次是購買機票,相隔好幾個月的第二次,則是購買行李托運和餐點,這樣看來,自己是用便宜的價錢,買到了不錯的機票,也用合理的價錢擁有行李托運和餐點。

我國餐飲酒店業強制付服務費的行規,消費人儘管是不太高興,但這麼多年來,也未曾出過把事情鬧上消費人仲裁庭的事例,也沒有消費人去查證是否有一套法令,允許或不允許商家徵收服務費。

消費稅服務費的爭端浮現,依照國人消費行為的民情,相信我國在短期內不會轉向小費制,如果是這樣,依靠原服務費薪酬生存的服務者肯定會餓死。當然,這點和國人享受服務不願支付服務,以及我國服務素質尚有待改進的兩大因素,是脫不了關係的。

在服務素質有一定水平和高公民意識的社會,給和收小費是一種誠意及受肯定的體現,小費制沒有一套成文的體制,卻能憑著社會風氣而規律運作;

但在服務素質有待改進和公民意識不足的我國社會,硬性推出的服務費儘管也是一套不成文行規,卻能在資本主義社會導向被剝削的員工福利中,為服務員工立下那一丁點保障;關鍵是消費人始終會對一些帶著晚娘臉的員工,或差勁的服務態度抱怨:這麼差的服務態度,我為什麼還要付服務費?

服務費本是一道遊走於資本主義社會的隱匿線,因消費稅課題而被抖了出來,爭論一番後,相信服務費是照收,物價飆漲的焦點轉移不成,消費稅加重生活負擔的問題依然還在,政府應如何協助被消費稅搞得焦頭爛額老百姓解決問題,才是王道,而不只是用一些轉移焦點的權謀之計。

-------

以為活很久,其實不曾活過

『心中的一個感覺或者突然的一個衝動,往往可以改變固有觀念。』

人活著時,總以為自己可以活得很久;等到要死那刻,卻覺得自己彷彿不曾活過。』那就是夢一場。

就像8天雲南之旅,出發前的緊張臨行籌備安排、出發時順著行程表進行的樣板性景點遊覽,就像人生按照一切的鋪排規矩行事、以及到結束行程後的一片茫然“咦,8天就這樣結束了,以為才正要開始,不是嗎”。

回到熟悉的故土,才發現一切只不過是夢一場,我會懷疑自己,我去過雲南嗎?我在紐西蘭打工旅遊生活了9個月嗎?雲南和紐西蘭離我如此遙遠,我的確投入了她們的懷抱了嗎?如果能活80歲的人生,也不過如此....我真的來過這百轉千迴的人間過嗎?

------
《飛機顛簸》

回程的晚班飛機,晚上8點多時吉隆坡下了場雷陣雨,上空雷云密布,飛機經過時異常顛簸。這也是我乘飛機多次以來,感受到顛簸相當嚴重的一次。飛機好幾次向下劇降墜落,就如坐雲霞飛車般,物理定律的下沉感,讓人心裡很不舒服,心臟也承受重壓,彷彿就那樣無止境的一直往下掉。飛機主要是向下跌,偶爾也被氣流衝上,一上一下更不舒服。

下機後,看得出媽媽會蠻擔心適才的氣流顛簸,連說“感恩感恩”,我嘴上掛著的雖是生死有命般的自以為豁達,但當飛機在半空驟降墜落時,其實有種很奇怪的心理準備:彷彿接受了萬一發生空難,自己在這一刻從人間消失,會是怎樣的情形。我的這一生就此結束了嗎?我的靈魂將歸向何處我能就此甘心嗎?我還有什麼事是很想又未完成的?我的心願了了嗎?在飛機顛簸的狀態中,這些都是浮現在我腦海中電光火石的畫面。但儘管如此,我當時的心情是平靜的,也許知道自己會沒事,自己不會那麼倒霉淪為空難的遇難者;也許,我對機師有信心吧。這趟機師的3人,有一人是帥酷的短髮華裔女機師,很陽光和利落的女孩;另一名華裔男機師,則有著和熊志偉同款的輪廓的身型。

如果當時真的發生了空難,在我32歲的此刻,我以為自己還有很長的人生歲月,卻從沒意料到我的生命如此短促,等到要死的那刻,我才了解到:其實,我不曾活過...

