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15, 2017

寶萊塢電影《Dangal》觀後感

這是一部正能量爆燈的勵志電影,也是我第一次觀看的寶萊塢電影。有別於“印度戲”給我的暴力、情愛和打打殺殺的刻板印象,我在《Dangal》中感受到,有別於一般好萊塢大片和中文電影的煥然一新。

《Dangal》足以讓我感受到導演Nitesh Tiwari的澎湃之作,開啟了我接受寶萊塢電影的大門,也讓我有機會管中窺豹印度村落的傳統與觀念,尤其是對女性的蔑視。

另一部寶萊塢經典電影《三個傻瓜》(Three Idiots),但願有朝一日有緣拜會。

莫忘初衷

女主角Geeta在功成名就後迷失了自己,甚至回家上演一場父女摔跤對決後,最後回返初心,重新在女子摔跤擂台站起,並代表印度在祖國土地上,奪得印度史上首面共運會女子摔跤金牌後給我的最大感受——莫忘初衷。

在2010年新德里共運會的爭大決賽爭奪金牌賽中,眼看又再重複失敗歷史,第三局屈於下風的Geeta如何在最後22秒扭轉乾坤,用假動作逮到一個最佳良機,把澳洲對手Angelina高高舉起往後重重摔下。電影的慢鏡頭處理,成了一道彷如“劃過天際”的最優美180度弧線,足可令觀眾讚歎,那該是屬於勝利果實的世間最美線條了!


電影不放過諷刺印度官僚體系的腐敗,國家隊教練的沽名釣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唯一“才能”就是以策略論事,要Geeta“減重”4公斤,以便在女子51公斤組別裡奪得至少一面獎牌,抱得銅牌歸也能讓他有所交待。

Aamir Khan飾演的父親,尋求女子摔跤會贊助,以購買訓練用的床墊,但組織領導完全不理不睬,腦海裡想著的只有利益和資源的瓜分。

後話:據說印度國家體育理事會對這樣的劇情大感抗議,認為導演有意貶低和侮辱印度體育機關的貢獻,並恫言會提告云云... ...

電影對印度根深蒂固的女性為被支配地位提出反思,印度鄉下的父母把女兒養到了14歲時,就逼迫把女兒嫁給一位素未蒙面的男子為妻,彷彿自己便“完成”了做父母的責任,然後是女兒婚後的生兒育女,重複上一代女性被男權至上觀念支配的模式。

自從印度發生了轟動全球的姦殺案後,印度對女性的蔑視,再次需像放大鏡般在太陽底下接受世人的檢視。大女兒在保守的村落和男孩相鬥摔跤時,買票看熱鬧的男性腦海裡的觀念,就是要等著看男摔跤手把女生的衣服扯個稀巴爛,這就是建立在典型父權至上的社會風氣裡,對女性的蔑視和物化。


父親勇於打破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無懼於保守村民的嘲笑、誹謗和攻擊,也為了完成自己代表國家奪得國際運動會金牌的夢想,不惜投下所有,替兩名女兒安排了魔鬼式的地獄訓練。



這名父親看似還是主宰著女兒的命運,實際上他把命運交託給女兒,更把一切的光輝和榮耀回歸予女兒,使得女兒無需重複村里其他同齡女子的輪迴宿命,而能站上國際舞台,用實際和耀眼的成就,來打破女性就是要在家相夫教子的迂腐觀念。

面對父親魔鬼式的訓練,沒有人能受得了,枉論年紀尚輕的兩名女孩。她們想出了種種方法逃避,想要令訓練方法喊停和告吹,直到參加了一名被父母強制出嫁同齡姐妹的婚禮,新娘語重心長地和兩位姐妹分享,其實她們的父親才是最愛她們的,因為把命運交回給她們自己去掌控。



電影播放全長2小時40分鐘,比一般片子長了許多,儘管在漆黑的電影院內約莫知道電影超過了兩小時,劇情的起承轉折銜接也在意料之中,但還是按奈住看表的念頭,只因視線被主角在共運會的一番競技和心靈交戰給緊緊牽動了。

散場時已是凌晨1點15分,驚覺坐滿1/3電影院的全場觀眾,幾乎清一色為年青馬來男女,華人觀眾不超過5人,看來馬來人對電影的接受程度更多元,這點應值得華裔觀眾多多學習。

