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8, 2013

Satu...之後的尷尬沉靜

剛才採訪全國馬來武術總會(PESAKA)報案,要警方對付1231降低生活費和平集會後,一夥人浩浩蕩蕩在警局外排好,讓記者拍照。

就在此時,團員中不知哪個“不實相”的傢伙,忽然冒出“Satu...”,結果造成一陣尷尬的沉靜;對比505大選前的響徹雲霄的Satu Malaysia,朗朗上口的“一個大馬”口號在505大選後“憑空”銷聲匿跡,成為各族人民中的“避忌(或痛?)”。

以我的小人之心,剛才那位仁兄,或許想表達的是Satu Melayu?畢竟本屆巫統大會多番提起Satu Melayu,Hidup Melayu更是活在自我感覺良好政客“百聽不厭”的口號。

只是,也許眾人顧慮到在場的有3位來自3家中文報的華裔記者,所以對大聲喊出Satu Melayu有所顧忌,擔心或會節外生枝;但又對已名存實亡的Satu Malaysia顯得興趣缺缺,所以Satu之後,只能是一連串尷尬的沉靜。。。

眾人較後以Hidup Malaysia口號,作為報案的集體動作,意味集體作鳥獸散。

我又有小人之心,他們是不是想喊Hidup Melayu呢?同樣是顧忌到有華文報記者,所以只好略作收斂?

這些國陣外圍組織,一般上對華文報記者是防範心十足,必要時甚至毫不客氣拋出種族論述、恫言要沒收記者相機、刻意製造混亂暴力等行為;但今天這項報案,因為希望能獲得華文報的刊登,所以對華文報記者是異常的客氣,還刻意讓位讓爾等進去警局拍照,任拍,忽然間讓華文報記者感受到“禮遇十足”?

看著這些政治變色龍的小動作,我寧可讓自己多心~



December 13, 2013

品牌+服務

“品牌可以為顧客提供許多與眾不同的體驗,如多與他們溝通、了解不同客戶的購物習慣、及投放資源於培訓員工,為每個顧客提供最貼心的意見。”
『Text100 亞太區總監高安琪』

在還未有品牌意識的年代,我們簡單把產品劃分為“名牌”和“非名牌”。對品牌的概念,建立在該件商品是否為“名牌”的地位。

名牌必須具備品牌效應,那是毋庸置疑;但非名牌的也能崛起成為品牌(branded),關鍵在於現代企管的品牌包裝,員工服務態度更是靈魂。

若談到員工對企業忠誠度及對工作投入的熱情,就不能忘了談企業對員工的培訓機制,除了硬體上的薪資福利,人性化管理上如何讓員工感受到與企業的同在,進而願意投入最大的熱情服務顧客,那才是企業成功的關鍵。要知道,員工/人力資源不是榨甘蔗機,一定要把員工榨到汁都沒有,才能“物盡其用”?殊不知這只是在“殺鵝取卵”!

上週和女友到The Curve的鼎泰豐餐廳,第一次踏入這家有著“聞名華人世界小籠湯包傳奇”的台灣連鎖餐廳,服務員有效率的工作態度令我留下深刻印象。客人來鼎泰豐不得不嘗的小籠湯包,但我看著桌上的薑絲碟、另有一小瓶醋和醬油,對調味料不知如何下手的尷尬處境時,只好硬著頭皮向一名中年男服務員開聲“求救”。

該名服務員很自然地把醋倒成三分、醬油一分地與薑絲混合,並很熟練地告訴客人,吃小籠湯包必須小心被咬破而噴出的熱湯汁,他便識趣離開;服務員沒有過度熱情,卻又解決了客人的問題。我想,這就是服務態度拿捏的恰到好處。

鼎泰豐既然自我定位是家台灣連鎖餐廳,服務員自然得說上一口帶有台灣腔的華語。這點在鼎泰豐倒是給人挺好感覺,服務員口音上的不造作,也令客人深深融入台灣的飲食文化。

對比我在一些非連鎖性質的日本餐廳用餐,一踏入店裡就是紛至沓來的日語問候,但一聽到的感覺知道是非日裔口音,而給人一種刻意之感。

要說食物的口感與美感,也許台灣會有路邊攤的小籠湯包與鼎泰豐不相上下,但談到品牌管理與培訓員工的向心力,這就是品牌文化的魅力了。

當時曾和女友討論,為什麼一家國際連鎖餐廳,有能力令經歷長工時的服務員,依然能以良好態度服務客人呢?

關於服務員的工作態度,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新時代的工作態度》,反映了我對服務業員工,工作態度馬虎的失望。

------
當三星智能手機紅遍全球時,我卻堅持使用Sony手機,原因除了是“習慣”Sony的按鍵操作方式,更因為我的第一台智能手機是Sony Xperia。

2012年2月中時,我正一頭熱張羅,往紐西蘭打工旅遊而必須購買的電子配備,包括說服自己,從按鍵式的Nokia功能型手機,轉型成觸屏式的智能手機。當時對智能手機沒多大研究,依稀記得市場上最火紅的Samsung Galaxy I,但當時以RM500為預算,Samsung手機的型號基本上圍繞在Generation X或Y,本來也要優先考慮Samsung的,但也不排除Sony或其他牌子。

在Low Yat逛了好久,先走進去一家Sony專賣店,服務員很殷勤向我介紹售價RM500的Sony Xperia;由於心理還是崇尚Samsung的大眾號召力,於是禮貌向服務員說明我的想法,並到對面的Samsung專賣店看看,Sony服務員也很有禮的道謝。

也許是Samsung買氣太旺的緣故,我在專櫃前站了好久,也試玩了好幾台經濟手機,卻不見任何服務員來招呼;服務員不是忙著服務其他客人,就是站在一旁,也許他們認為,這些人都是看得多,未必會買;更何況我看得還是低價手機,所以懶得離我?

腦海中開始湧現不悅的情緒,怎麼我來購買產品,變成我還得看服務員的“臉色”;對比在Sony專賣店的良好待遇,我二話不說折返,買了生平第一架智能手機,沿用到今天的第二架,依然是Sony SP。

產品(品牌)留給消費者良好的第一印象,等於撒下品牌文化的種子;若留下的是壞印象,以後只能用加倍的努力來補償,或“期許”競爭者自行喪失優勢。

所以說,多麼好的品牌產品,還是必須依靠員工來打江山;如何令員工願意幫你打江山,在於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December 7, 2013

飲茶陶醉

以茶會友,陶醉在茶香中~

人說,酒不醉人人自醉,喝酒令人得到暫時性的迷糊與麻醉,酒醒後依然得面對現實的愕然;喝茶令人醒神之餘,更陶醉其中。

茶有怡情養性之質,更有安定醒神之妙~讓緊張的心情放鬆,調整後重新面對。生理上而言,喝茶蠕動腸胃,刺激胃酸分泌,所以喝茶後常感肚餓。

關於“陶醉”,是回家後和和dear聊起,她問起怎麼我的語氣聽起來醉醉的,不似酒醉,更像陶醉。

今晚在Tea Garden品茶閒喝了許多優質普洱茶,口腔中依然殘存著陣陣茶香與甘醇味。我以為,茶是甜的,甜自何處?這句話真把我給問倒了。但茶若不甜,何來甘醇之甜呢?


朋友說,第一口入茶為苦,飲茶乃“苦中作樂”;我卻無此感覺,難不成我已嗜從苦中尋甜而不自知?所謂的“回甘”即指此吧?

三毛说过,饮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用這3種層次來形容喝茶,倒不為過。

今晚是第一次正式飲茶,在飲茶與飲酒中做分辨,體內的中華傳統因子,似乎驅使著我遠離飲酒,而向“茶為君子”的方向靠攏。究其然,飲酒令我無法清醒說話,只有愈加疲倦愛睡,要說飲酒的好處,只有那微醺的感覺,敢作出逾越常規之事,行事也比較非理性,卻須承擔言多必失、或動作過於豪放大膽的風險。

飲茶,如沉澱之人;飲酒,勾出那不羈因子,可以輕狂,可以狂妄,可以不知所以然~

茶為君子,是今晚喝茶中的無形感悟。道家中的“無形勝有形、無為而為之、無法生法,法法生息”等,用茶來形似化,彷彿茶的無形本性,卻帶給飲茶人的冷暖自知,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也~

以茶會友,若遇那投緣中人,心中滿腹經綸源源不絕,實乃生平一大快事!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知天命,白話而言是“開竅”,許多人究其一生,就是無法開竅;有的人在年輕時就懂得work smart,善於掌握人際關係處理,work smart play hard,就像我的dear;

知天命,更貼切而言是enlightenment(湧現、啟迪),湧現自己生命的光澤,找到那“本我”處之泰然,即《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所言,找到你的天命,一旦如此,即洞悉生命,萬物循環之法則。

第一次的飲茶,卻足以令我胡思亂想之久~感念獲得正能量。

p/s:會動念去飲茶,是因阿dear;好茶要有好茶具,於是敲開了懂茶品茶的大門,獲益的卻是自己。

X             X           X

摘自“品茶閒”,《男人如茶》

男人如茶,是一种沉淀...

