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5, 2013

《Gravity》觀後感

觀賞電影《地心引力Gravity》在Youtube的預告片,原是興趣缺缺。第一印象除了是好萊塢運用電腦視效科技拍出的製作,預告片也難以展現缺氧太空人遇到困境的內心交戰,直到朋友評說值得一看,以及電影工作者朋友(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在面書評言不錯,決定在週休前夕,買票步入電影院一探究竟。

本身對看電影有很大期望,往往落空也大,所以都會謹慎篩選電影,最基本就是問朋友意見,因為看一部爛片(尤其是半夜場更慘),花錢之餘更令心情鬱悶,還不如不看。

上週四看了《狄公斷案》,全片運用電腦科技製作拍攝,一只大龍飛來飛去,令人感到虛幻,而且動作場景後,留下的是許多問號和空洞。誠如麗娟所言,今天的觀眾買票入場看電影,聰明的觀眾會希望自己帶點“東西”離開,所以電影給予觀眾的思考力,其實很重要。

Gravity全片只有3名演員,最後只剩下一名女主角擔綱演出,也是我看電影以來,最少演員的一部戲,同看電影的朋友也如此形容。所以演員的內心戲很重要,慶幸是男女主角都沒令觀眾失望。畢竟電影不可能到真實的太空取景,所以演員要如何在拍攝佈景裡,將自己想像成在太空中遇難、缺氧和漂流的表情演繹,再由後期製作的的虛擬特效銜接,非常考功夫。

-----
電影毫不掩飾揭露當前美國外交的微妙關係:影片描述俄羅斯發射導彈摧毀自家的一顆人造衛星(演員詮釋為俄羅斯要毀滅證據),衛星碎片卻擊中其他衛星,引發了一場太空地球軌道的連鎖衛星碎片風暴,碎片擊中了主角的太空梭和國際太空站,連帶令中國“天宮”太空站脫離軌道,解體墜入地球。

有趣的是,女主角坐上的國際太空站聯合號逃生船幫不了她,只能把她載到中國天宮太空站,最後憑“神舟飛船”逃生船回返地球,令我在面書有感而發,寫下這段話:

謝仲洋
4 小時前在 Malacca 附近來自手機
《Gravity》: China save American, Russia is problem creator?

題外話:從美國太空梭、俄羅斯的聯合號國際太空站、到中國天宮太空站,各有不同語文的指示燈和語音廣播,所以太空人有必要學會三語:美式英語、俄語和中文?或許這也是美國電影所強調的“國際觀”,一如好萊塢都會在一般電影中安排亞裔或非洲裔演員參與,使得影片呈現多元色彩?


影片很明顯告訴觀眾,中國是美國的“朋友”(相反地,俄羅斯不是‘朋友’?尤其從敘利亞軍事衝突的美俄各自表述立場),也帶出了中國太空站避過衛星碎片,救了美國太空人一事。也許可被中國觀眾詮釋為“中國太空站比美國更好,中國真正站起來的迷思”?我不確定此舉是為了深化中美關係;還是為了要令影片在大陸賣個滿堂紅的現實因素。

我寧願相信後者,畢竟商業片離不開錢,尤其今天只要影片能打入中國市場且大受歡迎,片商還不趁機賺個盤滿缽滿,甚至可趁勢開拍續集。

一部電影,足以肯定今天的中美外交關係,更是老美釋出善意(捧高中國宇航成就)的表達方式。當中的微妙互動,也彰顯了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的外交博弈。

------
演員Sandra Bullock把女主角Ryan Stone的內心世界演繹的淋漓盡致,主角身份是名喪女的失婚婦女,因為女兒4歲時在學校跌倒去世,令她心裡留下難以癒合的傷痛。本身是名醫生的她,接獲女兒出事的消息時,只能盡可能開車趕去事發現場,所以主角在以後,都是茫然地在路上開車,為的就是要淡忘喪女之痛,卻始終做不到。Sandra和男主角Matt的對談,把這一點交待得很清楚。

