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7, 2014

“生靈塗炭”

這句成語,原本是形容戰場上的殺戮,人命如草芥的慘況,但今天藉採訪貿消部長哈山馬力參觀馬日丹那一家肉雞處理廠之便,有幸親眼見證和拍照肉雞處理的過程。自己在紐西蘭(哈~又是紐西蘭!)雖不曾在屠宰場工作,但時薪紐幣18-20的屠宰場“高薪”,令許多志在短期內籌錢的背包客神往不已,大家對屠宰場的印象,只建立在“臭”和“殺生”,至於能否承受屠宰場的環境而領這份高薪的背包客有多少人,則不得而知了。

言歸正傳,為了拍攝部長參觀雞肉處理過程,我背著背包,捧著相機進入最後生產線。由於是食品加工廠,衛生自然不能妥協,進入者必須戴上帽子、高桶靴、口罩和工廠外套,活脫脫是我在Timaru開forklift時的裝扮。是滴,Timaru的JPNZ果汁加工廠也是食品廠。

記者“變身”成為“工廠女工”?




















incoming warehouse外停放著一輛羅里,羅里上有著雞籠,雞籠裡裝著的是尚有生命氣息的肉雞。他們或許不知大限將至,依然在有限的空間內擺動著他們的羽毛;也許就算他們知道自己的下場,是幾分鐘後被輸入生產線,成為一具具毫無生命氣息的“雞肉/淨雞”,他們又能做什麼呢?




現代化的屠宰廠,沒有靈魂脫離軀體的霎那慘叫與哀嚎聲,只有冷冰冰的機器的轉動聲,多少靈魂阿紫這裡輪迴?還是回歸大自然?

殺雞的過程,沒有傳統上婆婆割頸放血,雞淒厲的慘叫聲~曾在外婆的12英里住家,“聽過”外婆殺雞的過程。小時候沒有膽,只敢躲起來“聽”殺雞聲,卻不敢正眼去瞧如何割頸放血。印像中,曾看過雞血被導入一個小盆內;失去靈魂的雞頭垂掛著,雞的屍體,則成為人類的美餐。

雖把殺雞的過程,甚至雞肉形容成“雞的屍體”如此不堪,但我在傍晚時,竟“自然而然”享用了Bkt Beruang花園後巷的炸雞翼,真乃罪過!

俗話說,殺雞焉用牛刀?用小刀就行了唄!還直接把垂掛的雞頭割下,乾淨利落!呃呃呃~


機器強上沾滿了紅色的雞血跡。。。花灑蓬頭的不停灑水,彷彿在哀悼死去的軀體;以及安頓逝去的靈魂?

















(終)

January 23, 2014

估俚街後巷做木桶的uncle

很少試過買東西會如此當機立斷,老闆一開價便很爽快答應,而且也沒有很仔細檢查要買的東西品質。

如此“違背”我買東西貨比三家的猶豫個性,其實是今早在馬六甲估俚街後巷,那家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傳統手藝制木桶。

算是被dear家的米桶給啟發,今天在後巷採訪被市政廳髹白漆的老牆時,經過阿伯的木棚,正巧和阿伯聊上,沒想到阿伯那麼健談,也許是經常接受媒體訪問,所以對於記者也有問必答,同時很爽快讓我拍照和報導,有關美化後巷項目,當局要阿伯暫時搬離和拆除木棚的事件。

話說阿伯陳卓添已高齡87歲,對我而言,這樣的年紀幾乎是人生的風燭殘年,但阿伯看起來依然硬朗和精神飽滿,比年輕人的工作態度更有熱誠,我之後經過時,看見阿伯在刨木,認真的神情的確令許多年輕人汗顏。

我覺得,能有幸把純手工製作的木桶搬回家,lagi又冠上個“世界文化遺產”的光環,而且阿伯年事已高,還真是說走就走,現在不買個做紀念,等阿伯作古或生病了,就有個買不到的遺憾。我並不抱著購買一般商品的精打細算態度,阿伯一開價80塊,基本上我覺得合理,後來阿伯又自動減價到70快,我幾乎沒有拒絕的理由了,馬上把一個米桶現貨買下,心情還蠻開心的。




也許,我買米桶的價值觀不在於阿伯的手工精細或否、米桶的外表或實用,而是付出少少錢的保存傳統文化;也用僅有的能力,來鼓勵和肯定這名老人家繼續他的堅持和創作理念?

總之,買了阿伯的米桶,又看到阿伯製作的小凳,不禁心裡癢癢,想添購給一年多後竣工的新家。哈~還真是小巷購物樂啊!









阿伯告訴我,他每天騎腳車(照片右邊)往返Ujong Pasir和估俚街,至少4公里的距離,80多歲的老人家每天騎腳車來回。年輕人(我),你還有什麼是不能堅持的?