男人如茶,是用来泡的。冲泡男人,自然不可以是白开水、自来水乃至于洗澡水,不是“女人是水”吗?水泡茶天经地义,所以以前那些关于男人是泥、是墙、是钢筋、塔吊等稀奇古怪的比喻完全正确吗?男人就是茶,一包取之于深山茶树枝头的叶片,经过晾晒、烘烤、焙制,然后束之高阁,等着一个清纯如水、细润如水、柔媚如水、深情如水的女人,来舒展他的筋骨,鲜活他的血肉,灿烂他的人生……

(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好茶須有好水質,好茶具更能襯托、交逼出茶的醇香甘厚。)

男人的一生是干涩的,这一点和茶相似。人们往往只看到男人丰富、灿烂的人生,而忽略了背后他们在生活这口大锅里被煎熬的过程。有经历的男人看上去总是别有一番意味,那是因为他们经受过热火的洗礼、粉身碎骨的折磨之后,才百炼成茶,留下淡淡的苦涩的清香男人的心如同被裹在叶片里的茶芽,无论经历多少历练,总是紧紧地收拢在层层包裹之中,他积累一生的隐秘与痛苦亦这样被自己牢牢收藏,从不与人言说
……

茶可以分三六九等,男人也是如此,这是品质决定的,是无法改变的事情。真
正的好茶经得起沸腾热水的考验,真正的好男人同样也要能承受纷繁尘世的侵蚀,眼明
心清,无欲无求,保持天赋本色———只是,这样的男人万人之中又能挑出几个?茶在
杯中,上下漂浮,香气四溢,乍看上去一般无二,若想分辨优劣,还需用心去品。


三毛说过一句话,饮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若以此标准来衡量男人,滋味又岂止三道?所以说,女人在选择男人的时候,不要挑三拣四,适合自己的才好。
以茶形容男人,可能绝大多数女士也不会同意,在她们看来,如果非得以茶形容男人的话,那也肯定会是“茶叶渣”这三个字,这可以理解,在个别女人眼里,好茶总是在别人的杯里,自己拥有的,永远只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茶叶渣。


生活中睿智如茶甘美如茶体贴如茶的男人还是存在的,作为男人中的“异类”,他们坚持固有的生存方式,在命运的河流中,无论波涛汹涌还是上下沉浮,他们都淡然自若,从从容容……哪怕有一天真成了茶叶渣,也会有人把其晾晒干净,装进枕头里———这样的男人,是可以相伴一生入眠的。

文:瞿逢


*****
旁人瞧記者的地位“高三寸”,當局者卻感受不深,但不否認有“高三寸”的有形或無形迷思;也許這“高三寸”,要等到哪一天光環頭銜不在了,才會深深感懷那逝去、曾經擁有的。

October 25, 2013

《Gravity》觀後感

觀賞電影《地心引力Gravity》在Youtube的預告片,原是興趣缺缺。第一印象除了是好萊塢運用電腦視效科技拍出的製作,預告片也難以展現缺氧太空人遇到困境的內心交戰,直到朋友評說值得一看,以及電影工作者朋友(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在面書評言不錯,決定在週休前夕,買票步入電影院一探究竟。

本身對看電影有很大期望,往往落空也大,所以都會謹慎篩選電影,最基本就是問朋友意見,因為看一部爛片(尤其是半夜場更慘),花錢之餘更令心情鬱悶,還不如不看。

上週四看了《狄公斷案》,全片運用電腦科技製作拍攝,一只大龍飛來飛去,令人感到虛幻,而且動作場景後,留下的是許多問號和空洞。誠如麗娟所言,今天的觀眾買票入場看電影,聰明的觀眾會希望自己帶點“東西”離開,所以電影給予觀眾的思考力,其實很重要。

Gravity全片只有3名演員,最後只剩下一名女主角擔綱演出,也是我看電影以來,最少演員的一部戲,同看電影的朋友也如此形容。所以演員的內心戲很重要,慶幸是男女主角都沒令觀眾失望。畢竟電影不可能到真實的太空取景,所以演員要如何在拍攝佈景裡,將自己想像成在太空中遇難、缺氧和漂流的表情演繹,再由後期製作的的虛擬特效銜接,非常考功夫。

-----
電影毫不掩飾揭露當前美國外交的微妙關係:影片描述俄羅斯發射導彈摧毀自家的一顆人造衛星(演員詮釋為俄羅斯要毀滅證據),衛星碎片卻擊中其他衛星,引發了一場太空地球軌道的連鎖衛星碎片風暴,碎片擊中了主角的太空梭和國際太空站,連帶令中國“天宮”太空站脫離軌道,解體墜入地球。

有趣的是,女主角坐上的國際太空站聯合號逃生船幫不了她,只能把她載到中國天宮太空站,最後憑“神舟飛船”逃生船回返地球,令我在面書有感而發,寫下這段話:

謝仲洋
4 小時前在 Malacca 附近來自手機
《Gravity》: China save American, Russia is problem creator?

題外話:從美國太空梭、俄羅斯的聯合號國際太空站、到中國天宮太空站,各有不同語文的指示燈和語音廣播,所以太空人有必要學會三語:美式英語、俄語和中文?或許這也是美國電影所強調的“國際觀”,一如好萊塢都會在一般電影中安排亞裔或非洲裔演員參與,使得影片呈現多元色彩?


影片很明顯告訴觀眾,中國是美國的“朋友”(相反地,俄羅斯不是‘朋友’?尤其從敘利亞軍事衝突的美俄各自表述立場),也帶出了中國太空站避過衛星碎片,救了美國太空人一事。也許可被中國觀眾詮釋為“中國太空站比美國更好,中國真正站起來的迷思”?我不確定此舉是為了深化中美關係;還是為了要令影片在大陸賣個滿堂紅的現實因素。

我寧願相信後者,畢竟商業片離不開錢,尤其今天只要影片能打入中國市場且大受歡迎,片商還不趁機賺個盤滿缽滿,甚至可趁勢開拍續集。

一部電影,足以肯定今天的中美外交關係,更是老美釋出善意(捧高中國宇航成就)的表達方式。當中的微妙互動,也彰顯了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的外交博弈。

------
演員Sandra Bullock把女主角Ryan Stone的內心世界演繹的淋漓盡致,主角身份是名喪女的失婚婦女,因為女兒4歲時在學校跌倒去世,令她心裡留下難以癒合的傷痛。本身是名醫生的她,接獲女兒出事的消息時,只能盡可能開車趕去事發現場,所以主角在以後,都是茫然地在路上開車,為的就是要淡忘喪女之痛,卻始終做不到。Sandra和男主角Matt的對談,把這一點交待得很清楚。

影片也利用錯位手法,讓已離開太空站在宇宙漂流而死的Matt“重臨”Ryan在聯合號的返回艙,通過Ryan心靈上自我鼓勵的方式,想起利用降陸能源沖向中國太空站的力量。我一開始以為影片不合邏輯,明明已飄至太空的男主角如何歸來,以及Matt打開艙門,Ryan卻依然能呼吸的一點,當Ryan“醒來”時才令觀眾恍然大悟,而這種鼓勵的能量,讓觀眾跟隨劇情牽動。

影片刻畫太空的“靜”,毫無音效讓電影院回歸寂靜,是種讓觀眾屏息以待的期待。商業片的每個橋段幾乎靜不下來,但Gravity難得數秒的靜,卻為電影畫龍點睛。

我對整部片的觀後感:一部非常注重演員內心演繹的電影,影片沒有亂玩特效動作,導演在碎片擊中衛星和在主角旁呼嘯而過的鏡頭都點到為止,也沒有煽情和用恐怖操弄被碎片擊斃的太空人、包括被削去半邊臉頰的機長Kowalsky,反而用死者的家庭照,帶出死亡的悲戚,使得觀眾能為每個劇情,或背景音樂響起時而凝神聚氣,細心觀賞每個細節。

是的,科技或特效的適可而止,能為一部好電影加分。現今觀眾入場看電影,希望能看到更具人性化的拍攝手法。所以希望導演們在操刀時,不應該亂玩特效,否則徒惹觀眾反感。
-----

October 17, 2013

新時代的工作態度

我們習慣用90後,來形容今天十多廿出頭的年輕人。人們對今天已邁向成熟期的80後,當年的評價是“一捏就爛的草莓族”,對於今天的90後,自然也不會有好評。有趣的是,一些在1990年出生的朋友,會刻意和“90後”做切割,強調自己不是90後,而是1990年。

說到90後,多數人的評價都是“有自己主張,自我風格強烈”,這是好聽的,說得不好聽就是“我行我素,不合群且難以捉摸”,更糟是生活與工作態度引人詬病。

不容否認,90後也有卓越的人才,尤其具備創意和大膽創新的優秀表現;不過,我們還是被許多90後的工作態度逼得搖頭。

朋友在面書分享,她在銀行詢問銀行職員是否有洗手間時,對方反應直接是“沒有”,而不是“我們沒有對外洗手間”;另一位遠嫁台灣的朋友也分享,當她返馬於上午到一家日本餐館時,詢問服務員是否有生魚片時,服務員一句簡略的回答“沒有”,幾乎令人傻眼,問清楚,才知道生魚片這個時間還沒準備好。

關於說話的藝術,馬來西亞人的表達能力好聽說是“直接坦白”,難聽說來就是“說話不懂婉轉”,這無關年齡因素,而是在於說話人的身處環境和成長背景;相比之下,臺灣人在語言方面的拿捏,真的令人佩服!

****
我不是老闆,但曾聽老闆級的朋友說過,旗下90後員工的工作態度,如何令他“大開眼界”,最明顯是“不是我的份內事,我不做”,甚至“你沒教我,所以我不懂怎樣做”的消極心態。

畢竟不是親身經歷,我對朋友的分享也只是旁聽的態度,直到我今晚踏入一家位於Melaka Raya,還不錯的日本餐廳Wa Zen,前台小姐的服務態度總算讓我領教到何謂“不是我的份內事,不關我事”的面對客人態度。

我也曾年輕,但記得當年的自己,雖然form 5畢業後在購物中心打工,以及中六畢業後在旅行社上班,除了初上崗時摸不清工作任務的迷糊和不在狀態,還不到“敢”視客人為無物的“境界”。

話說今晚和朋友無意間踏入日本餐廳,第一眼接觸的就是坐在前台的年輕櫃檯小姐,我可以理解餐廳的分工制度,即負責結帳的櫃檯小姐沒有必要理會客人,自有帶位服務生協助招待客人。可是,那名櫃檯小姐的態度真令人無法恭維,她非常“專注”在按手上的智能手機,甚至我和朋友站在她面前至少半分鐘,她也毫無反應,我不清楚她是專注到忘我境界,還是根本就把客人視為無物,因為“招呼客人不是她的份內事,也沒有必要向客人微笑或問候?”