影片也利用錯位手法,讓已離開太空站在宇宙漂流而死的Matt“重臨”Ryan在聯合號的返回艙,通過Ryan心靈上自我鼓勵的方式,想起利用降陸能源沖向中國太空站的力量。我一開始以為影片不合邏輯,明明已飄至太空的男主角如何歸來,以及Matt打開艙門,Ryan卻依然能呼吸的一點,當Ryan“醒來”時才令觀眾恍然大悟,而這種鼓勵的能量,讓觀眾跟隨劇情牽動。

影片刻畫太空的“靜”,毫無音效讓電影院回歸寂靜,是種讓觀眾屏息以待的期待。商業片的每個橋段幾乎靜不下來,但Gravity難得數秒的靜,卻為電影畫龍點睛。

我對整部片的觀後感:一部非常注重演員內心演繹的電影,影片沒有亂玩特效動作,導演在碎片擊中衛星和在主角旁呼嘯而過的鏡頭都點到為止,也沒有煽情和用恐怖操弄被碎片擊斃的太空人、包括被削去半邊臉頰的機長Kowalsky,反而用死者的家庭照,帶出死亡的悲戚,使得觀眾能為每個劇情,或背景音樂響起時而凝神聚氣,細心觀賞每個細節。

是的,科技或特效的適可而止,能為一部好電影加分。現今觀眾入場看電影,希望能看到更具人性化的拍攝手法。所以希望導演們在操刀時,不應該亂玩特效,否則徒惹觀眾反感。
-----

October 17, 2013

新時代的工作態度

我們習慣用90後,來形容今天十多廿出頭的年輕人。人們對今天已邁向成熟期的80後,當年的評價是“一捏就爛的草莓族”,對於今天的90後,自然也不會有好評。有趣的是,一些在1990年出生的朋友,會刻意和“90後”做切割,強調自己不是90後,而是1990年。

說到90後,多數人的評價都是“有自己主張,自我風格強烈”,這是好聽的,說得不好聽就是“我行我素,不合群且難以捉摸”,更糟是生活與工作態度引人詬病。

不容否認,90後也有卓越的人才,尤其具備創意和大膽創新的優秀表現;不過,我們還是被許多90後的工作態度逼得搖頭。

朋友在面書分享,她在銀行詢問銀行職員是否有洗手間時,對方反應直接是“沒有”,而不是“我們沒有對外洗手間”;另一位遠嫁台灣的朋友也分享,當她返馬於上午到一家日本餐館時,詢問服務員是否有生魚片時,服務員一句簡略的回答“沒有”,幾乎令人傻眼,問清楚,才知道生魚片這個時間還沒準備好。

關於說話的藝術,馬來西亞人的表達能力好聽說是“直接坦白”,難聽說來就是“說話不懂婉轉”,這無關年齡因素,而是在於說話人的身處環境和成長背景;相比之下,臺灣人在語言方面的拿捏,真的令人佩服!

****
我不是老闆,但曾聽老闆級的朋友說過,旗下90後員工的工作態度,如何令他“大開眼界”,最明顯是“不是我的份內事,我不做”,甚至“你沒教我,所以我不懂怎樣做”的消極心態。

畢竟不是親身經歷,我對朋友的分享也只是旁聽的態度,直到我今晚踏入一家位於Melaka Raya,還不錯的日本餐廳Wa Zen,前台小姐的服務態度總算讓我領教到何謂“不是我的份內事,不關我事”的面對客人態度。

我也曾年輕,但記得當年的自己,雖然form 5畢業後在購物中心打工,以及中六畢業後在旅行社上班,除了初上崗時摸不清工作任務的迷糊和不在狀態,還不到“敢”視客人為無物的“境界”。

話說今晚和朋友無意間踏入日本餐廳,第一眼接觸的就是坐在前台的年輕櫃檯小姐,我可以理解餐廳的分工制度,即負責結帳的櫃檯小姐沒有必要理會客人,自有帶位服務生協助招待客人。可是,那名櫃檯小姐的態度真令人無法恭維,她非常“專注”在按手上的智能手機,甚至我和朋友站在她面前至少半分鐘,她也毫無反應,我不清楚她是專注到忘我境界,還是根本就把客人視為無物,因為“招呼客人不是她的份內事,也沒有必要向客人微笑或問候?”