我在《Dangal》之前的影種選項,也只鎖定在好萊塢片和中文片,今晚也算是給自己一個突破,感謝同事元珠在WhatsApp群組的分享和推薦,使得我不至於錯失一部好片,更能在2017開年,有部熱血感動+有ohm的好電影為開場。

不能忘記,片中穿插播放的寶萊塢歌曲和歌舞,也是很好聽。

-------

《Moana》卡通電影觀後感

有人形容,《Moana》是一部典型的迪斯尼公主電影,而公主電影這名稱乍聽之下,有著“花瓶陪襯、商品包裝、主流文化”的形象。

無論如何,因為自己在紐西蘭生活了9個月關係,這部由紐西蘭導演兼劇作家Taika Waititi開拍,以描述毛利人英雄和渡海傳統習俗為背景的《海洋奇緣》,帶出一名毛利人酋長女兒,即主角Moana的英勇、正義、勇氣、真善美等正面特質,是迪斯尼卡通一貫所強調的正面與積極形象。


近年來,迪斯尼電影的主軸不再是“拍給小孩看的”卡通電影,同時帶有讓成人在觀影過程中,能有一番反思的隱議程元素,這也是傳播一種主流寓言思維的電影語言吧。

儘管這部電影著墨在主角身上,但給我最深刻印象的,反而是劇終時被視為邪惡和惡靈代表的熔岩魔(Lava Monster)在由Moana放回了屬於她的Te Fiti之心後,恢復成Te Fiti母島(Mother Island)的原貌,此時所有的黑暗和邪惡褪去,由綠色和光明和主宰大地。


“心”有多麼的重要,甚至連大地之母在被偷走了心後,也淪為邪靈的化身,因為失去了自己,也不懂自己是誰,而變得如同行屍走肉,如熔岩魔,這是世間許多人的真實寫照。

《封神演義》其中一幕情節,紂王被妲己唆使,向叔父亞相比干處以剜心之刑,比干得姜子牙的法術護身,服食神符後安然無恙,不料在行至一市集時,聽聞一婦人叫賣空心菜,比干問婦曰,人若無心,該當如何?婦回:人若無心立死!比干聽了此言,從馬上摔下立死。

空心菜
毛利人是慣於遠洋航海的民族,在航海科技還沒崛起的古代,他們就在大航海時代中,乘著被掏空的木筏,遠渡大洋到達南太平洋的紐西蘭和諸多太平洋島嶼。


根據人類遷徙史,毛利人雖然在最先登陸的紐西蘭,被後來從英國過來的白人槍砲幾乎趕盡殺絕,但毛利人也不是馴良的善男信女,他們在17世紀乘著海船,到紐西蘭以東800公里外的查塔姆群島,對島上的波利尼西亞(Polynesian)移民後裔的莫里奧里人,製造了一場侵占土地的種族滅絕事件,成功把該島給佔下。

在電影裡,Moana部族的村落,從某次開始的漁獲忽然少了許多,村民的生活素質開始大不如前,懷抱探險勇氣的Moana想要航出傳統習俗規定不能逾越的安全線,理所當然遭到酋長父親的兒子,但她得到祖母的支持,終於還是一個人乘著木筏,誓要替村民找到新的生計為止,刻畫出了一種不屈不撓,不被現實打敗的鬥志。

-----------
近期的迪斯尼卡通電影,都會在正式電影前,播放一段饒有意義的卡通短片,儘管故事和電影毫無關聯,卻足以發人一番省思。

這部描述一般枯燥上班生涯的《Inner Working》短片,先聚焦在一個人的器官,當早上6點的鬧鐘把人給叫醒時,人總是處於繼續想賴床的處境中,身不由己地被喚醒,體內的器官開始運作,短片把人體器官擬人化,帶出主角機械化般的起身、盥洗、換衣、步行上班、以及在公司門口時,掙扎著要踏入,然後日復一日重複著同樣呆板的工作流程與作業。


在辦公室內,鏡頭先從主角一人身上,擴大到周圍所有人都維持著同樣的呆板模式:按鍵、輸入、再按鍵、在輸入... ...周而復始,那真實感的畫面,讓我想起了2015年大馬BMW短片得獎作品《魚》的最後一幕:想要抵抗主流壓制的中學生,在他周遭同學如行屍走肉,午餐時舀起食物,然後一口一口地吃下時,他感到莫名的恐懼,剎那間的詭異感,也席捲至螢幕前的觀眾。



也許,這種鏡頭的運用和故事呈現在電影學上,是有著一種專門的技術術語吧,但給我的震撼是很深的。尤其,當我們在這個社會上,身不由己被“主流”所牽著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時候。

過著呆板生活的上班族主角很想脫序,他想像到每天上班經過的海灘,去向身材惹火的女郎買下一副太陽眼鏡、很想和無憂無慮的度假客及弄潮兒,一同穿上泳褲投入大海的懷抱徜徉... ....