如果當時她是忙著處理結帳工作,我可以理解她的忙碌,使她無法分心招呼我們,但是,我無法接受一名在偷閒按手機的年輕員工,她當時會有多“忙碌”?

在她繼續玩手機,我們繼續“呆站”的時候,我心裡已盤算著為這家餐廳不斷“扣分”,在扣了30分後,慶幸是有貌似菲律賓籍的外籍服務生前來帶位,而且態度還不錯,否則真想馬上離開。

櫃檯小姐在服務生到來時,總算正眼瞧了我們一眼,然後很公式化的查核空位,再目無表情說了一個桌號。那種態度,令我聯想到:她只是一名做一天算一天等發糧,對工作毫無熱情的打工女;再不然就是餐廳老闆女兒或親戚之類的,所以很有“資格”可以串客人。

恰好日本餐廳的生意很好,外籍服務生安排我們坐在一張狹小的桌位,感覺很擠迫,後來又連連抱歉,告知這張桌位被人預定了,安排的不周,加上在前台受的氣,我真想一走了之~

服務生後來把我們領進一家小包間。咦,還不錯,備有4人座的桌子,空間寬敞,而且能把外頭的噪音隔絕,真想不到是因禍得福,反而因這名外籍服務生的殷勤和專業態度,令我重新為這家餐廳加分,也願意留下,甚至下次再來。


這家餐廳的食物還真不錯吃,尤其是所點的手捲壽司和牛肉飯套餐,感受到廚師的用心。慶幸較後外籍服務生的良好態度,彌補了櫃檯小姐的壞印象,也使我回家後在面書有感而發:

第一腳踏入Wa Zen日本餐廳,儘管餐廳擺設用心,但負責結賬的櫃檯小姐“專注”在按手機,毫不察覺有客人來(還是故意視而不見?),直到帶位同事來招待,她才正眼瞧我們一眼,當下馬上為這家餐廳扣30分。

幸好東西不錯吃,外籍服務員的態度也很周到,才重新為這家餐廳加分,也願意給10%的服務費。

想說的是,任何情況若給人很不好的第一印象,過後必須花上好幾倍的努力才能重拾好印象。我對那名按手機櫃檯小姐的差勁態度,記憶猶新。

****
很多老闆感嘆,本地員工難請,工作又老是挑三揀四;相比之下,外籍員工刻苦耐勞,而且態度正確積極,造成老闆在有選擇情況下,都願意聘請外籍員工。所以,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怪罪雇主聘請外籍員工呢?

服務業是前線行業,前台人員更是服務業面向客人的先鋒,前台人員的行為態度,為客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也是決定客人判斷一家企業的“生死”。

我把今晚的想法向一名老闆級的朋友提起,他說,今天這個時代員工難請,能請到肯做的工人已很不錯了,也很難奢望工人會替你做“份外事”。我告訴朋友,如果請到一位幫你“倒米”的員工,倒不如不清。不過我不是老闆,無法體會請不到工人的辛苦,相信在必要時刻,明知員工態度消極懶散,老闆也只能隻眼開隻眼閉了。

我無法接受,一些員工以“低薪”為由,合理化本身消極懶散的工作態度。我始終認為,只有加強本身的競爭條件,最起碼熱愛你的工作,用正向力來完成任務,你才能獲得合乎你付出的薪金,你的努力自然會贏得欣賞你的人的認同,說不定有更好就業前景的機遇就等待你;

但反過來說,若你只是抱著想跳槽加多百多兩百的薪水,卻老是計較自己似乎做多了會“虧本”的態度,相信你正陷入一種跳槽換工或工作環境的惡性循環,最後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自己。

僅以此文送給所有90後的新生代,尤其是在我面書,曾是森州學記的朋友們,祝你們畢業後在事業版圖順利~

----

September 24, 2013

“生命戰士”曾志龍

認識和採訪“生命戰士”曾志龍,完全是個很偶然的機遇,良機可遇不可求,堪稱是這期《夢想人生》的最佳寫照。很慶幸我有抓住當下,當機立斷向朋友借電腦訪問,才有了這篇令我採訪生涯中,繼訪問沈慕羽、林碧顏律師後,第三篇足以感動自己的作品。

星期六路過“大屋子”,本來只是要進去坐坐一會兒,拿了一本劉軒原著,劉墉改寫的《記那個叛逆年代》,不知不覺看書有勁了,說好的一小時變成兩小時...

說書的林志誠(老誠)進來,劈頭就告訴我,“是你要的採訪題材了”,我當時被劉墉的筆觸給吸引,實在不想放下書,所以暫且不理;但耳際傳來形同孩童口齒不清的聲音。心想,剛才沒有小朋友進來呱,後來才想,應該是位殘疾朋友。


志龍歪歪斜斜的生命筆跡令人動容,更展現了他對生命的認真與不妥協態度。
“也許,我不是這世上的第一名;但我的終點永遠和第一名一樣”

這位患有腦性麻痺(神經萎縮症)的殘疾朋友——曾志龍,來頭可大咯!他是去年12月臺灣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賽中,打破24小時內跑最遠的腦性麻痺選手、去年7月和一幫孤兒騎腳車環島、22歲從新山跑步到檳城!不要說他身有殘疾,連我都還沒實現這三項目標,小我一歲的他已跑在夢想道上。

和他對談,看他頭有點歪,有點吃力一句句說出他要表達的話,也不用靠太太的幫忙,詞句表達卻鏗鏘有力,充滿著正能量,不愧是一名合約講師,更符合我的採訪撰寫,只要隨便拋出一段話,分分鐘都是一句充滿鼓舞力量的“金句”。這一刻,他對待生命的認真態度,深深觸動了我~

訪問結束後,我們通過whatsapp聯絡傳送照片。因為病情關係,志龍打字顯得吃力,所以都是傳送語音訊息,聽著他的聲音,我彷佛聽見一個不服輸的生命在跳動;身為五體健全、無病無痛的我們,更有什麼資格說放棄呢?



“什麼都可以放棄,就是不能放棄生命”,這也是我提醒和鼓勵自己的一句話。人,難免會遇到困境,未來若陷入絕境,我會開回今天寫的這篇文,看看當時的自己,被志龍感染到的如斯正能量。

看到國內近來發生的多起自殺案,這類社會新聞,隔不久又會如“瘟疫”蔓延,讀者看得心酸,報導的記者更是難做人,因為要去“挖掘”死者家屬的內心面,於心何忍呢?如果只是扛著“提高社會警惕”的道德大旗,實際上是要用新聞血腥來刺激報份,那真是喪失報格了。

若說要匡正社會風氣,社會應有一種系統,起碼讓曾志龍這類對生命充滿激情和積極,卻又有不平凡經歷的朋友,深入校園和青少年圈子,灌輸生命的價值和夢想的重要性。

(照片版權:曾志龍)

附上採訪手記一篇~

****
謝仲洋《採訪手記:生命——沒有理由說放棄》

沉浸一段時期後,國內近來又發生多起自殺案,自殺方式林林總總,報導“自殺過程”過於詳細的媒體,更被指責“教人怎麼死”。

古語““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曾志龍的人生,若依照醫生斷言“活不過21歲”,今天不會有他這般燦爛的經歷;反過來說,許多人身無殘疾,無病無痛,心裡卻“生病”了,選擇用自己的雙手,來結束那“輕於鴻毛”的一生,未免惋惜。

我在偶然間遇上曾志龍,當下逮著機會做了這個訪問。從志龍那口語不清的話語裡,我不敢說100%聽得懂,但他的正向意念和影響力,卻比任何正常人更為積極,也令我深為感動。

一個肢體殘疾,生命隨時可能終結的“生命戰士”,卻憑著一股信念,要在有生之年幫助更多青少年,而活到今天,也和正常人一樣談戀愛結婚;

對比以為把孩子帶來世上,就有“權力”終結孩子無辜生命的狠心父母,以及遇到挫折就走上不歸路的青少年,生命實在沒有任何理由說放棄。

《五體不滿足》作者乙武洋匡、四肢俱無的尼克胡哲、生命戰士曾志龍,他們揭露成長路上的辛酸和奮鬥,為的就是鼓舞世人,這也是他們努力活著的使命。

所以,你還有什麼理由說放棄呢?

September 19, 2013

秋天的心——愁

關於“愁”,總帶給人一種淡淡的憂傷,少年不識愁滋味、少年強說愁、借酒澆愁、愁上心頭...就連虛構的悲劇武俠人物,也是李莫愁,彷彿只要冠上“愁”,就是愁上加愁,愁雲密布。

漢字是種很有趣的造字結構,把“愁”拆開,原來是“秋天的心”。什麼意思呢?是不是古人認為踏入天氣轉涼、秋風蕭瑟的秋季,就令人,特別是相戀中卻分開的情人,容易感受到淡淡思愁(遊子的中秋鄉愁)的憂傷呢?

中學時曾參加在笨珍南俱的生活營,記得其中一首歌曲,侯湘婷的《秋天別來》。納悶說,為什麼要秋天別來呢?也許歌曲唱出了情人中的思愁,彷若秋天的到來,將加劇愁上加愁的滋味?

“秋天的心”,到底是該怎樣的?秋天屬於紅葉紛飛的季節,9月的北京香山,紅葉(楓葉)漫漫;3月秋的紐西蘭,各地樹葉由綠轉紅、黃、棕,一片五彩繽紛,秋天依然充滿色彩,但色彩具備了浪漫情懷;秋天,令詩人詩興大發,吟歌頌詩秋天的到來(還是“別來”?)

是不是因為浪漫感悟,令秋天蒙上一層淡淡的憂傷呢?

****

踏入午夜12點31分,今天9月19日是中秋節。自從婆婆在2009年的中秋節後去世後,我們家就很少慶中秋了,大家長不在後,大家庭彷彿少了一種有力的凝聚力,大家都各忙各的。

剛才路上有一班年輕男女提燈籠遊街,忽然想起,自己上一次提燈籠是什麼時候呢?小六?初中?那個提燈籠的年紀,彷若離我而去,就連記憶也變得模糊...