晚上時,,興高采烈和女朋友聊起,我買了個手工木桶的事。女朋友以女人身份和稽查司的專業角度分析,由於米桶的手工粗燥,品質也不怎麼樣,頂多叫價四五十塊。。

哦哦~也許是這樣的價錢啦,但不知怎的,我就願意給多點,就覺得,還能為生活堅持和莫忘初衷的老人家,始終令我敬佩;或許,這個叫“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唄”

阿伯充滿風霜的手指,因為不停敲打和刨木,顯得粗糙。

有趣的是,鄰近街坊對阿伯頗有微言。一名上了年紀的aunty認為,阿伯的木桶是在漫天開價。唔唔,這其實符合女友指那木桶不值得七八十塊的說法,可見女人買東西的精打細算。

“他的木材都不用本錢,去鏡框店拿就有咯,都是人家給他的。”這是aunty說的,“給我,我不會去買他的木桶咯,很貴叻!也是啦,他也老了,多幾年也不能做了,你買來就當作做紀念咯”

阿伯透露,他的實木都是去撿人家的剩木或丟掉的,沒有刻意瞞騙。

aunty也直指阿伯的脾氣不好,而且小巷木棚堆滿亂七八糟的東西,引起巷子鄰居不滿已久,街坊也擔心木棚的物事凌亂,滋養蚊子。

(純為馬六甲生活行腳的記錄)

January 9, 2014

電影:發現自己,探視生活

《爸媽不在家》ILO ILO之觀後感

發現自己,探視生活,是我看完《爸媽不在家》後的第一感覺。

踏入電影院前,對這部片子毫無期待,也毫不認識。會踏入是因電影副導演林麗娟的關係,算是去捧朋友的場。先前因採訪關係和麗娟的訪談,她以一名電影工作者的觀點,充實和點醒了我在看電影培養出一套新觀點和理想,使得近來的觀感,已從好萊塢的聲光掠影、動作和特效,轉型至講求寫實、生活、能從電影中發現自己和生活的感動小品。

買票時的小插曲,我竟然將I-LO I-LO,發音成LLO LLO,笑死人~

我對《爸》的片面印象,充其量只停留在馬來西亞視后楊雁雁在拍這部戲時怎樣怎樣的娛樂版新聞。。而知道楊雁雁,也是在散場許久後,與俊維聊到女主角正是大名鼎鼎的楊雁雁,難怪如此眼熟。而男主角是我從小看新加坡第八波道長大的陳天文,所以不感到陌生(這也是柔佛華人和其他州華人,向來受新加坡娛樂電視頻道的耳濡目染,所以對新傳媒藝人不陌生)

“毫無期待踏入電影院,卻能帶著100分的驚喜與感動離場,這是我對《爸》的最真實感受。”

這樣一部小品電影,看得出台前幕後工作人員的用心製作。電影以1997、98年東南亞金融風暴為背景,影片好玩的地方,在於新加坡導演陳哲藝不直接告訴你資料背景,而用簡單的橋段或呈現手法,讓觀眾自己去發現。影片能提供觀眾這樣一點點的思考力和發掘點,無疑令觀眾感到雀躍。這比去許多好萊塢大製作和講求節奏快速和動感的港片,在觀眾剛要思考時,卻直接把謎底戳破,更勝一籌。

觀看影片時,本身感到很疑惑,為什麼影像畫面和人物背景,總讓人感到暮氣沉沉的負印象?先從楊雁雁工作的typical Chinese Man company,裡頭工作的都是許多上了年紀,工作效率不怎麼樣的師奶和阿婆;再來是陳天文從事的玻璃銷售人員工作、他開著一輛很老舊的本田中古車,架著一幅粗曠眼鏡、很喜歡打赤膊,肌肉卻鬆弛的uncle陳天文、穿底褲在家走來走去的阿叔陳天文、普通新加坡家庭的木製家具擺設、菲傭到組屋樓下打電話回鄉的公共電話、小男孩雞不離手,曾紅透半邊天的日本電子雞Tamaguchi等。。。這些情景,簡直與這個時代的色彩格格不入,卻用記憶的視角,抓住人性對失去時代的回憶和緬懷。


直到身為人事部職員的楊雁雁,用打字機打出一名被裁退員工,辭退信志期的1998年字眼,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整部片的故事背景就是90年代末期的東南亞金融大風暴。

在那場風暴中,影片講述了陳天文失業,從業務員淪落到保安人員,再到因故被辭、炒股票被燒10多萬、船務公司裁員、普羅民眾以買馬票為寄託、圍守在收音機旁收聽電台傍晚7時播放的馬票成績等,留住了一個時代的剪影。

而在剪影中,雖然我不是新加坡人,卻依稀看到了當年中學的自己,以及所經歷的這些生活點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能紅紅透華人世界,儘管影片講述的只是90年代台灣中學生的校園戀情,卻感動了許多曾經歷中學生涯的成年觀眾,不管是在哪個角落、哪個國家,這既是影片的魅力:讓觀眾對過往的依存從現眼前,也是電影在“文化銷售”的擴張力)

