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5, 2013

《Gravity》觀後感

觀賞電影《地心引力Gravity》在Youtube的預告片,原是興趣缺缺。第一印象除了是好萊塢運用電腦視效科技拍出的製作,預告片也難以展現缺氧太空人遇到困境的內心交戰,直到朋友評說值得一看,以及電影工作者朋友(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在面書評言不錯,決定在週休前夕,買票步入電影院一探究竟。

本身對看電影有很大期望,往往落空也大,所以都會謹慎篩選電影,最基本就是問朋友意見,因為看一部爛片(尤其是半夜場更慘),花錢之餘更令心情鬱悶,還不如不看。

上週四看了《狄公斷案》,全片運用電腦科技製作拍攝,一只大龍飛來飛去,令人感到虛幻,而且動作場景後,留下的是許多問號和空洞。誠如麗娟所言,今天的觀眾買票入場看電影,聰明的觀眾會希望自己帶點“東西”離開,所以電影給予觀眾的思考力,其實很重要。

Gravity全片只有3名演員,最後只剩下一名女主角擔綱演出,也是我看電影以來,最少演員的一部戲,同看電影的朋友也如此形容。所以演員的內心戲很重要,慶幸是男女主角都沒令觀眾失望。畢竟電影不可能到真實的太空取景,所以演員要如何在拍攝佈景裡,將自己想像成在太空中遇難、缺氧和漂流的表情演繹,再由後期製作的的虛擬特效銜接,非常考功夫。

-----
電影毫不掩飾揭露當前美國外交的微妙關係:影片描述俄羅斯發射導彈摧毀自家的一顆人造衛星(演員詮釋為俄羅斯要毀滅證據),衛星碎片卻擊中其他衛星,引發了一場太空地球軌道的連鎖衛星碎片風暴,碎片擊中了主角的太空梭和國際太空站,連帶令中國“天宮”太空站脫離軌道,解體墜入地球。

有趣的是,女主角坐上的國際太空站聯合號逃生船幫不了她,只能把她載到中國天宮太空站,最後憑“神舟飛船”逃生船回返地球,令我在面書有感而發,寫下這段話:

謝仲洋
4 小時前在 Malacca 附近來自手機
《Gravity》: China save American, Russia is problem creator?

題外話:從美國太空梭、俄羅斯的聯合號國際太空站、到中國天宮太空站,各有不同語文的指示燈和語音廣播,所以太空人有必要學會三語:美式英語、俄語和中文?或許這也是美國電影所強調的“國際觀”,一如好萊塢都會在一般電影中安排亞裔或非洲裔演員參與,使得影片呈現多元色彩?


影片很明顯告訴觀眾,中國是美國的“朋友”(相反地,俄羅斯不是‘朋友’?尤其從敘利亞軍事衝突的美俄各自表述立場),也帶出了中國太空站避過衛星碎片,救了美國太空人一事。也許可被中國觀眾詮釋為“中國太空站比美國更好,中國真正站起來的迷思”?我不確定此舉是為了深化中美關係;還是為了要令影片在大陸賣個滿堂紅的現實因素。

我寧願相信後者,畢竟商業片離不開錢,尤其今天只要影片能打入中國市場且大受歡迎,片商還不趁機賺個盤滿缽滿,甚至可趁勢開拍續集。

一部電影,足以肯定今天的中美外交關係,更是老美釋出善意(捧高中國宇航成就)的表達方式。當中的微妙互動,也彰顯了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的外交博弈。

------
演員Sandra Bullock把女主角Ryan Stone的內心世界演繹的淋漓盡致,主角身份是名喪女的失婚婦女,因為女兒4歲時在學校跌倒去世,令她心裡留下難以癒合的傷痛。本身是名醫生的她,接獲女兒出事的消息時,只能盡可能開車趕去事發現場,所以主角在以後,都是茫然地在路上開車,為的就是要淡忘喪女之痛,卻始終做不到。Sandra和男主角Matt的對談,把這一點交待得很清楚。

影片也利用錯位手法,讓已離開太空站在宇宙漂流而死的Matt“重臨”Ryan在聯合號的返回艙,通過Ryan心靈上自我鼓勵的方式,想起利用降陸能源沖向中國太空站的力量。我一開始以為影片不合邏輯,明明已飄至太空的男主角如何歸來,以及Matt打開艙門,Ryan卻依然能呼吸的一點,當Ryan“醒來”時才令觀眾恍然大悟,而這種鼓勵的能量,讓觀眾跟隨劇情牽動。

影片刻畫太空的“靜”,毫無音效讓電影院回歸寂靜,是種讓觀眾屏息以待的期待。商業片的每個橋段幾乎靜不下來,但Gravity難得數秒的靜,卻為電影畫龍點睛。

我對整部片的觀後感:一部非常注重演員內心演繹的電影,影片沒有亂玩特效動作,導演在碎片擊中衛星和在主角旁呼嘯而過的鏡頭都點到為止,也沒有煽情和用恐怖操弄被碎片擊斃的太空人、包括被削去半邊臉頰的機長Kowalsky,反而用死者的家庭照,帶出死亡的悲戚,使得觀眾能為每個劇情,或背景音樂響起時而凝神聚氣,細心觀賞每個細節。

是的,科技或特效的適可而止,能為一部好電影加分。現今觀眾入場看電影,希望能看到更具人性化的拍攝手法。所以希望導演們在操刀時,不應該亂玩特效,否則徒惹觀眾反感。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