昨天有燒烤會,同樣的,中秋燒烤對我也是遙遠的記憶。

年齒漸長,小時候熱熱鬧鬧的慶節,似乎只能長存記憶中;往昔的傳統節慶,我還能抓住多少呢?

(記:那個胡思亂想的中秋節)

September 16, 2013

馬六甲的人情味

馬六甲,是個很特別的地方。在這座城市(古城)生活了超過半年,坦白說,如果拿旅遊勝地來比較,一條普普通通的馬六甲河遊船河、荷蘭紅屋、甚至老街,硬體上所具備的吸引力,都不如國外的任何一個旅遊景點。

但是,馬六甲就是有她獨特的魅力:人情味。


先前和江瑩聊開,曾在檳城和馬六甲打工換宿的她分享,檳城的旅遊包裝比馬六甲細緻,但當地居民給她的感覺卻是比較“冷”(不確定是否因不諳檳城福建話的關係),而且商業味很濃;對比她在馬六甲老街接觸到的街訪,馬六甲的人情味令她留下深刻印象。

今晚和前來打工換宿的阿龍談起,他給我看要籌辦的攝影展照片,用鏡頭來記錄“馬六甲人的生活”,我被照片中很自然神情的炒粉阿婆給吸引。

問他,怎麼會拍到這麼自然樸實的庶民寫真。他說,其實很簡單,只要和居民攀談,得到居民的同意,他就拿著相機,在相機後和居民攀談,一個喀嚓,就抓住最真實的一面。

馬六甲在平日的靜和慢,以及濃得化不開的人情味,就是你最吸引人的地方~

916馬來西亞成立日

916大馬日

坦白說,對916馬來西亞成立日沒有很大感受。自小的教育告訴我們,8月31日才是馬來西亞(馬來亞)國慶日,9月16日幾乎是被西馬人遺忘的歷史。

小六讀到《人文與環境》科目,裡頭說到馬來西亞是在1963年9月16日成立,新加坡在2年後的1965年8月9日脫離獨立(長大後明白,新加坡基於政治因素“被迫獨立”,李光耀當時還眼眶泛淚宣布退出馬來西亞),因此對916的印象,只是應付考試時需背的考題。

916大馬日在我的生命中,一直是被遺忘的,直到2008年308大選後,安華宣布“916變天”,916才重新從西馬人的記憶中“復活”;沒有和東馬朋友聊上,不確定東馬人對916有什麼樣的記憶?

這個“橫空出現”的916,對西馬人來說,是“賺”到多一天的公共假期,可以安排多一個長周末去旅行,或是公假呆在家睡遲點。

505大選後,國人尤其是華人籠罩在一種集體的鬱悶感,我也是。雖然知道國家≠ 政府的道理,討厭政府和愛國沒有關係,但看到馬幣跌跌不休,那些粉腸為了自己在巫統黨選的利益,典當國家利益來個什麼“強化土著經濟”,真令人作嘔,根本就是Negara Dipinggirkan, Parti Diutamakan。

“強化土著經濟”說穿了,只是另一種朋黨政治的體現,當然,源頭還是我國獨有“族群政治”的政黨/黨派政治(Partisan Politic)。

去問問最普通的馬來人,他會告訴你,如果和巫統領導沒有交情,屁你想從什麼馬來人的“扶弱政策”分到什麼。最後的得益者,還不是和巫統有關係的人士,中低階層的馬來人依然貧窮,依然飽受生活壓力,可見扛著“民族主義”大旗的右派政客,只是穿著虛偽的道德外衣,以掩飾自己對這個國家的巧取豪奪!

我很好奇,這些政客結束自己一生的那天,接受阿拉的Soal Sesi Jawab,會怎樣為自己的一生“圓謊”?畢竟他們的一生,就是在謊話中度過,連自己都可以騙過自己的人,能騙過阿拉嗎?

言歸正傳,今年的916是我的工作日,得採訪馬華區會提名。哎喲喲馬華,505大選後,你就是爛船了,人家說,爛船三分釘,好吧,起碼還給你一點面子。人家巫統是“黨的利益大於國家利益”,看到馬華蔡廖派在黨選前的惡鬥,為的是“代交通部長”的一塊瘦肉和官職分配,不愧是“個人利益凌駕一切”,什麼黨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全都拋開吧,蔡廖蔡廖,這次“廖”(閩語:完蛋)了~

哦~916,真對不起,我對你的感受沒有很強烈。原諒我,在這個想潛逃出外的時刻,對比新加坡,我們輸得人家貼地不止;對比泰國,我們的人文素養和經濟開始落後;對比昔日東盟“後段班”的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背負“土著扶弱政策”歷史重擔的馬來西亞繼續停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馬來西亞,你還剩下什麼?

我愛國,可是我討厭這個爛政府 &%*@#%


靈感

靈感如泉湧,源源不絕的靈感出現時,寫起來行雲流水,讀起來一氣呵成,形容為妙筆生花不為過。這種感覺,在我過去幾篇的《夢想人生》特稿:第二期的法西情侶手作籌旅費、第三期的俊維“大屋子”和第四期的戴汶菁不花錢的旅遊形式,都有這種靈感湧現的快感。尤其當和截稿時間作戰,手敲鍵盤毫不保留,方塊字源源不絕湧出,跑在截稿時間前頭,實乃暢快淋漓吶~

把生活當成“旅行”,懷抱探索新事物的新鮮感,生活的靈感自然源源不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靈感來時,你永遠不知道自己下筆的哪一段會成為“金句”,更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段會是什麼鋪排,一切就是如此隨心所欲,一種思想上的自由奔放,無拘無束~

特別是夜晚,總是靈感敲門的時刻,也許在白天,靈感把他的位置讓給了理性。夜晚的人心,總是特別感性。

靈感不來時,用醜怪的詞句形容,為“疴屎疴不出”,這種便秘感,看似靈感在身邊,但挖空腦袋,靈感就是和你玩抓迷藏,只肯露出一些線索給你,但那些線索看近似遠,不可捉摸,偶爾僅有的線索還憑空消失,令你拿靈感沒辦法。

不過,靈感不是“不見”,而是隱藏,當一個不經意時的一個場合和時間,靈感又跑出來了。

“對付”靈感的最佳方法,就是當靈感乍現時,馬上掏出手機,把靈感存檔起來,或是用紙筆記錄,“鐵證如山”。

靈感,就是如此抽象,這麼好玩的玩意兒。

September 1, 2013

生態旅遊+實境教學

來到馬六甲不久,听聞有個“陸連島”的存在,不由勾起了環境系畢業生的本能,想親身對這個地形景觀一探究竟。

恰逢朋友的“Fun轉毛甲”生態旅遊團在831國慶日開團,二話不說報名參加,目的是為了參觀陸連島之餘,還能聆聽一位對地理環境有研究的導覽員講解。

陸連島位於馬六甲市郊Telok Gong的Powertek發電廠前,2座島是Pulau Konet和Pulau Keramat,由於Konet的島形較大,名氣自然較大;Keramat則因島上有馬來墳墓,顧名思義為Keramat。

感到不爽的是,原本景色優美的海邊,卻突兀多了一座完全不協調的IPP獨立發電廠,4座火力發電的煙囪拔地而起,破壞了整幅景觀,堪稱敗筆,這就是以發展和project為先的代價,令人遺憾。

真不明白,陸地上還有這麼多的土地不用,為何硬要把火力發電廠建在海邊大煞風景,難不成需要海水來“冷卻”發電渦輪?

****
今天好天,天空一片堪藍,早晨沒有一片雲的藍天,在椰林的襯托下,頓顯獨特的南洋風情。

好風景為團友們帶來好心情,小朋友們在爸爸媽媽的帶領下,嘰嘰喳喳說個不停。不愧是郊遊團,路上不時聽到一些押韻式的打油詩,還有小朋友聚在一起時會玩的“二零五”,原來經過了這番時日,童年時朗朗上口的“二零五”還是傳承到公元世紀後,不錯不錯~值得讚賞,整團沒看到小朋友當低頭族,拿著template pad或手機在那劃按,達到戶外實境教學目的,非常棒!

大夥下車後,步經Kuala華人義山,向先人打過招呼後,大家向陸連島昂首闊步。令人好奇是,義山所有墳墓都面向海邊,而不是公路,也許是風水上的考究?

退潮的海灘另有一番景色,早晨無風雲朵不多,反倒襯托出紅樹的倒影,煞有意境,like peaceful and silent。


紅樹,堪稱是半島西海岸的資產。靜止不動的意境,再多的形容詞也是徒然。,就一個字:靜。

可惜的是,始終有煞風景的東西出現,就算你置身美景時,有種身在外國的錯覺,但這些東西會提醒你,依然身在馬來西亞。

陸連島的精彩,從表象而看,至多是潮退時能走過去,潮漲走不回的“好玩”;但經過導覽員永權的解釋,大家才發現,原來精彩處在於退潮後的潮間帶。許多生物在其中生活,維持著食物鏈的生態平衡,例如招潮蟹、寄居蟹、海葵、啦啦等在捕捉浮游生物,實況教學讓小朋友們感到莫名新鮮,更能現場敲蠔吃而“食髓知味”。


小朋友們更追著螃蟹跑,或者放生時趁機仔細研究,或是撈魚抓蝦,捨不得回來。發現到,海邊對小朋友真有莫大的吸引力。

根據今日的潮汐表,差距在於1.0米(潮漲1.6m-潮退0.6m),因此若漲潮時強行從陸連島走回,水位大約到成年男子的腰部。由於潮漲汐受到月亮的牽引,因此農曆初一十五為大潮,潮漲和潮退的差距更為顯著。


這是個很有趣的陸連島,可惜聽聞甲州政府已將之賣給私人機構,據說要大興土木填海,屆時那裡的生態平衡遭破壞殆盡,陸連島也失去原有的自然價值,因此要觀賞這幅地理景觀可得趁早。(又是人為因素,唉~)

*****
《831豬豬團》

豬,其實沒怎樣,只是在經過巫統領袖的政治化後,豬“似乎”變成一種骯髒,天理難容的“禽獸”,904事件被槍斃的豬豬想必要鳴鑼申冤了。

馬六甲巴也明光的養豬場從早期的百多家,因為904毀豬事件,縮減到目前的幾十家。有的人在高談闊論宗教信仰如何虔誠之際,卻因政治利益,而必須對可愛的豬豬除之而後快,人類的貪婪和自私,遑論與禽獸相比,這些披著人皮的禽獸死了接受阿拉的審問,很好奇他們會如何回答和辯解在世的一生?