儘管身處優美的景緻,但他的思緒被沉悶和呆板的工作流水作業給捆綁,使得他不敢、也無法去嘗試脫序的舉動,因為只要一個脫序,他就會把自己想像成必死無疑的慘況,每每一想到這樣,就配上了神父在他墓前哀悼的畫面,讓觀眾笑中帶淚去省思,這其實就是我們許多現代人的寫照呐!短片簡單易明瞭,就是要現代人去反思,自己究竟有沒有可能去改變目前這種折磨死人的生活呢?

終於,短片主角找到了突破點,某天,他勇敢地步離了每日上班的必經之路,在海灘向女郎買了副墨鏡、跳進大海、再和眾人一起歡樂,回歸生活的本質。


儘管他後來還是要回到呆板和沉悶額度辦公室,但他的心境已改變,能在一層不變的生活裡找到突破點,用創新和另一種角度去發掘沉悶生活的樂趣,帶動了整個辦公室氛圍,甚至連嚴肅枯燥的老闆也投入其中。

這就是短片帶出的“山不轉,路轉;路不轉,心轉”的正面價值吧。

--------

卡通電影《Smurf》觀後感

這是一部由Sony Pictures出品的卡通電影,終於沒有迪斯尼電影的華麗與氣派,就像看膩了中國大導演張藝謀的五光十色,難得可以逃離而喘口氣。

《藍精靈:迷失的村莊》,原定是2013年電影《藍精靈2》的續集,後為全新作品,但也有影迷稱之為第3部劇集。


這是一部老少咸宜的卡通電影,沒有什麼特別的說教和人性含義,一般都是卡通電影裡的壞人都“死不去”,但吃苦頭是免不了的,過程中笑料百出,因為還要繼續開拍永無止盡的續集。


影片較為特別的故事內容,是說到在全男幫的藍精靈村莊內,卻有一位獨特的藍精靈妹妹,原來她是壞人魔法師用黏土作出,施予咒語後安插在村內的“細作”,但藍精靈妹妹不知道自己的來歷和作用,她以為自己就和其他藍精靈兄弟一樣,因此快樂地生活著。


直到她在認清了自己身份,以及被製造出來的目的後,而且害得全部藍精靈被壞人抓走,要煮了煉出最強魔法後,悲傷的她幾乎崩潰和放棄;最後心念一轉,她不顧一切對抗把她製造出來的主人,壞人沒料到有此一著,精心佈局的謀略,眼看就要成功了卻功虧一簣,而藍精靈妹妹最終也壯烈犧牲,化為一堆黏土的本來面目。


獲救的藍精靈們感到很傷心,他們追悼著藍精靈妹妹的離去,手牽手哀悼著,結果這道團結的向心力,卻連接起彼此的法力,最終讓藍精靈妹妹復活了,促成皆大歡喜的結局。

老婆看了這部電影頗有體會,她說,不要因為自己的缺陷而懊悔,藍精靈妹妹因為自己只是被用黏土製造出來的“非我族類”,卻憑著勇氣和正義,勇敢地和魔法師“主人”周旋,最終有能力把主人給打敗!


