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8, 2014

雨夜+老街驚魂

雨夜,我在寫夜班稿,回想剛才好貪新鮮好玩,一個人提燈籠走老街,卻差點被撅奪匪盯上和打劫的驚魂,不禁冒了一身冷汗!所幸憑著自己那強裝鎮定的氣勢,兩眼惡狠狠瞪著到處遊戈尋覓獵物的兩名年輕馬來騎士,心想如果是單身女子如此這般閒逛,隨時會被劫財劫色,慘遭強姦和輪姦,後果不堪設想。

當對方的摩多越來越靠近,摩多聲越來越大聲,周圍完全沒任何一個人時,我的心幾乎要跳出來。騎士,只要搶匪大膽一點,憑我一個人力量也無力反抗,若就此第一次被打劫,只怕心裡會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

我敢99%肯定,那兩名摩哆車騎士是慣常下手的撅奪匪,他們的生計來源,就是夜晚時騎著摩哆車,在老街一代遊戈尋找獵物下手;他們,是社會的寄生蟲,可是,又是誰把他們造成今天的寄生蟲局面?馬機、非法賭博、還是當權的政治力量?他們只是小魔鬼的代言人,角色就是把這個社會人心搞得惶恐。

曾幾何時,老街是上一輩街坊們的快樂天堂,時至今日,卻淪落至夜晚成為歹徒們幹案的罪案天堂,悲矣~怎麼夜晚獨自在老街行走,和在龍潭虎穴一樣呢!

幾百年前和幾百年後的老街仍然一樣,但人心卻淪落得非常可怕,到最後受害的,也只有人類本身而已~而已。

以今夜的雨,來祭祀那死去的人心。天冷~心寒矣


本來是充滿期待的老街提燈籠,經過今夜的驚魂,美好的期待就此幻滅,除非是一大班人壯膽一起提燈籠。

老話一句,這個時代,遇到鬼,還比遇到匪徒幸運!

--------

August 19, 2014

《Into the Storm》觀後感

《Into the Storm》,中譯《直闖暴風圈》,是部拍得還不錯的商業電影,劇情和人物場景刻畫得雖不至於細膩,但以商業片的定位而言,算相當到位了。

電影也有少許的驚悚與緊張效果,例如一棵轟然倒下的大樹,插入學生爭相躲避颶風的學校走廊內、以及一對高中男女被困在因颶風而倒塌的舊工廠瓦礫堆內,幾乎被從水管中傾瀉大水淹死的緊張場景。

看完電影,走出Jusco Bandaraya,迎面吹來的是下雨前的風。才從電影中的超級颶風“醒來”的我,忍不住有些空間交錯,以為那是龍捲風的“預兆”,這也是電影成功塑造給觀眾的臨場感吧,甚至散場後碰上環境的相似,而難以忘懷;回歸現實,馬來西亞是不會有颶風的,不禁蕞爾一笑。

夜半聽著988 DJ彪民的《今晚最耐聽》,寫到這裡,外頭忽然狂風大作,落葉在地上沙沙作響,風吹過門縫的低壓呼聲,不懂今夜會否是場雨夜呢,還是只是風這只小小孩的頑皮騷動呢~

其實,人與生俱來都有說故事的本能,只是,當長大的男孩女孩啊,只能尾隨生活的浪潮不停往前湧去時,我們似乎失去了說故事的能力,說故事對我們而言,似乎只是那遙遠的想像,或是只有文字工作者和心思細膩之人的專利?

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位小王子或小公主,感到心煩意悶時,其實是內心的小王子或小公主想找自己說話。你,有多久沒和自己說話了呢?我,還真有一段日子呢,所以,說起故事來,也未必能如此得心應手。敢情是,我的血液裡已有野獸的血液?如俄羅斯大文豪托爾斯泰在描述魔鬼去引誘農夫變壞的寓言故事嗎?

說回電影劇情,印象最深刻的龍捲風電影,首推1996年中學生涯看過的《Twister》龍捲風暴,當時和爸爸一起在傳統大戲院觀賞的這部大製作,多年後的今天重新憶起,電影劇情已不甚明了,但殘存的印象,仍是和爸爸共賞的記憶。

電影和音樂就是有這樣的效果,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看得是畫面、聽得是歌聲,但當時的用心和投入,卻能歷久彌新,得以找回當初的記憶。

有影評人形容,Into the Storm拍得出色,但論龍捲風系列電影,還是無法超脫開山鼻祖《龍捲風暴》,這點我是認同的。

很多時候,不是現在的電影拍得不如以前的電影,而是裝載了回憶的電影,已成為了“經典”,又有什麼新作品,能超越人們在心理上,那股抽象的經典呢?