偉利農場的老闆在帶領我們參觀豬豬之前,為我們放映904毀豬事件的視頻,當時由於男丁被當局“調虎離山”到Kuala養豬場,結果巴也明光的養豬場大擺空城,只能由村里的婦女組成人牆,阻止毀豬隊進入。老闆稱,當時率隊的亞羅牙也警區主任形容這是一場War(戰爭),曾幾何時,人竟向豬“宣戰”,毀豬隊荷槍實彈,還要穿著一副太空裝,彷彿豬豬身上有生化武器(還是擔心被豬豬沾染到而“不聖潔”?),這已不是啼笑皆非可解釋,簡直就比荒唐更甚的鬧劇!尤其這是前甲州首席部長莫哈末阿里為了顯示自己是“馬來人捍衛者英雄主義”的一場鬧劇!卻拿無辜的豬豬開刀。


儘管已過了7年,但看回當年的新聞剪輯和短篇,還是忍不住令人義憤填膺。

老闆家養的洛維勒看門犬,體型強壯凶悍,對陌生人保持警惕,盡忠職守。


養豬業的衛生環境一直遭人批評,但今次踏入養豬場,惡臭程度不如想像中難頂,而且養豬場也根據政府條規,做足排污措施,將豬糞殘渣經過80尺的暗溝,引致3個化糞處理池,最下方長了許多綠藻的是最後一個化糞池。由於BOD含量較高,因此適合生物生長。老闆感嘆,因為執政當局始終不願承認養豬場地位,豬農對未來感到不確定,因此無法擴充資本提升設備,走一步看一步。

剛巧下午2點是豬豬們的吃飯時間,叫的特別大聲,這情景就和我在紐西蘭養牛場時,小牛們喝奶時間到鳴叫一樣。

老闆引領團友們走入養豬場,小朋友和一些城裡來的媽媽都掩起鼻子呼臭。我自然不放過“非禮”動物的機會,走沒幾步就用手摸摸豬豬,或者戳一戳牠們,再不然就把手靠近餓極的豬豬聞聞,試試讓豬豬允吸的感覺,結果弄到我的兩隻手都有“豬味”,洗了多輪肥皂才洗掉。


這是打種用的公豬,體型很魁梧,看起來像山豬,我不敢惹牠們。也因為雄性動物必須體型大隻,所以才有成為種豬的條件。


豬媽媽生了小豬,躺在地上餵奶:排排站,喝奶奶,你一口我一口,大家不爭不爭。老闆說,小豬會自己選擇母豬的乳頭,體型較壯的小豬,選的乳頭位於策略位置;體型較不強壯的小豬,只能選母豬較旁邊的乳頭。


這3頭小豬,相信時剛出世不久,農場工人為牠們剪耳朵標記、磨牙避免牠們長大後互咬同伴、剪斷尾巴和臍帶,痛得這3只小豬哇哇大叫,叫聲和嬰孩很像,小朋友直斥“殘忍”!印象中,工人為小豬磨牙時,和人類補牙類似,把機器磨平小豬的牙齒時冒煙,牙齒流血,小豬痛得哇哇叫,工人趕緊噴上消毒藥水。看著小豬需承受磨牙、剪尾巴、剪耳朵、剪臍帶的折磨,大人小孩都有點看不想去。



這應該是稍大的小豬了

我抓起其中兩隻,體型蠻大的,不容易抓住。

老闆說,打種生出的小豬不能決定性別,但為了避免公豬的荷爾蒙令豬肉有騷味,在小豬時期就必須閹掉公豬做“太監”,所以關在豬圈中的成年豬們都無法交配。

不過,我還是看到發情的母豬,騎在同性的身上,和我在紐西蘭牛場看到乳牛們“女女配”的情形一樣,挺有趣的。

August 29, 2013

Anak Kampung- Jimmy Palikat


Memang aku ini anak orang miskin
Tiada apa-apa yang dapatku berikan
Engkau memang cantik memang tidak padan
Dan tidak sepadan
Aku anak kampung tiada pelajaran
Kuli-kuli sahaja memang tidak padan
Cantik bha kau itu banyak yang tergoda
Lagi orang kaya
Chorus
Tiada keretaku bawa kau jalan-jalan
Rumahku pun teda ada pun bapa punya
Apa lagi belanja mahu bayar berian
Kahwin sama kamu
Bukannya ku tidak suka sama kamu
Tapi aku takut hidup kau kan sengsara
Kerana aku cinta
Aku lepaskan kau sama orang lain
Engkau masih muda cantik lagi menawan
Janganlah kau cari lelaki macam saya
Engkau memang cantik
Nanti kau menyesal tiadalah guna
Tiada keretaku bawa kau jalan-jalan
Rumahku pun teda ada pun bapa punya
Apa lagi belanja mahu bayar berian
Kahwin sama kamu
Bukannya ku tidak suka sama kamu
Tapi aku takut hidup kau kan sengsara
Kerana aku cinta
Aku lepaskan kau sama orang lain
******
很好聽的馬來歌曲,由來自沙巴的歌手Jimmy Palikat演繹。歌曲朗朗上口,歌詞也充滿著民間小調的感情生活,很有實在感。

曝光


刊於2013年8月29日星洲日報言路版~

老兵愛話當年勇

有道是“好漢不提當年勇”,但接觸退伍軍人時,卻發現“老兵愛話當年勇”。

今天採訪一名被交警撞傷的峇峇何金山,他在從摩哆車跌下時的第一句話,是確認撞他受傷交警的警槍沒有遺失,足見軍人對槍械視為己出的重視。

這名已78歲的老兵儘管已屆遲暮之年,用他的話來說,就是RTM, Rehat Tunggu Mati,豁達面對生命的態度令人莞爾。


雖然他召開記者會目的,是要求警方對他車禍的報案做出交待,但整場記者會上,他沒有提到對警方的埋怨,而且笑臉盈盈,全程以馬來文作答。

在提到當兵的威水史時,這名老兵馬上目光炯炯,向我們展示他的退伍軍人卡、曾獲頒多項勳章的字跡、以及收藏在證件夾的舊照片,包括他當年為某王族統治者當私人保鏢,穿制服時的英姿。

他對於自己曾參與馬印對抗及聯合國剛果維和部隊,顯得津津樂道。

當兵和戰場,是一個男人展現魅力和熱情的場合;來到文明社會,戰爭形式從軍事進入人際關係與日常生活,男人在戰場上殺戮的爆發力被滅殺了。

老兵退役後的生活,也許總在懷念當兵時的想當年。記得曾在星洲《副刊》看過一位臺灣臨終關懷禮儀師的分享,他說,在處理一宗榮民的老伴去世的新聞時,該名當年跟隨國府遷臺的老榮民,表面上看似對太太的離去不聞不問,但其實心裡很在乎,尤其在作者發現已故的榮民太太,已事先安排了往生陪葬的衣物,榮民當下的感受是難以自己的驚詫。

作者更表達了該老兵在日常生活中,對太太的極度依賴,隨著太太的離去,該老兵在白天時儘管還能出外找當年的戰友話當年,但晚上回到空無一人及沒人打理的日常生活時,以及逐漸去世的戰友,老兵的心理承受力會有多大呢?

關於老兵,對於身處和平時代的我們,他們的貢獻和存在幾乎已被人遺忘;老兵唯一能找到的救贖,就是和戰友的話當年,以及不經意被人問起當兵事蹟時的煥發光彩。

老兵愛話當年勇,也許成為了他們生活的一種動力吧~

谷歌自己

手癢google謝仲洋,發現這篇在今年大選時期寫的稿,paste在blog為紀念:

http://news.sinchew.com.my/topic/node/375735?tid=845

網絡紅衛兵的偶像膜拜

握手 Beri Salam

關於握手,華人和華人基本上是不會特別伸手去握的,感覺很彆扭;但握手是馬來人beri salam的一種方式,所以從握手的點滴,可看出與你握手之人的態度,最起碼誠不誠懇。

不知道印度人是被馬來人感染,還是本身的文化,通常和印度人見面也會握個手。

在Seri Negeri州政府大廈,採訪每週三的州行政議會,常會遇到許多高級行政官員和擔任行政議員的巫統政治人物,握手是與馬來人相處的一種基本禮儀。

若遇到馬來同行,不管相不相識,握手是見面的最基本動作,然後要陳懇地把手放在心口上,以示尊重;對方通常也會這麼多,起碼不會令人感覺太敷衍。

但和高官握手,那就有趣多了,由於我和他們不熟,他們也搞不懂我是哪家報館哪枚記者,所以握手也只是表面功夫,這裡就來分享一下:

有一名行政高官,只把他的手攤在一半,要等你伸手去握,更絕是雙眼空洞望向前方,絕不望向你,彷彿和你握手是在浪費他寶貴的時間,而且和人握手,手上完全不使力,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高傲。還真算了~

另一名呢,和他握手時的感覺,幾乎沒感到他在使力,握下去幾乎軟綿綿的,甚至是感受不到在“握手”,也是給人沒有誠意之感~

其他的,算是還好,下次若有特殊的握手經驗,再來分享~

August 25, 2013

拔根記

“牙痛不會死人,卻會痛死人!”

