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1, 2015

新加坡全島禁酒令


星洲日報今日封面報導,獅城即將實行的大範圍禁酒令,每日從晚上10點半到早上7點是公共場合的禁酒時段。


其實在紐西蘭部分城市如Tauranga,也有落實公共唱場合的禁酒令,禁止公眾尤其是青少年捧著酒瓶在公開場合飲酒,理由是經常因酗酒造成的打架和衝突。


英國一些酒吧,也是禁止顧客購買瓶裝酒外帶,因為英國人經常喝醉酒後,就一言不合用酒瓶砸頭。


這是朋友說起的。英國的閉路電視在各角落都有,她曾看過一名女子用酒瓶砸破一名男子的頭後,周圍無人,結果警察在5分鐘後趕抵現場,因為監控中心從閉路電視看到。


我相信新加坡政府,在實施禁酒令方面,是參考了這些國家的做法;當然這種因技術和行為問題的禁酒令,比起伊斯蘭黨和巫統比拼宗教意識形態的禁酒令,無疑更為合理。


去年4月我去合艾剛巧碰上潑水節,該處的7-11便利店,也實施某個時段的禁酒令,相信是避免公眾在過於狂歡下喝醉鬧事。
-----

學記回溫

看到這準學記戶外採訪的報導,忽然憶起16年前我在柔佛Air Hitam熱帶山莊,參加由南洋學生俱樂部主辦的學生記者培訓營。那時候的我,對報紙和新聞報導充滿著好奇,更對參加學記培訓營和成為學生記者滿腹憧憬。

還記得在培訓營裡,各位營員的其中一項環節,就是被安排採訪由senior們扮演的各種新聞人物。有娛樂明星,車禍死者家屬,政治人物等,一些『新聞人物』還會故意刁難,或有許多小動作,以測試小小記者們對新聞採訪的拿捏,挺好玩的。

採訪完畢後,回到活動室趕緊撰寫和處理新聞,感受到新聞線上的匆忙與樂趣。

沒料到,就因那次的學生記者培訓營,而讓我『誤入歧途』至今,也不懂是好事@壞事?

無論如何,還是要謝謝當年batu pahat的南俱負責人禮如姐Chia Lee Ju,她在我們這些小瓜身上,種下了新聞工作的種子。至於那種子有無開花或發芽茁壯,雖說看個人造化機遇;但在多年後,身處不同工作崗位當年的小毛頭們,還有機會重溫當年的回憶,也算精彩了~

樂高(Lego)體驗

玩樂高Lego,是那個沒有無線上網智能手機時代兒童的樂趣,也是除任天堂電動和Sony Play Station之外的玩具奢侈品。


很幸運,家境小康的我,在八九歲就有機會擁有第一套Lego。還記得那是一輛消防四驅車,在永平百盛買的,一套RM7.90。以90年代峇株一碗雲吞面RM1.20-1.50的價位而言,一套Lego可吃上5-6碗面。當然,這是對比不同時代物價的最普遍計算法;若以今日RM4的雲吞面價位而計,5-6碗面的Lego價格是RM20多,差不多是這個價錢。

Lego給我的樂趣,先從包裝的盒子談起。小男孩手裡拿著不論大小的樂高盒晃呀晃的,聽著裡頭小組件碰撞盒子傳出的清脆聲響,就像蘊含著一股魔幻般的樂聲。小男孩捨不得拆開盒子,卻恨不得把組裝樂高積木的樂趣,完全佔為己有。

小時候沒有很大野心,沒有要求爸媽買大組裝樂高給我,最貴的是一台油槽車,價格好像是RM39.90,其餘的價位都在十多廿塊。最便宜是一輛沒有樂高人的警車,RM5.90。當然,這些當年價格不貴的樂高,隨著馬幣貶值也變貴了。

當年的馬幣兌美元長期保持在2.50價位,兌新幣也是1.70;但今天馬幣兌美元和新幣的幣值都一直在波動,不可能回到當年的兌換率了,入口貨自然只漲不跌。


組裝樂高積木,我樂在其中。偶爾自得其樂把所有積木拆卸,來個化整為零,再來個化零為整,用想像力把所有樂高群,組成我喜歡的太空飛船大戰、把樂高海盜和中古衛士,扮成三國時代的群雄爭霸。