女友事後打趣,若真發生空難,她便永遠無法知道我要送給她的禮物是什麼了。也好,我在大理給她發了一張明信片,若有任何不測,寄到手的明信片會是了最後的告別;空難的頻繁,使得每趟出遊和歸來的飛航都充滿著未知,畢竟人在半空,全機幾百人的安危性命是操在飛機駕駛員和天氣等大自然因素的掌控,不管你是個多傑出的巨商富賈或英才天才,也只能聽天由命了。因此,旅行時給自己和友人寄張明信片,那不只是一種祝福,更有一種報平安和道別的意涵?

不知為何,從昆明坐上這趟班機後,心裡有著一種預感,似乎感覺到這班機會有一些狀況,特別當飛機低飛準備降陸時,機長將艙內的燈光全熄滅,剩下飛機走道上的熒光反射,過後又著亮緊急出口的提示燈,更添了一絲詭異氣息,這是我搭乘其他夜航班機沒有過的經歷,結果顛簸的氣流將這預感應驗了。

算是在半空中經歷了這小小的驚魂記,也許那驚魂還沒有靠近到會失去生命的驚心動魄。回到地上的生活照舊,有的體會也只是東湊西拼的旅遊筆記,但總比什麼都沒有來得強。

-------

April 11, 2015

旅行的意義

《旅行的意義》對所有旅人而言,幾乎是最易有感觸,也容易下筆的題材,而且可隨著環境和心境的不同,而在不同時空有了截然不同的體會。

簡括而言,旅行,是讓人刷新現有枯燥平淡的生活,出去經歷一場酸甜苦辣的充電,以煥然一新的面貌,回到那曾一度麻木和熟悉的環境。

然則那煥然一新,始終敵不過原有環境和工作生活的日復一日,於是,木然和無感很快便取代了旅行回來的刷新(refresh)感,而我們腦海裡很快又浮現出下一次的潛逃和出走。

的確,《在旅行中生活》是厭倦了樣板式生活的現代人,所憧憬的一種生活方式,然這種脫逃主流規則的生活,卻是不容於主流價值的。我們只好自我建立於《在生活中旅行》,但那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精神寄託,偶爾能獲得一絲心靈的慰籍,但很多時候則被現實生活衝擊到蕩然無存。

這趟去雲南,雖然是帶著家人一起旅行,責任感和壓力把那種旅行的沉澱和恬適給壓下,但也是另一種旅行的意義。那是一種捨棄自我的享樂,而把旅行的快樂,同身邊的親人分享,是不同意義的。

有人說,家人在哪,家就在哪。帶著家人一起旅行,就沒有對新環境的不適應感,也不會有所謂的想家(但會想情人),很快便融入旅行的新環境。

回想起3年前的紐西蘭打工旅遊之旅,當時似乎很在乎這“旅行的意義”,特別是陳綺貞的那首歌。無論如何,旅行的意義只是一個形容,關鍵是看自己對旅行有多少領悟,自己在每一次的旅行有所獲什麼,這樣,路上所花的每一分旅費,才顯得更有意義和價值。

就像這次的雲南之旅,儘管去的都是熱門景區,有點趕行程的方式,也讓我無餘暇在路途中把旅行的心情寫成日記,因為時間都用來睡覺和休息,遺憾是多餘的時間也被拿來刷手機;但所思所想其實還蠻多的,回國後的兩天,腦子裡的想法源源不絕,很快便鋪滿文字檔。

回到馬六甲上班的第一天,的確有refresh的煥然一新,頓覺思考力、理解力和行動力源源不絕,這是一種旅行所帶來的清新感。當然,嚮往旅行的心,又再催促自己再次出走,不過礙於生活的現實,這已不是說走就走的身份了。

旅行,總令人無比嚮往。我們在旅行中發現許多,有人性的醜惡,也有令人感動的真善美。終歸一句話:不管多美的景色,其實只要一次就夠了,也沒有舊地重遊的必要;但我們會對一個地方一去再去,是因為有“人”在那,是那個地方的人和情,把我們給吸引了,關鍵是“人”的因素,那個地方有朋友、有親人、有情人,我們就在那找到了歸屬感。