小時候,爸爸用這句話來形容牙痛,聽多了,加上小學六年級衛生局來學校補牙,把我的左右臼齒都補上很醜的銀色水銀。小時候的補牙經歷難受,尤其是電鑽的聲音和鑽取牙釉質的“燒焦味”,令我不寒而栗。也許真正補牙過程沒那麼可怕,但人在小時候的記憶特容易長存,以後就特害怕上牙科診所,總之是把牙齒拖到大痛,才甘願見棺材掉淚,現在不禁後悔~

在成長的歲月裡,因為抗拒上牙科,所以幾乎間隔幾年,總有牙齒的問題浮現,生活裡總少不了和牙痛、牙敏感的相處。

今年以來,和牙醫特別有緣,拔了兩顆牙,補了幾顆牙,特別是今天經歷了人生有史以來的“抽牙根”(正確名稱:根管治療),難忘。尤其是牙醫向我展示一根長針般的牙神經線,告訴我神經線已被“拔根”了,那種感覺,雖不是身體少了什麼,卻感覺到“一根”靈魂被抽走了。

幸運的是,遇到都是好牙醫,除了年頭在峇株遇到一位壞脾氣又沒耐心的牙醫,在那丟了生平第一顆臼齒,耿耿於懷至今,心裡不時想唱衰他,哈哈!馬六甲的兩家牙科診所,牙醫都很有耐心,懂得安撫病人。前幾年在吉隆坡文良港南北花園的牙醫,也很不錯,被我煩著“拯救”一顆臼齒,前後補了3次花了200大元,耐到今年頭終於棄我而去。

俗話說“醫者父母心”,病人能遇上好醫生,絕對是病人的福氣;若然,只能只求多福,挨刀肉痛之餘,還要被醫生的暴躁性格糟蹋,離開後不知怨聲四起,媽媽聲亂念(笑~)

年頭在峇株貪吃街的牙醫,對我的臼齒深感不滿,由於拔牙時費勁依然拔不出,使得他大發脾氣,頻埋怨“真倒霉,讓我遇上你,倒不如你去找別位牙醫”,那場面真難堪。由於臼齒相當難拔,他分三次才拔出,還要說“這是我當牙醫以來,第一次遇上這麼難拔的牙齒”。拔掉臼齒後,我和他都有股如釋重負之感,他的工作結束了,我也不用在忍痛之餘,還得承受精神上的挫折。

也許是他在精神上的疲勞,想通過金錢來彌補,拔了生平第一顆臼齒,難過失落向牙齒say goodbye之餘,還要奉上100大元孝敬壞脾氣的牙醫。外加洗牙70+問診費25+抗生素5,我送上了200大元。

我在想,那位牙醫對工作還懷抱多少熱情呢?沒有熱情,一幅把工作當公式化的人,在工作上與人相處時,很快就會讓人察覺了。

今天的女牙醫,對病人是很客氣的,但她對助理和櫃檯人員,顯得相當不耐煩和些許責備。或許,這是牙醫的工作壓力造成吧,特別是這位女牙醫沒有午餐時間,所以都是打包飯盒。

也許,我在經歷了第一次拔牙的不愉快,其實也不應該太責怪那位缺乏耐心的牙醫。

X     X       X

話說,之前多長出的一顆牙上月已拔掉,但壓到的隔壁部位已蛀爛得相當大洞,近幾週飲用冷熱飲,麻痛感愈強烈,迫於無奈之下,只好求助牙醫。

有了唯一的不愉快求牙醫經驗,每次求診都感戰戰兢兢,深怕遇上一位沒有父母心的牙醫。所幸,今天在公司附近的Dentist Mdm Ong很懂得安撫人,第一次由女牙醫幫我處理,感覺女性當醫生,動作總是比較輕柔細膩(但也有聽人說牙醫要找男的,才有力拔牙),對病人會比男牙醫更有同理心。

不過,個人的觀念還是趨向認為:拔牙還是找男牙醫好。兩次拔牙的經歷告訴我,男牙醫的動作都比較大和粗魯,壓到嘴唇痛。不想嘗試“下次”讓女牙醫拔牙,因為不想再失去任何一顆寶貝牙齒了。

牙醫之前已提醒,那顆牙的蛀洞太大,未必補得到。自從失去第一顆臼齒後,猶如被切掉一根手指的切膚之痛,因為牙齒丟了,一世人就再也回不來了。所以,願意在金錢上不計任何代價,只為搶救每一顆牙齒;既然有了這個決意,自然能忍受機器鑽洞的毛骨悚然、打針的刺痛麻醉感、麻藥未消退的肌肉失去知覺、以及後續數小時,或半天一天的隱痛感及藥味。

來描述一下今天抽牙根的感覺:那不是很痛,要說痛徹心扉,卻又沒有痛到那個地步。讓人無法忍受的痛,是牙醫用機器鑽取尋找神經線時的那種抽痛,一旦確定了神經線,腦神經系統反射傳達“很痛”的消息,我依牙醫交待馬上舉起右手,牙醫則告訴我,很快就找到出問題的牙神經,於是把它挑出。

挑出牙根後,牙醫用一根長針,一直往牙齒的洞口捅插。由於痛感神經被抽掉了,看著一根長針在自己的牙齒裡插進插出,大腦神經系統竟然無動於衷,好像那顆牙齒已非我身。

題外話:如同被閘門阻隔的馬六甲河與馬六甲海峽,一道河口閘門的截流,自此切斷了甲河數百年來與馬六甲海峽的緊密臍帶相連(取碧清形容)。意味著甲河的死水,和大海的躍動已毫無關係?

要說抽牙根的痛,就是種麻痛吧。好想把電擊棒放入你身體內的傷口,開動電源電擊,感受到電流經全身的那種麻痛感,所以Chinnee才形容:抽牙根的痛,是痛到全身都在震痛,又或似是在傷口或腫瘤上戳弄的痛處,痛上加痛。2008年在馬新社和她共事聽說時,腦海裡就種下一種“可怕”的印象,還有在加影問診時,被RM600+RM500抽牙根和牙套的費用嚇倒。

迫於無奈之下,今天終於套用了根管治療,雖然是痛,但沒有“傳說中”和想像的痛,價錢也沒有太貴,那種麻痛還是在自己可忍受的範圍;可是,若要有第二次的抽牙根,真是媽媽也不得!能免則免!呼呼~

配合抽牙根打的兩枝麻醉針也令人悚然,心理作用到現在彷彿還感受到針刺痛。麻醉藥把左臉頰麻到傍晚5點半才完全褪去,那時才感覺到能控制“自己”的臉頰,在抽牙根後的3小時半內,左臉頰變得麻木不受控制,輕拍臉頰也沒反應,感覺腫了一粒包醬。

牙齒治療後的3天,總是要定時服用抗生素,這對常忘記服藥的我而言,是項挑戰。以及當天晚上殘留在腦海中的麻醉感,及口腔的麻藥注射刺痛。

寫了很多自己才看得懂的心情文字,配上一幅科學式的根管治療圖。唔,我今天的步驟是到第5,下次複診就是第6和第7步驟,最後套上牙套就行了。


牙根被抽掉,不管有沒有套上牙套,注定沒有神經線的牙齒,已是一顆“行屍走肉”的真(假)牙。一些牙醫告訴我,他們不鼓勵抽牙根,因為抽掉神經線的牙齒,對外在的壓力已沒有反應,所以人們自然而然就用失去神經線的牙齒,來大力啃咬硬物,當牙齒承受太大壓力,又沒有神經線傳遞痛處,向大腦釋放訊息得減緩動作時,喀~的一聲,牙齒斷了!

這就和人一樣,適度的壓力令我們感到痛苦;若是沒有壓力,全然的自由,其實是在慢性摧毀/枯萎我們的生命呢?

神經線啊,有你在,蛀洞的牙齒容易受到外在的干擾,你時時傳達的痛感訊息,令我痛苦;但當你被抽走了,留下的牙齒,彷彿只是一具失去靈魂的軀體,我留著你的牙齒,只為了我的日常進食,使得我對失去神經線牙齒的感情,不再那麼深?

憶~
有神經線 有感情
神經線走了 感情不再

加點銅臭味,抽了牙根,荷包也被抽走400大元~呼呼。外加補牙,公司有津貼,自出22大洋。

August 24, 2013

聽蛙鳴的浮想聯翩

又來寫蛙鳴了。近來常下雨,青蛙(還是癩蛤蟆)老兄高興得直歡唱,每到夜晚,屋前屋後的蛙鳴聲此起彼落,好不熱鬧!此景如同生活在鄉間田野,好不自在恬適~

蛙鳴可說是最佳的天氣預測,只要今夜蛙鳴四起,明晨多數會下雨;又或是下午有蛙鳴,則夜半或次日也會下雨。

事關青蛙喜潮濕空氣,空氣中的水分令蛙兄皮膚濕潤,感到舒服吧?

有天出門上班,看見積水的溝渠下有隻紅色的蛤蟆(青蛙?),發現生人走近馬上潛游逃走了,我的眼睛只捕捉到那瞬間一秒,但已足夠讓我留存腦海。

另一晨,發現前夜下大雨積水的溝水,有著好多青蛙蛋。想著昨夜的蛙鳴聲,必定是青蛙老兄在歌頌交配時的生命之歌。看著這些青蛙蛋浮在水面上,彷彿見證生命的奧妙與悸動。


不多幾日,溝渠裡又多了好些蝌蚪暢遊。晴日溝裡沒水時,青蛙老兄似乎隱蔽了,但青蛙的出現維持生態平衡,蚊子沒有多得太驚人,大自然的力量真奧妙。

生命本身就是一股奇蹟。也許,當你哪天自覺就是一股奇蹟時,恭喜你,你活出生命的奧妙與精彩了!