一部成功的電影,在於讓觀影者從畫面中,找到似曾相識的熟悉感。那份感動,將依存在腦海中,歷久彌新;也彷彿打開了觀影者的記憶匣子。

題外話:楊雁雁以孕婦身份拍攝這部電影,以及劇終的嬰孩出世畫面,實乃演員的親身寫照,非常具體真實。

-----
趁思緒還沒跳脫前,必須記下進電影院看這部片子,為何與在家看VCD的不同。話說今晚電影院裡頭的觀眾除了情侶檔之外,餘者幾乎都是闔府同賞,坐在我身後整排的是上了年紀的uncle aunty,左邊是年老夫妻檔,右邊是各攜一名小孩的兩名為人母。

印象最深刻,在於後排觀眾會因劇情發展而進行“旁白”,例如當陳天文把3只小雞送給兒子為生日禮物,當鏡頭拍攝到pet chicken的分階段長大情景時,uncle會驚呼,“竟然把小雞養在組屋”、當雞雞在客廳亂跑,甚至跳上彈鋼琴時,觀眾會隨劇情牽動、到“看,雞長這麼大了”;當鏡頭轉到第一隻雞渾身浴血躺在衛浴間時,我還搞不懂發生什麼事,鏡頭轉至墓地祭拜已故阿公,才知道第一隻雞已被宰了。

影片以生活化角度進行,that's why會有楊雁雁坐在馬桶上小便、陳天文小便不拉水的噁心日常習慣、陳天文怒把小孩的電子雞從車上丟下、小孩因缺乏關愛,想要引起注意的叛逆舉動、新加坡人/家庭(城市人)的kia su特徵,如包紅包要打腫臉皮充胖子,uncle auntie循例會有一些低語聲。

片尾當小男孩坐在德士上,捨不得菲傭Terry離去時,一時感觸把菲傭的頭髮剪下;身後的觀眾以福建話說“(要做)降頭”,幾乎令我忍俊不住。

散場後,更聽到後旁的uncle auntie以開朗的語氣對朋友說,(大意)你看到你的孩子(在裡頭吧)。

感覺到他們若不是自己人,就是一幫感情還不錯的朋友。到了這把年紀,還能約好一起進戲院看電影,更重要是有還有值得分享的生活小品,能供觀眾樂在其中,實乃樂事一件。

對於uncle auntie的電影“旁白”,我不感到陌生,因為我家爸媽在看電視時,也會很習慣性”分享“劇情,而有了“慣性旁白”。


今晚除了能全神貫注看電影,還能偶爾分心去抓電影院內發生的這些小細節,的確好玩~

鏡頭切入點也帶出黑色幽默,例如當陳天文送小雞給兒子時,對比桌面上卻是KFC炸雞,小男孩咬著炸雞,以充滿憐愛的神情把玩小雞,煞是寫實。

-----
從較硬性的社會角度來看,影片探討了一個新加坡普通家庭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家庭與學校教育、菲傭對新加坡家庭的影響、菲傭在新加坡社會的融入度、被排斥和發展出自己的小社區、小圈子等等。

小朋友從對菲傭排斥、接受到完全融入,以及太太有感於自己的“媽媽”地位受威脅,小孩親菲傭多餘自己,甚至潛意識中擔心自己的“太太”地位被菲傭搶走。這點從菲傭和陳天文一起在窗旁抽煙,導演讓觀眾有這種慣性聯想。

個人覺得,導演能掌握觀眾的“慣性思維”,而影片橋段卻偏偏顛覆慣性思維,在合理的範圍內讓觀眾出乎意料,製造驚喜,這也算是成功的導演和編劇了。

影片以平凡到甚至有點苦悶和枯燥的夫妻關係為切入點,這讓剛修讀戀愛學分的我,不禁心有戚戚。心想,難道這就是大多數夫妻一起度過幾十年的平淡婚姻嗎?平淡到晚上時兩人別開身子背對背睡覺?當然,平淡中凸顯了平實的夫妻之情和相處之道,這又是導演功力所能交待到的。


這種平凡的畫面,對我起了“看不下去”的衝動,但心裡卻因影片的生活化,而讓我無法離開座位,一路精神抖擻到近兩個小時。相比我看許多大製作的昏昏欲睡和不知所云,這部小品讓我的星期三晚上更為充實和感動。

希望,類似的好電影能陸續有來。有朋友說,看電影就是一種娛樂解壓,何必去想那麼多有的沒的,即所謂的“思考”,豈不自討苦吃?

我卻不這樣認為,好電影就是要讓觀眾離場時,“至少能帶著一點東西離開”。在這個百物騰漲,治安不靖,生活壓力倍增的負能量時代,“感動”、“發現自己、探視生活”,就是讓觀眾最能帶走的東西。

(完)


凌晨2點 馬六甲Duy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