電影在近乎結尾時,片中的超級龍捲風把Pete連車帶人卷上了颶風眼,Pete逐漸遠離暴風圈升空,看到了雲層遮住的陽光四射,在那颶風眼的上端,與颶風圈外被黑暗籠罩的地獄,形成強烈對比;可以說是影片的黑色幽默,因為Pete觀賞了這“只有上帝才看到的颶風眼”後,便重新被颶風卷下,急劇墜落的他知道,等待他的只有死神,然電影畫面越來越快,周圍也全然被一片黑灰的颶風籠罩,觀眾就隨著主角的高喊,心里邊懸著邊計算,堅固的鐵甲車將在何時墜上地面,然後是車毀人亡。

Into the Storm拍得相當符合我的主流價值,特別在親情的刻畫方面,很有美國式的家庭觀念與父母對孩子的愛、以及孩子在青春叛逆時期,對父母給的愛的不羈與期待。

胡言亂語了一堆,我是時候睡了,腦子也無法阻止條理清晰的文字,需要重新整理~

馬六甲,晚安。我親愛的情人,晚安~

------

August 12, 2014

最差的講座

我必須說明,這是我截至目前為止,聽過的最差一場講座!

再差的講座,至多歸類為“悶”,但這名有著“亞洲名嘴”稱號,被台灣和各地媒體打造的“企業培訓講師”XXX教授,今晚在馬六甲的演講,卻令我從一開始的猛打呵欠,到中途主講人把無聊當有趣,甚至拿張國榮和今日疑自殺逝世的美國影星羅比威廉斯的死開玩笑,我就升起了許多反感和厭惡之意,所幸得以在中場休息時馬上離席。

本來還沒有那麼生氣,回到家看NTV 7晚間新聞,剛好播映到現年63歲的羅比威廉斯疑似自殺窒息死在家裡,想起了該名“名嘴”在一開場說的話:

“張國榮自殺死了,美國影星羅比威廉斯今天也死了,好像是自殺死的,他們為什麼會死?因為他們沒有來聽我的講座!”

好心,這種拿往生者來借題發揮的自吹自擂,也未免太過分了吧!虧你自誇是什麼“名嘴”,門下“一大堆學生(信徒)”,怎麼我好想在那熟口熟臉的場合,嗅到了雲數貿和張健的味道呢?

“名嘴”也要觀眾跟著他念每句話,妙的是,現場許多地位、收入和見識都比我高和尊貴的成年人,卻不由自主的跟著“名嘴”一字一句念將起來,令我哭笑不得。

難不成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馬來西亞人還真單純的可以!

August 11, 2014

農曆七月之2014

交了女友後,時間變得不足,連blog園地也開始長草荒廢了。

不知不覺,來到了農曆七月,七月十四鬼門關“大開”,也在前晚不知不覺悄然而過。想起去年的農曆七月半,自己還頗具心思寫了一篇好長的想法,心境的不同,現在再也寫不出當時的意境了。

今年的七月半,各處盂蘭盆會依然普渡眾生,晚上8點開始,路旁有著三三兩兩燒紙錢祭拜好兄弟後剩下的灰燼,以及一些餅乾,我在大路邊亦步亦趨走著,深恐一個不小心,把祭品和灰燼給踩著了。一切提醒著我,今晚就是農曆七月十四。

長大後,對七月半那種陰森恐怖的印象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以正確觀念來看待七月半。

今年的七月半在大屋子,聽雞哥講古《目蓮救母》,雖是潤飾版,但劇情依舊扣人心弦且張力十足,顯見雞哥的用心力度,不失為一個饒有意義的七月半。


看著慢悠悠搖著一把蒲扇的雞哥,這個七月半很有文化氛圍。對比今年和去年的此時,至於明年的七月半嘛,還真不知人在何方?

命運呢,它就像一股浪濤,究竟會把我沖向何方呢?選擇的會是隨波逐流,還是在風口浪尖上泅泳其中呢?

一個時期沒寫blog了,還真是鬱卒難當。今夜讓文字飛舞,雖不至於暢快淋漓,也聊勝於無,也許無法真實表達自己的情感,但聽著滴滴答答的鍵盤敲擊聲,彷彿有種耕耘blog園地的實在感。

是的,我們其實都在追求一種存在感。

今夜晚飯與舞者馬金泉聊起,說到20多歲的他,原本在美國有著良好的舞蹈事業與發揮空間,卻在1998年毅然回馬,開創踟躕難行的本地專業舞團,為了摯愛的家人,他選擇這麼做,且無怨無悔,因為,這片土地需要他!

“我在美國紐約時,儘管在舞台上享受那備受矚目的注視感,舞蹈事業也衝得很高,在這裡要16年的時間發展,在美國只需要6年;但每當節目結束後,孤零零的一個人搭地鐵回家,我會有很深的孤寂感,也許,那是一種不踏實的感覺,久居國外的感受。於是,我選擇回到馬來西亞,重新連接起那道根,體會到與土壤接壤的感覺。”(大意)

從沒想過,自己竟有機會面對面接觸和專訪,那位只在副刊上見到的專業舞者,也能藉著與馬金泉和周若鵬的面對面(不用專訪/訪問),而有了許多思維上碰撞的火花,所思所想~

期待《動地吟》,當那澎湃激昂的詩歌、詩舞、詩曲響起時,且把文字裝上翅膀,隨風飄舞去吧!就如張曼娟所書,“飲食,是寫給時間的詩”;而動地吟給我的啟發,“詩,是飛舞的文字;詩,是文字的一道翅膀”,且讓我們乘風歸去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