戶外也許常見的蛙卵,卻能令我浮想聯翩到生命的奧妙和珍貴,不禁有點佩服自己,哈哈~

聽戴汶菁的歌

配合天時地利人和,有幸在麻坡Midori Boutique聽戴汶菁獻唱。哈~這位追尋夢想的旅人終於要踏上她的征途了:9月初飛去荷蘭,然後留在愛爾蘭學英文+工作,繼續她的非洲夢。以後會不會見到她,難說~也許,我們將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遇上,繼續一夥人當年在馬六甲的理想,和分享。

大馬版“蔡琴”的歌聲


喜歡在某些情形下連名帶姓叫她,也不知道為什麼,覺得有趣吧。托江瑩在麻坡中化中學單車之旅分享會的福,第一次讓我聽見戴汶菁聲似蔡琴的“雋永”歌聲,雖不敢說天籟之音,但驚為天人之感總是有的。蔡琴的歌聲,幾乎不容挑戰,我只能將戴汶菁“降格”為“山寨版蔡琴”,還望海涵。


之前只聽過汶菁說她在郵輪上唱歌,還有吊花場。汶菁的聲線,適合唱經典歌曲,讓聽歌的人彷彿對時代有股追憶(難怪很多uncle捧場,閃)~而且歌聲嘹亮咬字清新,難以想像她唱快歌時的聲線,哈哈。

真的,《恰似你的溫柔》從她口中唱出,不看畫面,會以為是真人版蔡琴。歌聲除了婉約動聽,暫時還找不到第二個形容詞,真有耳福啊~貪心的說,好想在她飛走前,下週五再來趟Midori的聚會聽歌耶。

p/s:以上純為歌後感~

August 23, 2013

生活的障礙 VS 事業的成就感

生活和事業的成就感,似乎是魚與熊掌的難以兼得。昨夜和一幫三字頭的年輕朋友在“大屋子”進行forum訪談,話題談到對生活的取捨,而決定了自己對事業的態度(或相反?)。

大屋子的俊維說,他是個典型雙魚座人,注重生活甚於一切,於是他毫不猶豫從KL回來了;我呢,在都門幾年也闖蕩不出什麼成就,工作上的倦怠感,加上年齒增長,讓我選擇了生活的舒適,放棄了跑大新聞的更上一層樓,於是我也來了馬六甲。

搞電影的麗娟呢,她說,當埋首拍電影時,可說有股沒日沒夜的工作熱情,但因近年來體力不如前,也顧慮到家人,所以開始對生活有股期盼,但回來馬六甲,幾乎沒有電影製作的發展空間,對已是電影人的她而言,根本就是一種放棄。

從麗娟的一席話,令我聯想到,“當你在事業上的成就感,無法跨越生活的障礙時,於是你開始對工作顯得懷疑、焦慮,進而往生活的這邊傾斜~”

August 22, 2013

七月半 Ghost Festival:回憶+現況


下班時聽著Ai FM電台,DJ進川談到農曆七月的其中一項禁忌:不要讓頭髮遮蓋過額頭。對這個民俗禁忌很有印象,記得小時候,媽媽囑咐我,人的額頭“有光”,所以頭髮要盡量往上梳,小時候似懂非懂,偶爾看了鬼戲,對陰魂鬼怪更感到害怕,於是不敢學小大人扮潮流,不敢把頭髮梳下來遮住額頭扮酷,為的就是要用額頭的“光”來抵擋孤魂野鬼。

這個鄉野傳說,對今天髮線逐漸往後移的30歲男來說,可有種觸碰禁忌的期盼啊,可惜~人到30,有了肚腩、頭髮稀薄了、容易發胖、容易疲倦,啊啊~就算不願面對,這些都是初老的症狀啊!算了,話題扯遠了,回到七月半~

小時候感受到的七月半禁忌,最普遍就是爸爸說的:從農曆六月尾到八月前都盡量不要出遠門,不要開長途車、不要坐長途巴士、不要坐飛機(墜機),也不知是巧合嗎,總覺得相隔幾年的那一個多月內,總會發生一些涉及較多人命的嚴重車禍。於是,大人就繪聲繪影地說,那是七月鬼門關打開,孤魂野鬼找“替身”來了,找了替身,他們才能投胎啊~聽得我們這些小孩毛骨悚然,不敢吵著大人帶我們出門玩。

另一個禁忌,不要踩到人家在路邊祭拜“好兄弟”的紙錢,不然褻瀆了好兄弟或把好兄弟黏在鞋上,他們可是會跟你回家滴!所以呢,小時候(其實現在也是)都盡量不要去踩踏路上的金銀紙,有金紙在路上就跳過去,好好笑,心裡彷彿有股恐懼;現在呢,是基於尊重他人的信仰而不願去踩踏。

媽媽說,最好是人家祭拜燒金紙時呆在家裡,不要好奇去看,等下“沾”了什麼東西回來,“跟”著你就不好了;更不要出言不遜得罪好兄弟,不然會遭到“報復”,真是越聽越怕~(應該是大人不要小孩為了看熱鬧到處亂跑,所以才編了這個故事出來)

前天是七月十四晚,傳說中的鬼門大開。爸爸說,陰間的鬼魂從七月十四午夜12時放出來,到七月十五“吃”了人們拜的祭品後,趕在午夜零時回去陰間,不然鬼門關了,只能流落人間當孤魂野鬼。

小時候的七月十四夜,總“逼”自己一定要在午夜12點前睡覺,不然鬼門“開”了,很多好兄弟飄來飄去,萬一不幸因電磁波接近“看”到,真是大吉利是!小孩怕怕~

雖然是七月十四,但我還是“敢敢”在花園跑步,路上有好多人在燒金紙,冉冉的香煙,配合昏暗的夜晚,祭拜的鄰居看著我一個人在七月十四的晚上在跑步,對我投以異樣的眼光,但我覺得沒什麼。跑完步去老街匯合來居鑾的鍾傳穎和朋友,和2位臺灣成大的中文系氣質博士生、一位媒體同事,4人在皎潔的明月下喝著啤酒,對著甲河大話(4人夜話?)人間,大家還對潮退的甲河水流有興趣,氣氛挺好~傳穎形容,那晚的馬六甲商戶門窗緊閉,街上有著燒金紙的香灰和香煙,令她覺得詭異。嘩!

關於祭拜好兄弟,村里許多戶人家和鄰居從農曆七月初一拜到三十,是每年的例行公事。我家大人說,如果拜了,就要一年一年拜下去,不然就會惹麻煩,還會發生不詳的事情,“幸好”,我家沒有祭拜路邊好兄弟的傳統。大人說,有些人是為了“求財”才拜的。

媽媽以前在製衣廠工作,總不時提起,一位前老闆從拜神改信基督教後,經常大言不慚嘲笑祭拜好兄弟。媽媽說,老闆以前拜神時也是拜倒很兇,後來信了上帝,卻口不擇言,對拜神有諸多批評。不知是巧合還是冥冥中注定,後來老闆生意失敗,製衣廠倒閉了,難道是不敬鬼神的後果...所以媽媽到現在都一直交待,就算沒有拜拜了,但也不要去批評人家拜神,更不是所謂的“迷信”。

心理上還是有種奇怪的感覺,每逢踏入七月,總覺得諸事不順,到八月初一的中秋月團圓喜慶,一切又順利了。彷彿人的心情,還受著民俗季節的牽動。

那是關於七月半的回憶、鄉情+民俗+親情的交織

X           X              X

今年的七月半,要說邪門,還真是邪門,七月十五下午2點22分,一輛載滿53人的巴士從雲頂下山時,在山頂清水岩距離2公里處墜下60尺的山崖,死了37人,受傷的16人獲救,新聞報導拯救人員在山谷找到人類的殘肢和內臟,真駭人!

記憶中,好久沒聽聞農曆七月發生重大意外了,今年這宗慘案的時間、空間和人數都恰巧“吻合:農曆七月半、死了37人,向來很多傳說的雲頂高原,更為人們的奇幻猜測蒙上了神秘色彩。

青少年時,朋友間總流傳著關於雲頂的種種鬼故事和傳奇:賭客欠債跳樓自殺啦、遭情殺或謀財害命藏屍床褥下的紅衣女屍(說到旅客半夜睡在床上時,聽到‘我和你背貼背’的呢喃,把床褥翻開後,驚覺裡頭被切割的暗層有具女屍,嚇得趕緊領了酒店賠償金,漏夜下山)、還是被埋在水泥牆壁的女屍(又是女屍)、旅客玩跳樓機頭髮被扯,頭斷晾著的可怕情景、某棟大樓不能去的樓層、貼滿符咒的員工宿舍、山神... ...雲頂這座大山的傳奇+鬼故事創作+看過的鬼戲情節,彷彿3 in 1的影像在交錯重疊。

關於雲頂的鬼怪傳說,你還聽了多少呢?

X                 X                  X

昨晚在Zero Art,一對路過的洋人情侶很興奮說,要去看燒紙船,他們對華人民間傳統很感興趣,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去看。我告訴他們,燒紙船是為了Ghost Festival,聽得他們眼大大,覺得更好奇了,原來華人的鬼還有“鬼節”的。

其實,中元節有很多個角度詮釋,從道教和佛教,都是強調“孝道”,所以才有目連救母的中元普度傳說。後來混入了民間信仰的拜拜,加上現代人對求財的慾望,走入市井的中元節慢慢褪色,變成人們敬畏鬼神、巴結鬼神的“鬼節”。

敬畏鬼神,其實沒什麼不好。說穿了,敬畏鬼神是老祖宗教導農牧時代的人,與大自然相處的和諧之道。因為敬畏鬼神,奉行刀耕火種的農民不會亂砍濫伐森林,不會去侵占大自然母親的土地,更不會去隨便害人殺人,因為一切皆有報應,“舉頭三尺有神明”,今生今世做了什麼,死了那天在頭頂的神明會為你禀報閻王判官。

身處現代,若說還有奉行敬畏鬼神的,只有被視為文明社會弱勢的原住民和沙砂土著了。每年的印尼煙霾把馬新熏得好慘,其實當地農民刀耕火種已數百年了,都沒有霾害問題,因為農民相信,大地和森林都有神靈在“管”,所以子輩都根據老祖宗口傳的傳統行事。直到90年代大財團開發森林,種植油棕園,才衍生了區域性的煙煤問題。一切始於“貪婪”~

一些現代人還打著“破除迷信”的虛偽大旗,偽裝為視鬼神為無物,甚至有種與鬼神挑戰的氣勢,殺鵝取卵大自然資源、侵占、破壞,遭到了大自然的反撲。

老祖宗教導人類要敬畏鬼神,才能抑制人性的貪婪,即“用鬼神來管人”;但沒有了鬼神,人類卻對正信宗教的因果報應視若無睹,人類還有什麼好怕的?