我最喜歡的樂高組合,還是“樂高城市”(City),因為那是和現實生活相連的,有卡車、油站、警察局消防局、遊艇等,不如太空飛船、中古武士等難以產生共鳴。


不管是小時候還是現在,總會站在百貨公司前的樂高專櫃,看著一整套的樂高警察局發楞。2011年過境合艾在購物中心閒逛時,也是逛到樂高前,泰國商場的樂高選擇比馬來西亞的更多和豐富。

拜網購所賜,現今要買樂高,不必再到百貨公司去『碰運氣』,或詢問售貨員或等待自己喜歡的城市系列;只需在谷歌鍵入Lego Malaysia,,馬上就有一大堆樂高網店冒現,一鍵遊覽或點選,不只能找到自己的心頭好,有時還會有意外的產品驚喜,如這架樂高campervan。

不過,網購始終不比在商場,親手捧著心頭好的樂高盒子,和到收銀機付款般的悸動。少了直接碰觸的期待感和購買欲,網購樂高的樂趣,只有霎那間的一鍵下定,及等待快遞把貨送抵吧。

去了紐西蘭打工旅遊,camper can彷彿是我的紐西蘭夢。雖然沒機會開過和住過camper van,但擁有一輛樂高camper van,彷彿紐西蘭似那觸手可及。一個售價RM84.90(折扣後RM76.49)小小的樂高積木組件,就能幫助成年人完成,在現實社會無法達成的投射。

也在谷歌鍵入camper van的樂高產品編號60057,連接到樂高官網的產品介紹,裡頭有可愛的樂高人視頻,活靈活現在把camper van開到湖畔,把canoe拿下放入湖中,兩位樂高人如此寫意在湖中泛舟,好不羨慕。

-----
把樂高盒拆開,裡頭有根據不同組別分類的3個透明包裝袋,通常是大組件、小組件和樂高人,以及貼紙。心情洋溢著興奮,恨不得第一時間就把所有配件,按組裝說明砌起來。

攤開組裝說明,有著嶄新印刷品的味道飄入鼻內。顏色鮮豔的組裝說明,最吸引小男孩了。於是,細心把配件包裝袋撕開,一一攤放在地上,根據組裝說明step by step,成品很快便出爐了。

其實,論組裝前的『期待』感,反而比在組裝時的過程和成品組成後來得更甚。這道理就像最近很期待買一台折疊式單車,卻為了讓這股期待感維續更久,故意把買單車的時間押後。

也許,在期待的過程中,我們會從最先的滿懷期待和憧憬,經過心情上的調適,而決定那樣東西最終在自己的內心,有多高的價值和持續值

-------
樂高源自丹麥,我的時代是在東歐匈牙利和捷克一帶製造,現今如是。90年代中國經濟還在沉睡時,市面上只有Lego一種積木,2010年中國經濟面向世界後,市面上也出現許多樂高的山寨版。

我2011年在寮國旅遊時,曾在中國人販售的市集買了一套挖泥機的山寨積木,寮幣折合成馬幣才4塊多,如果正版Lego估價要三四十馬幣。由於商品從中已被抽了幾手,相信成本最多馬幣2塊。

我把山寨挖泥機積木帶回家,奇怪,包裝盒和裡頭的配件袋和樂高沒差,但就是沒有那種砌樂高積木的興奮感和期待感。

“例行公事”般把挖泥機砌好,放進書房的玻璃櫥內。覺得成品始終比不上樂高,握在手中的塑料積木配件質感,也和樂高相差甚遠。從此,對山寨版的“Lego”就沒有興趣,寧願存錢買真正的Lego。

-------
也許,那是一種小時候的夢,通過玩Lego,找到了童年回憶;而這,是無法被任何山寨版樂高所取代的,這也是一種常說的nostalgia(念舊情懷)吧。長大後,自己有了經濟能力,反而不曾買過一套Lego。