我們可以選擇依從命運,成為他人擺佈和利用我們的一顆棋子;但藍精靈妹妹選擇了不妥協,勇敢創造了屬於她的事蹟,這樣正面有教育功能的卡通電影含義,倒是值得灌輸給小朋友們,讓他們的小腦袋去思索和探討的。

--------------

迪斯尼電影《美女與野獸》觀後感

要特別冠名“迪斯尼電影”,因為迪斯尼電影向來就給觀眾“華麗、熱鬧”的美好景象,欠缺這兩大元素的迪斯尼電影,就像缺了什麼似的,觀眾看起來也到喉不到肺。

《美女與野獸》卡通是迪斯尼的經典系列,此次翻拍成真人版電影,先因導演Bill Condon放話說電影裡有安排同志情節,結果掀起環球世界的一片“恐同”恐慌,當然包括回教國的我國,而鬧出不少風波,卻為電影做了間接和有力的宣傳,直到電影局放行,在一刀不減的100%上映情況下,電影可說場場爆滿,製片商和院商能賺個滿堂紅,還真拜導演的金口所賜。


也有人說,電影裡的疑似同性戀情節有問題,但美女與野獸的“人獸戀”卻能被接受?

可見,這個時代,壞新聞不是壞事,沒有新聞才是壞事!


都說是迪斯尼電影,熱熱鬧鬧的歌舞演唱可不能少。不久前也看了台灣名導魏德聖的《52赫茲,我愛你》,一部商業味相當濃,卻被精心包裝成小清新的文藝電影,請了4位樂團主唱和成員來擔綱主線,在相隔不長的時間內連續接觸了兩部“歌舞電影”,因為不了解歌詞的含義,所以還真有些膩了。

《美女與野獸》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真人版因為有演員的投入演出,而能與現實生活起著共鳴;卡通版則可演繹出無遠弗屆的想像空間,兩者各有優劣。

兩位主角,美女與野獸就不說了,真人版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劇中的壞人Gaston。壞人有著一副正義凜然的戰士形象,因為戰事結束在村內無所事事,整日和僕人要尋釁鬧事,看上了村里最美也最有文化素養的Belle,要向她求婚娶得美人歸,而Belle對這名暴力狂始終看不上眼。

在中古世紀的歐洲,在民智未開的小村喜歡讀書的人,會被視為難以融入主流的怪胎,也不怪乎Belle被村人排斥,甚至幫村內小女孩發明的“土法洗衣機”,好讓小女孩有時間在做家務的空檔看書,也被視為是在鼓吹異端,而被村人糾眾把洗衣桶全掀翻在地。

Gaston始終無法贏得美人歡心,Belle的父親Maurice某次要進城賣東西,不巧夜深了在擺脫森林狼群的糾纏後,誤闖一座被詛咒的神秘城堡。

六月的夏天,城堡卻下起六月雪,Maurice稱奇的當兒,闖入城堡試圖躲避風雪,卻讓他發現這是一座活的城堡,滿懷驚嚇下趕緊奪門而逃,爾後在城堡花園,被一株盛開的玫瑰花給吸引,忍不住摘下想送給Belle,卻犯下了偷竊罪,被立馬趕到的高傲野獸捉走給關進大牢。

所以,這也提供了一道思考空間,如果出發點是好的,但行為是錯的,究竟是錯還是對?


Belle為了救父親,不惜讓自己充當人質和父親交換,自己被關在了城堡,父親冒死跑回村里,請求村人能率眾一同和他殺去城堡救女兒,卻被當成了瘋子,說的話完全不能成立,還被Gaston使詐囚禁起來。

在城堡的Belle此時和野獸漸漸建立了友好關係,情愫也在滋長著,她通過野獸給她看的一面鏡子,赫然發現父親被關押起來,於是馬上要回村里救父親,結果她反而被Gaston誣陷,Gaston並鼓動村民,大家舉起武器,浩浩蕩蕩殺向城堡,要“剷除妖孽”。

這個劇情畫面,讓我想起周星馳導演的,於2013年上映的賀歲片《西遊降魔篇》,一名自認會法術的江湖術士,混在漁村裡招搖撞,卻在魚精來到時束手無策,盲目鼓動村民送死,最後還想一走了之。

Gaston本著戰士身份的崇高地位,煽動村民要“保衛家園”,製造出一種同仇敵愾的氣勢,愚昧的村民不明就裡,很快就被“領導”給牽著走;放在當前,這樣的政棍論調比比皆是,政棍的本質是邪惡的,但呈現在眾人面前,卻是大義凜然的正義化身。