我最好奇的貪官污吏們,尤其是回教徒等到死亡的那天,接受阿拉的Sesi Soal Jawab審問時,他們會怎麼交待自己的一生呢?

哦~是等待Hari Kiamat/ Judgement Day嗎?當所有死人都在世界末日復活時,世界會怎樣呢?活死人,還是死死人,或死人活了....

(記農曆七月的低語呢喃)

August 14, 2013

呼吸

今天在“大屋子”,老闆俊維給我看裝修前的照片,對比起失修老房子的慘不忍睹,老闆化腐朽為神奇,賦予大屋子生命力,還有“呼吸”。

對了,就是呼吸。大屋子、甚至所有非生物和人一樣,都需要呼吸。木板要呼吸、花要呼吸、草要呼吸...老闆給我看的其中一張照片,屋主用整張帆布遮著老屋屋牆,理由是防止屋牆的粉末掉落;可是,這卻阻擋了老屋的“呼吸”,使得老屋氛圍更為陰暗潮濕。

老闆極為強調“呼吸”。沒錯,在我的觀念而言,“會呼吸”的屋子,能塑造一種呼吸和氣流流淌,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氛圍,只要人一進入那個能自由呼吸的屋子,就會帶動心態上的呼吸;所以,大屋子提供的是一個讓繁忙緊張的都市人,一個喘息,以及呼吸的空間。

老闆說,萬物皆在呼吸。沖泡手工咖啡時,研磨後的咖啡粉在濾紙內的一張一縮,就是咖啡本身的呼吸,客人把會呼吸的咖啡喝下,身體自然也體會到呼吸的暢快。


大屋子的內部裝潢和擺設,以自然界的木為主,當每片木、每幅磚和牆都在愉快的呼吸時,自然界的芬多精充斥著這片磁場。你還有什麼理由,不讓自己暢快的呼吸嗎?

XXX

也想到,大馬的未來雖然傾向不堪,尤其李光耀在新書《李光耀觀天下》用了12頁篇幅形容大馬的政治格局,當中“大馬華印失話語權”的報章醒目封面頭條,讓廣大華人,尤其是我輩年輕人心有戚戚,心裡雖未完全杜絕去新加坡工作的念頭,但想到新加坡那個“從一個箱子移動到另一個箱子”的生活,我害怕在新加坡生活,原因是擔憂失去生活上的呼吸空間,尤其在我從事的媒體業,新加坡的呼吸空間更是狹窄。(雖然大馬華文報目前的呼吸空間,也因大環境的轉換,而顯得越來越窄);對比起在目前的馬六甲,呼吸得顯然更自然、更自在。

當然,對許多人來說,新加坡有著高績效、重品質的工作呼吸空間;所以,他們都湧向彼岸,大口呼吸事業上的成就。然後,在入籍新公民後,用憐憫、憤慨和懊惱的眼光,回望他們的原鄉——馬來西亞。

August 2, 2013

身份認同

和人在臺灣3年的安莉聊,談到身份認同的觀念。

我不確定,在許多狠批馬來西亞、對未來毫無希望的國人心裡,他們的身份認同感是怎樣的?那些身在新加坡工作的大馬遊子(或拿到新加坡PR),扣除2.55兌換效應,通過媒體和FB的視角看回這個國家,他們血液裡的“馬來西亞”身份認同,又是怎樣的五味雜陳~

出了國(包括新加坡),在國外工作生活多年,只能用外國的窗口回溯祖國,開始適應了國外的生活,享受在國內沒有的素質生活,接受了異國文化的熏陶、包容與transform;對國內的環境文化格格不入,對青少年時期的國內生活難以接受,有的只是一片空白,還有種“最熟悉的陌生感”:這時的你,開始感到迷惑,家~到底在何方呢?

如果我當初在紐西蘭留下,我也會有如此境地。

文學的殿堂裡,有句“文學裡的原鄉與他鄉”。當“鄉”愁處處時,我們感到迷茫:何處為我家?何處將是我家?

當拋開了外在的身份認同,你也許感到難過、若失,但精神上保有的身份認同,卻能令你繼續心系祖國,用你的方式來報答這個國家對你的滋養與關愛~

8月,是馬來西亞的國慶月,我愛我的國家!8月的第一天,用我的真心誠意,來向馬來西亞說句“我愛你”!

馬來西亞,祝你56歲生日快樂!

August 1, 2013

New Brighton面海圖書館的“朝聖” (NZ Day 4)

2012年3月9日

看了農曉城的《紐西蘭打工旅行273天》,對基督城New Brighton的面海圖書館心生嚮往,這也幾乎是每個大馬背包客的“朝聖”之地,畢竟大家初臨紐西蘭,都是按圖索驥。

背包中裝著工具書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我帶著不安的心情降陸長白雲(Aotearoa)的故鄉。旅程的後來,把《紐》弄到鹹菜一樣皺,索性送給朋友,沒有一絲不捨。

無可否認,《紐》開啟了我對紐西蘭大門的啟蒙與認知,也成為我出發前凌亂心情的一根救命稻草;在親身感受了紐西蘭大地的美好後,覺得工具書沒怎麼樣,所以它最終也卸下使命了。


照片取自網絡。攝者將書擺在車內,右邊的冷氣按鈕是舊Proton Saga,前面的Kancil和摩哆騎士,典型的家國畫面。

還記得在紐打出發前幾天,匆匆忙忙跑到蕉賴Leisure Mall托在大眾書局工作的國民幫我找出來的,隨便翻了幾頁,也沒仔細看,就帶著它上飛機了。。

看著這本書的的紐西蘭,一切是那麼的陌生;但等到親自觸摸了這片大地,才覺得一切是那麼的熟悉,還是一種熟悉的陌生感?

3月9日和阿華(NZ Kiwi)約好在Manchester St的Central Library集合,早餐隨便在旅舍煮了罐黃豆醬擦土司當早餐,也收了幾片在保鮮盒當作午餐。紐西蘭外食不方便,所以食物都得預備好,這也養成了紐西蘭人出門在外對外帶便當的規劃。

Central Library Peterborough可說是紐打背包客的集中地,初臨貴地要找工或上網買巴士票,不能缺少的便是網絡,在紐西蘭就只能往圖書館鑽,因此能在圖書館遇見許多旅途上的舊雨新知。談得來的,便相約在異地上巡遊。


走回昨天的路線,我和阿華從圖書館走到巴士站,買了單程紐幣3.20的車票。紐西蘭的公交費貴,New Brighton距離基督城其實不遠,大約10公里。有趣的是,如果能趕在2小時內搭上回程巴士,無需購買另一趟車票。



因為在New Brighton流連忘返,我們每人還是花了紐幣6.40的往返車票,相等RM16!貴啊~就為了去體會那面海圖書館:滿室書卷中的背包風味,還有“上網”。





長長伸向海中的橋,無疑是New Brighton圖書館的賣點。

基督城大地震,把New Brighton破壞得滿目瘡痍,巴士在接近該市時,川行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路旁的房子也因土蝕或地陷,而歪歪斜斜的。


來到面海圖書館,無可避免要照一張個人照留念,典型的到此一遊。而有旅伴出遊的好處,在於有人提自己抓相機拍照,無需像枚可憐蟲,只能照風景,然後得自我安慰,有風景照也很好、我不喜歡拍自己等。

儘管藍天白雲,但海風吹來陣陣冷意,比基督城市內更冷,只好把自己裹得像粽子。


難得氣候轉冷了,還是有人放風箏。


浪很大,沙灘很髒,不吸引人。第二次春天時回去,看到有人在衝浪


白浪滔滔


紐西蘭山坡上的房子,總是很吸引我。看著層層疊疊如火柴盒依山而建的房子,覺得住在山腰上該是一副很寫意的日子。


循例在圖書館拍一張照


圖書館的裝置藝術

4年前的回憶,此時只能看圖寫作文,當時的悸動或新鮮感,再也無法追憶。


在紐西蘭跳躍的照片,幾乎是每一名背包客的“標準動作”。或許,這是屬於一種未過30歲的青春表達方式?似乎30為青春的分水嶺,過了30歲,你已不再年輕、你已不能任性、你必須30而立。

●需找存在的價值
(520/2016更新)

其實,有血有肉的人活著,總是在尋找一股存在感,關鍵這存在感是要自己給自己的肯定,還是需要尋求外物(人、事、物)來給自己的吹捧和肯定?比如,向朋友晒命自己做了什麼,或是在Facebook上尋求有多少個關注的like和留言?

於是,我們總不期然跟著大隊跑,彷彿那個選擇孤立或孤僻的自己,就是那麼無援的可憐蟲。在紐西蘭打工旅遊的大隊,到了基督城就要去New Brighton面海圖書館朝聖,然後在橋上做跳躍式的動作,記錄那到此一遊的青春悸動。但當跳也跳過了,剩下的是什麼呢?

4年後,結合了生活歷練和當年的好奇、衝動、熱血與輕狂,回過神來,不免好好省思,現在留下的這些照片,對自己的意義有多大?也許還比不過當時好好坐在圖書館內,給自己寫一篇當下的心情札記來得紮實些了。


這是自己很喜歡的一張照片:海鷗展翅高飛,背景波濤洶湧,有乘風破浪之舉。


海邊風大,海鷗逆風而飛很不容易,因此橋上有許多海鷗憩息。這些海鷗不怕人,只有當人走得很靠近時,才不得已振翅飛離,但還是會憩息在不遠處。



紐西蘭對海產捕撈有嚴格管制,不管在河海湖塘,都需遵守捕撈規定,違者將受嚴懲。


呵呵,儘管法律禁止使用捕蟹籠,但偏偏捕蟹籠還是出現了


從籠裡逃出驚惶失措的螃蟹群在地上亂竄


回程等巴士時照的New Brighton下城區一隅,車子和行人都不多,冷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