------

消費稅時代

從雲南旅行回來,馬來西亞正式進入消費稅時代。4月1號那天,大家都沒有心情開愚人節玩笑,因為都嚴正以待,提防消費稅帶來的巨大財務衝擊。

我在第二天便“潛逃”中國,恰巧離開這個人民對政府信心破產的國度,直到一星期後方歸國。9號在昆明長水機場看到當天《星洲日報》封面標題“趁稅打劫”,並例舉各類飲食漲價的事實,不禁心中一凜,擔心此趟在中國不只是受到馬幣縮水、人民幣升值和中國工資物價漲的傷,回國後面臨消費稅的傷,更是永久性的。

今天是歸國第二天,但日常消費尤其是熟食,還是維持在消費稅前的水平。如昨天傍晚在魯容雜貨店買了罐豆奶,售價還是RM1.50,煮炒鴛鴦也維持RM5;今晚在武吉峇汝常去的面檔,一粒半的雲吞面還是RM4,紅豆湯仍是RM1.50。也許熟食業者現階段自行吸納漲幅,避開在消費稅初期的風頭火勢漲價,而成為被食客痛罵怪罪的對象,導致顧客流失吧。

就短短的這兩天而言,我尚未感受到消費稅的衝擊。就不知道接下來的日子,我會否被這6%,給壓到喘不過氣來呢?

------

《Unbroken》電影觀後感

“上帝創造了兩種光,一種是強烈奪目的光,那是白晝;另一種是微弱的光,那是黑夜。不管白天或黑夜,那是沒有衝突的,在黑暗中(接受)度過,等待的將是白天。”(大意)

首次執導演筒的好萊塢明星Angelina Jolie,演而優則導的她,在帶出電影的主流價值觀(反戰、寬恕、堅毅)方面相當順暢,尤其劇終安排故事真人Louise捧著奧運聖火,實現他要跑在東京的理想,

Unbroken中譯為無堅不摧,體現了主角在經歷了兩次地獄般的災難:飛機失事,漂流在茫茫大海的80多天、以及被日軍俘虜,關進戰虜營受盡百般凌虐的苦,但他都熬了過去,並選擇用寬恕,來對待曾對他施暴的日軍士官。

電影開場就是緊張刺激的空中對戰,二戰戰機在空中投放炸彈和、遭地面高射砲射擊、及向敵機射擊的畫面情節,情節有點向空中版的Fury坦克對決,不禁讓觀眾屏神聚氣,總希望那正義的一方(盟軍)能獲勝。

眼看一架架的日軍戰機被打下,觀眾繃緊的眉睫漸漸舒緩,唯忽然來的一個機槍射擊,把Louise戰機上的一位戰鬥員射死,也打壞了戰機的機輪操縱和剎車制,所幸戰機上有非常傑出的駕駛員,憑著臨危不亂的技術,最後將戰機以機腹貼地,降陸在美軍太平洋小島上的空軍基地,並依靠好幾課椰樹阻擋去勢,否則便是撞入大海。

電影以交接穿插的模式,突出成年Louise的軍旅生涯和少年運動員在運動場上的馳騁英姿。

Louise的身份似乎是意大利人,遷居美國的他們一家顯然不融於美國社會,尤其當時正值二戰時期,意大利裔因為母國是軸心國,而被視為邪惡的一方,口操拉丁語的他們被美國主流社會看不起,Louise也多番遭到美國小孩的欺辱。

Louise某次終忍無可忍,揮拳反擊欺負他的美國小孩,隨後被老師逮著,送交家長而被父親訓了和體罰了一頓。電影讓觀眾感知到,對不同膚色和人種的蔑視向來都有,似乎是人的劣根性,我們總是把事情簡單化,把世界分成只有好人和壞人或非友即敵,尤其在雙方陣營對立的時刻,這造成許多人受了冤屈,卻也有人趁勢渾水摸魚製造混亂成功。

Louise某次藏身在體育觀眾看台的底下被管理員發現,他急忙掀開木板竄逃,此時爆發的賽跑天分,卻驚動了一名運動員(或其哥哥?),而被發掘和訓練成為奧運選手。

他有幸參加1936年在德國慕尼黑舉辦的奧運會,開幕禮上懸掛著一副巨大的納粹黨旗,煞是刺眼!希特勒對歐洲戰事已是蠢蠢欲動,卻企圖用國際體育賽事來包裝自己的邪惡動機。

第一輪讓觀眾見識到的堅毅,是主角在落後於眾人的劣勢下,如何異軍突起,追上所有選手跑在前方,並刷新世界和個人記錄的激勵畫面。這種通過體育競爭,激發起人那與生俱來的潛能並不容易。







《五個小孩的校長》電影觀後感

“簡單就是福”的樂活價值觀,道理人人皆懂,但願意付諸實行,放下的又有幾人?