玩Lego的夢始終還有,只是長大後的夢,多了背包旅行發現世界和發現自己、踩單車遊走、寫部落格抒發等,想做的『夢』不再那麼單一,而是豐富和多元,因此把買樂高的錢,都用在買機票、旅遊住宿花用、相機、買折疊腳車等。

至於Lego夢,它就像是收納樂高積木的書房玻璃櫥,不需要在此時『現世』,只需擺放在我的心靈地圖。有朝一日,也許是有了自己的家,有了一個專擺設樂高的玻璃櫥,我的樂高夢將因而重新啟動~

p/s:要感謝爸爸媽媽的疼愛,在收入不是很豐厚的那個年代,依然捨得掏錢讓他們的兒子,擁有那小男孩童年的砌樂高樂趣,直到他長大以後難以忘懷。這種珍貴的童年,交織著對父母恩的情感,又怎是現今父母送兒女的電子產品,並不停替換最新電子產品,而能堪比呢?

------

January 19, 2015

蔡琴——那觸動的心弦

在大屋子打稿,一方斗室迴盪著蔡琴的歌聲,彷若一根輕吟的纖指,撥開了那緊閉一時的心弦。

聽蔡琴的歌,有種說不出的清新和放鬆,尤其在大屋子這一個講求人與自然協調,由木和『會呼吸的牆』所組成的空間。

最近,在追求『在生活中旅行』的真諦,尤其在聽了林悅的旅遊分享,以及前晚林金城那『在房間中背包旅行』和『旅行,在於準備了旅行的心態,只要有旅行的心態,可以隨時出發』。

從憧憬旅行,在異地旅行的『在旅行中生活』,甚至『換個地方生活』,我們所追求的是什麼呢?

也許,如陳綺貞散文集《不在他方》所言,當探險家們把新大陸都發現完了,現代人能做的,就是盡力去探索和挖掘自己的內心世界。而你和我,都做到了嗎?

January 18, 2015

慣性拒絕

在外吃東西,總會遇到許多“流動的人”來到桌前,有賣東西的、討錢的、募捐的、基本上離不開這幾類。

社會的世故,把我們推向變成一個世故的人。為了避免麻煩,很多時候我們對這些來者是直接拒絕;或用不理睬的方式,讓他們知難而退,或施捨點小錢再不然隨便買些東西,把他們打發走。對方離開後,我們很多時候根本對對方的真正來意,其實只是一知半解,或根本不知道;但沒關係,我們也不想知道。

特別是當我們同桌的還有朋友或親人時,我們更不想理會這類流動者。也許,我們害怕在認識的人面前,我們是那個容易上當的『笨蛋』?不理會流動者的目的,總之一概拒絕,自己就不會是笨人了。

吃飯很重要,我們都不想讓陌生人來打亂難得靜下來心來吃飯的心思。生活很煩、工作很累、壓力很大,我們對這些額外冒出的人沒有興趣,只想趕快把他們從視線中揮走。

這個時候,我們腦海中的他們,是『物化』了的。他們只是一件object,我們恨不得讓那件『東西』,快快在我們眼中消失。

今晚,在出席星洲日報PJ總社林金城的《慢慢食》講座後,在重新營業的17區路邊攤吃晚餐。不需要去到典型城市化的SS2醫肚子,能在比較社區式的17區吃東西,除了無需兜找停車位的麻煩,更有那尋回2009年住在PJ時的回憶。

走在熟食攤中間,正思索著要選左右哪一攤時,一名推著小型手推車的阿婆向我招徠,看情形像是賣東西的。“阿婆這麼老了,還能賣什麼,不就是賣紙巾之類的吧。”我心裡這麼想。

對於賣紙巾的弱勢者,我不太想理會,因為質疑他們到底是自食其力的個體戶,還是背後有非法集團操縱;若是後者,豈不讓自己搵笨,而前者,也會讓自己以為“買貴了”紙巾?這是幾乎每位城市人的自我保護意識在作祟。