套用當前一句政治術語,這便是民粹主義的變身,所以Gaston的邪惡具體形象,對比起當前國內政局和政治領袖,不禁感觸良多。

真人版《美女與野獸》能引人入勝,關鍵在於劇情的鋪陳緊湊和紮實,儘管片子稍微長了些,但不會給人累贅之感。最後,不能忘記的,還是膾炙人口的主題曲

一氣呵成,凌晨1點55分,寫於溫柔鄉

------------
《愛情篇》

《美女與野獸》,顧名思義以愛情為主軸,難得的是,根據《美女與野獸教我的三件事》Youtube幻燈片的觀後感分析,真人版沒有完全把重心100%放在兩位主角身上,也花了蠻多篇幅來描述,城堡裡因為被下了詛咒而成為家具的僕人們的內心戲互動、以及Gaston率同村民因為對陌生新事務的抗拒,而喊打喊殺要把心門封閉,呈現一種因自卑而排外的“領導”與群眾心理。

美女和野獸,本來就是性格剛烈、固執與自我風格強烈的全然兩個不同個體,放諸世間所有情侶和夫妻皆準。

兩個人在一起,不是要把對方變得和自己一樣,或要對方變得自己想要的那個人,而是要讓兩個人一起成長。

這道愛情的金科玉律,是許多看過愛情系列叢書的人都懂得道理,但“懂得”和“領悟”以及“身體力行”是兩碼子事,當一頭栽進愛情或兩性的漩渦時,情緒淹沒了理性,使得在忽然而來的情緒面前,那些看過和懂得的道理,全都派不上用場;而出現的,就是要贏過對方的強烈執著。

看到slides這麼分析美女與野獸的兩性關係,投射到自己和枕邊人的相處上,看回一些從開始至今的相處細節,其實頗有相似之處。

慶幸的是,兩個人至今逐漸接受對方的全部,更理解到愛對方,不是要對方變得自己期許的那個人,而是讓對方和自己一同成長!

-----------

錢鍾書《圍城》

“自由戀愛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這樣一句出自舊時代大家長口中斬釘截鐵的一句話,對自由戀愛已習以為常的當代人來說,聽起來真是匪夷所思;但從中國作家錢鍾書在《圍城》這本長篇小說裡,本著以1937年為時代背景的這句話,在當時的媒妁之言氛圍之下,自由戀愛似是違背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金科玉律,有著為著愛情而私奔,是一種被世人視為“不合法、不合理”的婚姻觀念。

今天在吉隆坡城中城紀伊國屋書店流連消磨時間,在“書展”欄目上發現重新裝訂印刷的《圍城》,好奇拿起,想找出“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要進來”這句經典,卻先被作者序的淺白流暢文字給吸引。

查詢資料,錢鍾書在《圍城》要帶出的,正是當代人的一種婚姻與感情困境,用上述的兩句話來冠稱,最適合不過。

《圍城》之所以能廣為人知,全拜一部2009年上映的中文電影《十月圍城》所賜,因為電影流行文化的傳播,才使得現代人對“圍城”耳熟能詳,也對“城裡和城外的人想出去和進來”,有著一種難以形容的想像。

也讀過龍應台的《大江大海1949》,那是一本以小人物視野和第三人稱的方式,來描繪那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其中一節說到共軍在東北瀋陽的長春圍困戰,足足用了150天來圍困這座大城,不放城內任何一名難民出城,解放軍打罵捆綁出城者,並開槍射擊,最後在共軍宣傳下所謂的“兵不血刃”,以及事實是10萬名饑民餓斃的情況下,拿下長春,是為遼沈戰役其中一部分的“光榮”。讀作家用精粹的筆煉,來道出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真是不寒而栗。

根據介紹,《圍城》是在1947年出版,之後幾乎每年再版,那個時代是國共風雲交會的大時代,也是中國大陸上經歷一段大歷史變遷的關鍵。

在熙來人往的商場書店,思緒就這樣被勾勒回去70年前那段和今時今日科技文明躍進,截然不同的舊時代。那種投入感和富有想像空間的喜悅,絕非當前電子文明發達,一搜索就有視頻和圖像秒速跳出的速食堪比擬。

我就這樣捧著書,在書店忘我般站了有近一個小時,把一章節多的文字讀完,身體機能上的頸肩酸疼提醒著我,需要找張椅子坐下,但諾大的書店不如台灣誠品,有限的椅子都被書蟲佔據。無奈下,只好重新翻上第二章的幾段,看看時間不早了,先行離開。

能完全投入書中的時代背景和作者描繪的世界,是暢快淋漓的,“閱讀,是一場心靈的旅行”,這句話放諸皆準。

發現到,這樣純粹站在書局看一本書的某些段落,翻到哪裡看哪裡;比用錢把書買回家,最後卻束之高閣,反而能體會到一本書和作者創作的價值?是不是因為買了書佔為己有,認為幾時想讀都有時間,但當前的網絡誘惑太多,很快就把新書給擱下,結果卻不去珍惜書、文字和作者的價值了呢?