改編自全港最低薪幼稚園校長呂麗紅的真人真事,電影中的港媒在突出村公所以月薪4500港元,招聘人員到一所隨時會被關閉的幼稚園掌校的事時,用上了香港社會那種“力爭上游”,看不起“不能發達”事情的典型城市價值觀。

《五個小孩的校長》楊千樺明白了這個道理,她褪去500名學生的幼稚園名校校長光環,到元朗元田村的5人幼稚園當校長。


她沒有culture shock的不適應,反而傾力灌注個人教育理念,要讓學生活得自主快樂,最重要是灌輸一種“一定要讀書”的教育本質。就算她面臨教育集團的百萬年薪誘惑,重金挖角她成為幼稚園補習班的教育天后,她也不為所動,反而斥責教育集團經營者被利欲熏心,把教育當財源經營。因為她知道自己教育原則的所在,自然不受到金錢社會的利誘或牽引。

原則固然不能當飯吃,但有原則的人就有自尊和自信,對自己的理念和方向很清楚,不受外在變化所影響。

在香港這典型的城市社會,互相攀比蔚然成風,更是一種城市病態。熱衷於叢林法則的成人社會樂此不疲,甚至將攀比的平台,伸延到了本該是有著快樂童年、如天使般純潔思維的小孩。不難理解,在這個大城市應運而生了許多幼稚園補習班,更是在教育為滾滾商機的商人眼中,一筆不撈就對不起自己的財源廣開。

鏡頭的開場,是香港一家名校幼稚園裡,一位夾著黑框眼鏡的小老人,用那稚嫩卻老氣橫秋的童音對著鏡頭說,自己不快樂,因為每次考試都差了一兩分就能得到100分,因為不能達到爸媽的要求,覺得自己很沒用,其實這位“小老人”已患上了憂鬱症。

呂慧紅(楊千樺)服務杏壇不只是為了一份工作和薪水,而是秉持著為學生人格發展的思維,奈何她的教育原則無法抗衡現實社會。

小老人的父母是香港掛牌公司老闆,精英階層的父母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從精英班被調到普通班的決定,於是到校抗議質問校長決定。

楊千樺作出該決定,是不想讓該名學生繼續承受更大的壓力,更多的抑鬱將導致憂鬱症爆發,然在父母身份地位陰影的籠罩下,小孩子失去了自主權,連選擇快樂的權利都沒有,只能淪為父母的一顆棋子,上按照父母期望的精英班,以及放學後的各項才藝班路線進行;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注定不會快樂,要不有一顆叛逆的心,要不複製父母的模式,繼續把“期望”灌注到下一代身上。


楊千樺貴為一校之長,在面對富裕家長的質問時,其教育理念只能落得被現實踐踏的下場,換來的只有幼稚園董事長頻頻向家長哈腰道歉,因為家長有錢有勢,又是學校的贊助人。

沒法子,在這個金錢掛帥的社會,有錢便是爹娘的現實,教育工作者的心態只是:孩子是你的,既然你要求孩子要高分有名詞,我便餵給你要的,至於孩子將來會精神錯亂還是性差踏錯,那不是我學校的責任;

忙碌於追逐金錢的父母則想:我把孩子交給學校,就是學校的責任,學校只要確保孩子是最優秀的高分學生,以便不辱了我的社會地位與成就。萬一孩子將來有人格問題,那不是我的錯,肯定是學校沒把孩子教好,再不然就是上天的錯!