如果當時她是忙著處理結帳工作,我可以理解她的忙碌,使她無法分心招呼我們,但是,我無法接受一名在偷閒按手機的年輕員工,她當時會有多“忙碌”?

在她繼續玩手機,我們繼續“呆站”的時候,我心裡已盤算著為這家餐廳不斷“扣分”,在扣了30分後,慶幸是有貌似菲律賓籍的外籍服務生前來帶位,而且態度還不錯,否則真想馬上離開。

櫃檯小姐在服務生到來時,總算正眼瞧了我們一眼,然後很公式化的查核空位,再目無表情說了一個桌號。那種態度,令我聯想到:她只是一名做一天算一天等發糧,對工作毫無熱情的打工女;再不然就是餐廳老闆女兒或親戚之類的,所以很有“資格”可以串客人。

恰好日本餐廳的生意很好,外籍服務生安排我們坐在一張狹小的桌位,感覺很擠迫,後來又連連抱歉,告知這張桌位被人預定了,安排的不周,加上在前台受的氣,我真想一走了之~

服務生後來把我們領進一家小包間。咦,還不錯,備有4人座的桌子,空間寬敞,而且能把外頭的噪音隔絕,真想不到是因禍得福,反而因這名外籍服務生的殷勤和專業態度,令我重新為這家餐廳加分,也願意留下,甚至下次再來。


這家餐廳的食物還真不錯吃,尤其是所點的手捲壽司和牛肉飯套餐,感受到廚師的用心。慶幸較後外籍服務生的良好態度,彌補了櫃檯小姐的壞印象,也使我回家後在面書有感而發:

第一腳踏入Wa Zen日本餐廳,儘管餐廳擺設用心,但負責結賬的櫃檯小姐“專注”在按手機,毫不察覺有客人來(還是故意視而不見?),直到帶位同事來招待,她才正眼瞧我們一眼,當下馬上為這家餐廳扣30分。

幸好東西不錯吃,外籍服務員的態度也很周到,才重新為這家餐廳加分,也願意給10%的服務費。

想說的是,任何情況若給人很不好的第一印象,過後必須花上好幾倍的努力才能重拾好印象。我對那名按手機櫃檯小姐的差勁態度,記憶猶新。

****
很多老闆感嘆,本地員工難請,工作又老是挑三揀四;相比之下,外籍員工刻苦耐勞,而且態度正確積極,造成老闆在有選擇情況下,都願意聘請外籍員工。所以,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怪罪雇主聘請外籍員工呢?

服務業是前線行業,前台人員更是服務業面向客人的先鋒,前台人員的行為態度,為客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也是決定客人判斷一家企業的“生死”。

我把今晚的想法向一名老闆級的朋友提起,他說,今天這個時代員工難請,能請到肯做的工人已很不錯了,也很難奢望工人會替你做“份外事”。我告訴朋友,如果請到一位幫你“倒米”的員工,倒不如不清。不過我不是老闆,無法體會請不到工人的辛苦,相信在必要時刻,明知員工態度消極懶散,老闆也只能隻眼開隻眼閉了。

我無法接受,一些員工以“低薪”為由,合理化本身消極懶散的工作態度。我始終認為,只有加強本身的競爭條件,最起碼熱愛你的工作,用正向力來完成任務,你才能獲得合乎你付出的薪金,你的努力自然會贏得欣賞你的人的認同,說不定有更好就業前景的機遇就等待你;

但反過來說,若你只是抱著想跳槽加多百多兩百的薪水,卻老是計較自己似乎做多了會“虧本”的態度,相信你正陷入一種跳槽換工或工作環境的惡性循環,最後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自己。

僅以此文送給所有90後的新生代,尤其是在我面書,曾是森州學記的朋友們,祝你們畢業後在事業版圖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