小說第一章以一艘從法國航向中國的郵輪為背景,船上載著有善於撒謊和調情的猶太已婚女人和其丈夫、圍著猶太女人團團轉,到安南(越南)去述職的法國警察、十多個歸心似箭,恨不得為祖國貢獻的中國海歸留學生,以及小說中先出現的主角,一名不怎麼樣,靠岳丈出錢留洋買個假博士“衣錦還鄉”的留學生方鴻漸、正宗法國中國文學博士蘇小姐、以及讓方鴻漸神魂顛倒的情人鮑小姐。

作者以極為諷刺和挖苦的語調,帶出每個角色和配角人物的刻板印象,比如,郵輪在抵達首個靠岸點西貢時,那些要去殖民地當警察的法國人,就像“狗看見了家”,說話的語調和氣勢也變得高昂了許多。

而面對蘇小姐這位大家閨秀伸出的橄欖枝,方鴻漸卻對有過一夜情的鮑小姐難以忘懷,鮑小姐的一顰一笑和不搭理及冷漠,無不深深烙印在那個“沒有過戀愛經驗”的小生腦海,令他對“女朋友”和“情人”的定義產生模糊,最後注定男人就像偷腥的貓兒,還是對“情人”最難分難捨。

我喜歡閱讀類似建構在中國大陸那個大時代的小說,閱讀經典,能讓人暫時脫離當代的沉悶和枯燥,讓思緒跟隨作者的筆觸和文字,徜徉在無邊無際的時空裡,也許這就是所謂“和作者的對話與交流”吧。

----------
在那個“不中不西”的中國大陸,就像電影《讓子彈飛》裡頭馬車拖拉一列火車走在軌道上的弔詭,中國人普遍存在著一種“鄉愿”心裡,那就是一種外表忠厚老實,實際上不能區分善惡、好壞、是非的人;白話而言,就是“竊取德性的賊”。

關於偷竊,《追風箏的小孩》裡頭有詳細描述一名在阿富汗享有崇高地位的外交官兼父親,是如何看待偷竊這回事的。

作者把父親對他的厭惡感,形容為也許是母親的難產而死,讓父親憎恨是他這名性格完全不像他的兒子,偷走了妻子的生命;撒謊就是對真理的偷竊;殺死一個人,意味著奪走一個人的生命,更偷走了那人妻子擁有丈夫、那人孩子擁有一名父親的權利,所以偷竊乃世間最大罪!

把話題扯遠了,方鴻漸在三四十年代保守的社會風氣中,在遊輪上與鮑小姐有過一夜甜蜜且銷魂的纏綿後,不想卻被早晨打掃船艙的清潔工,發現了鮑小姐遺落在床單上的三枝髮釵,惹得兩人好不發愁,說好上越南西貢玩的興致,也被澆得一頭冷水。

方鴻漸為了打破僵局討得伊人芳心,一直找話題想哄鮑小姐和伊人搭上邊,奈何伊人就是愛理不理的。

於是他急了,拿起鮑小姐醫生未婚夫的信教身份開玩笑,說醫生怎麼能信教,即信教是“救死”、醫生是“救生”,若醫生兼教徒要如何處置云云,不想反而惹怒了鮑小姐,因為鮑小姐本身在法國念婦產科,也是一名婦產科醫生,這下方鴻漸可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了,兩人更是相對無趣,一天下來的上岸遊玩草草了事收場,鮑小姐以後就對方鴻漸愛理不理。

從錢鍾書對方鴻漸在與鮑小姐調情對答的內容來看,可見當時的中國民眾,就算是放洋的中國人,也對信教的同籍人,有種蔑視的排外心裡,但偏偏基督教和天主教是從西洋傳入,而西洋當時為世界列強,壓在中國頭上,讓中國人產生了一種又恨又懼的鄉愿心裡,但願能從耍幾句嘴皮子,來得到精神上的阿Q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