這種看似荒謬,卻的的確確存在於現實生活的教育學府和家長的思維,讓楊千樺也喘不過氣,她選擇在當天辭職;巧的是,任職於博物館,擁有一個辦一項實物展覽會夢想的其夫古天樂,也敵不過科技時代的投影技術設計。其上司鍾愛於投影新科技的新鮮感與創新,對古仔的斷頭台計劃不屑一提。

這個,便是影片中談到的夢想。當楊千樺因腫瘤復發昏迷時,古仔在醫院樓下打電話,要老婆望向窗外時,出現在眼前的便是古仔自己做的實體比例歐洲斷頭台。他說,如果不是老婆你的支持,我無法做出這個斷頭台。

夢想,必須堅持,唯更必須得到伴侶的尊重與諒解。

可以體會古天樂不想得過腫瘤的老婆,勞累去到偏遠的新界元朗幼稚園執教,以及當知道老婆努力為幼稚園要招生,以便不要為了少於5名學生而被村公所關閉,而感到生氣;雖然老婆最後因心力交瘁倒下,但古仔沒有責怪老婆,反而用最實際行動支持老婆為幼稚園所作的努力。

在老婆昏迷期間,他代替老婆到幼稚園執教,和5名幼稚園學生站在同一陣線,為校長打氣加油。這是我看到夫妻間一種平實的愛與包容,沒有那種轟轟烈烈的愛,卻有著平凡生活的感動與互相體諒。

夢想在遇到更遠大的夢想時,因為一顆慈悲心,願意捨棄自己原本要和丈夫環遊世界的夢想,反而把教育成才的夢想,傾注在鄉村微型幼稚園的5名學生身上,那才是偉大的夢想。


電影中4名家長的夢想,有消防員(印度婦女)、飛機師(年邁)、運動員(刀鋒戰士)和香港小姐(師奶),道出了夢想沒有階級之分,更不是做夢。


影片中安排的5名幼稚園學生,在她們的生命中都有“缺陷”。但因為“窮”的命運,讓她們的家長感到自卑,總是讓她們戴著口罩上學,有種“怕被別人認出”的鴕鳥心態。

珠女的父母死於一場雷電交加的車禍意外,使得珠女無法接受父母的驟逝,只要一下雨打雷,就會怕得縮成一團,直喊“行雷怪獸”來了。其實,這樣的心理負擔和陰影,在很多人身上都有,只是大人們都把這些陰影隱藏在內心最深處,他們以為沒事,卻不知道在某個關鍵時刻,被壓抑多時的心魔就會跳出來,和自己糾纏不清。所以,珠女是幸運的,在這麼小的時候,便能遇到一位開啟她勇敢面對創傷記憶的好校長。

小雪是一名很懂事的小當家,母親帶了弟弟回去中國鄉下,剩下她和年邁收廢鐵的父親在元朗村屋相依為命。父親生病了,長得不夠高的小雪讓自己站在疊高的罐子上,以便能及上洗菜盆和煤氣的高度。

盧嘉嘉的父親因工業意外斷了一支腿,一直很自卑和鬱結,加上地盤商的蠻橫,因為要收購地皮不成,竟動用羅里把泥土傾倒在門前,帶出了商業利益集團的惡行和欺壓中下階層人民,暴露了城市與鄉村的結構矛盾、利益與維護的拉鋸。嘉嘉的父親因工傷,失去了工作能力而脾氣暴躁,在家做些疊舊報紙的簡單活兒,並常和老婆吵架。一次,嘉嘉因看到父母吵架吵的很兇,擔心兩人會殺死對方,於是不去上學,就為了在家阻止這場家庭悲劇。

Kitty和Jennie的身份是印度人,雙親健在,但住在混雜式的印度移民大雜間,環境和生活素質都很糟糕,加上是外籍人的關係,更不見得融入於香港主流社會

------
結語:楊千樺在戲裡沒有社會高位,也沒有追逐於名利。雖然她曾有過名校校長的頭銜,卻因違背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而活得不開心。一個人在有生之年可以不追逐名望,卻能做到一位有影響力的人,把更多幸福傳揚給其他人,通過行動改變他人的命運和價值觀,如現在很多人從事的國際義工和義工工作,也不枉此生了,這始終比庸庸碌碌追逐於名利更為可取!

看香港電影,看得很淺白,幾乎是一點就明,沒有很多需要思考的電影語言。也許,這符合了香港這講求快速的大環境,港人的思維方式,也必須是一點就明的。

論電影外景,全片都在郊區的元朗地區取景,遠景則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校監住家後是綿延青山,像我在大澳看過的。

我想,儘管此片沒有那種典型市民文化拼搏的“獅子山精神”,但從另一角度看,這會是另一番更為珍貴的“香港精神”,那是一種人性的感動,和真情流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