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o the Storm》,中譯《直闖暴風圈》,是部拍得還不錯的商業電影,劇情和人物場景刻畫得雖不至於細膩,但以商業片的定位而言,算相當到位了。
電影也有少許的驚悚與緊張效果,例如一棵轟然倒下的大樹,插入學生爭相躲避颶風的學校走廊內、以及一對高中男女被困在因颶風而倒塌的舊工廠瓦礫堆內,幾乎被從水管中傾瀉大水淹死的緊張場景。
看完電影,走出Jusco Bandaraya,迎面吹來的是下雨前的風。才從電影中的超級颶風“醒來”的我,忍不住有些空間交錯,以為那是龍捲風的“預兆”,這也是電影成功塑造給觀眾的臨場感吧,甚至散場後碰上環境的相似,而難以忘懷;回歸現實,馬來西亞是不會有颶風的,不禁蕞爾一笑。
夜半聽著988 DJ彪民的《今晚最耐聽》,寫到這裡,外頭忽然狂風大作,落葉在地上沙沙作響,風吹過門縫的低壓呼聲,不懂今夜會否是場雨夜呢,還是只是風這只小小孩的頑皮騷動呢~
其實,人與生俱來都有說故事的本能,只是,當長大的男孩女孩啊,只能尾隨生活的浪潮不停往前湧去時,我們似乎失去了說故事的能力,說故事對我們而言,似乎只是那遙遠的想像,或是只有文字工作者和心思細膩之人的專利?
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位小王子或小公主,感到心煩意悶時,其實是內心的小王子或小公主想找自己說話。你,有多久沒和自己說話了呢?我,還真有一段日子呢,所以,說起故事來,也未必能如此得心應手。敢情是,我的血液裡已有野獸的血液?如俄羅斯大文豪托爾斯泰在描述魔鬼去引誘農夫變壞的寓言故事嗎?
說回電影劇情,印象最深刻的龍捲風電影,首推1996年中學生涯看過的《Twister》龍捲風暴,當時和爸爸一起在傳統大戲院觀賞的這部大製作,多年後的今天重新憶起,電影劇情已不甚明了,但殘存的印象,仍是和爸爸共賞的記憶。
電影和音樂就是有這樣的效果,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看得是畫面、聽得是歌聲,但當時的用心和投入,卻能歷久彌新,得以找回當初的記憶。
有影評人形容,Into the Storm拍得出色,但論龍捲風系列電影,還是無法超脫開山鼻祖《龍捲風暴》,這點我是認同的。
很多時候,不是現在的電影拍得不如以前的電影,而是裝載了回憶的電影,已成為了“經典”,又有什麼新作品,能超越人們在心理上,那股抽象的經典呢?
電影在近乎結尾時,片中的超級龍捲風把Pete連車帶人卷上了颶風眼,Pete逐漸遠離暴風圈升空,看到了雲層遮住的陽光四射,在那颶風眼的上端,與颶風圈外被黑暗籠罩的地獄,形成強烈對比;可以說是影片的黑色幽默,因為Pete觀賞了這“只有上帝才看到的颶風眼”後,便重新被颶風卷下,急劇墜落的他知道,等待他的只有死神,然電影畫面越來越快,周圍也全然被一片黑灰的颶風籠罩,觀眾就隨著主角的高喊,心里邊懸著邊計算,堅固的鐵甲車將在何時墜上地面,然後是車毀人亡。
Into the Storm拍得相當符合我的主流價值,特別在親情的刻畫方面,很有美國式的家庭觀念與父母對孩子的愛、以及孩子在青春叛逆時期,對父母給的愛的不羈與期待。
胡言亂語了一堆,我是時候睡了,腦子也無法阻止條理清晰的文字,需要重新整理~
馬六甲,晚安。我親愛的情人,晚安~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