我沒理會阿婆,左看右看,點了sambal臭豆飯。雨夜後來點炒辣椒下肚,讓肚子在冷天燒燒的,有那一絲對比的舒服。

阿婆來到我面前,再次向我兜售東西。我的印象還是殘存在“賣紙巾的阿婆”,思維上的慣性拒絕,驅動了我的肢體與語言,我眼看著阿婆板上寫著的粽子和價目表,口中卻說出“不要”。

阿婆被我拒絕後準備離開,待我的眼球把接收到的訊息傳達到大腦,再由大腦作出一個“幫阿婆買肉粽也不錯”的分析,我趕緊把阿婆喚回,直接向阿婆買了一個肉粽。

那一刻的我,心中有些懊悔,後悔自己的慣性拒絕,也懊惱於腦海中帶著那“同情阿婆”的先入為主觀念。阿婆是自食其力做生意,她所需要的,只是一種正常的買賣方式,她不需要別人帶著憐憫的目光,用那種『可憐你』的神情來幫襯。阿婆說她是裹粽子來賣,這樣自食其力的阿婆,一粒肉粽也就RM4.30,以PJ的價格來算很實惠了。

阿婆慢慢坐下,剪了一粒肉粽給我,不知是否人們看出阿婆是用自己的能力賣粽子,而不是“賣紙巾”或“討錢”的,阿婆那做生意的“磁場”彷彿好了起來,吸引了另兩位女子買粽子。談話中,得知阿婆是住在附近的,她的右腳在不久前動手術嵌了鐵片,走起路來行動很不方便,走得很慢,深怕在路上會被車輛撞倒。阿婆說,多兩個星期左腳也要動手術嵌鐵片。

會因語言的問題,我在KL/PJ沒有像馬六甲的『人情味』,我把對阿婆的好奇和關心吞入肚裡。看著阿婆很吃力撐著桌子站起,前行時用推車借力,阿婆讓自己慢慢移動腳步,從我眼前離去,我只能用那半咸不淡的廣東話,告訴阿婆“小心”,望著桌上的一粒粽子。這,便是我可以做的了。晚上10點多,我看著阿婆的背影慢慢在路邊攤中消失,繼續尋找她的生計。

我們同情弱勢者,但我們也為弱勢者標上刻板標籤,認為他們只是“賣紙巾的”、“討錢的”、“賣藝的”。但對於那些自食其力的人,他們其實和我們是一樣,我們不需要帶著同情的眼光,向他們買東西;他們也不需要。

不過,我在馬六甲遇到一名經常兜售麻滋的小女孩。小女孩的世故和她的實際年齡不合,每回在拒絕小女孩時,小女孩總像背慣台詞的說,『幫幫忙,請你買一些,這個麻滋很好吃』。儘管如此,但我還是沒有想和她買的意思。

上個星期五在PJ Paramount路邊攤吃肉骨茶時,聽到一首很不錯的吹笛聲,原來是一位河南的大叔來賣藝。心裡覺得,他吹得還不錯,值得用他的能力,換我聽曲的幾塊錢。這是建立在一種公平交易上,受者不因他是弱勢者,而帶著憐憫的姿態給他兩塊錢,那沒必要。

其實,我還會有困惑,當我們故作正常,心裡卻帶著一顆自以為是的同情和憐憫時,相比起我們直接表達出的同情姿態,其實都是一樣的。我們慣性在弱勢者面前,自以為身份、地位、收入的距離,我們慣性站在高處去看人家,那是以自身出發的『高處』,實際上我們什麼都不是。

今晚的見聞,除了教會我去反思『慣性拒絕』,也讓我看見『慣性』的盲點。

人有很多慣性,看穿慣性、引導慣性繼而改變慣性,從培養起不同的思路空間開始;原來,每一天,每一個生活的角落,都是一場充滿新鮮感的旅行!

p/s:林悅日前提出『在生活中旅行』的觀念,和我在馬六甲生活後的體會,不謀而合;林金城今晚在講座開場白,提出了80年代在台南求學時,住在學生宿舍『在房間中背包旅行』的經歷,通過改換床和書桌的位子,那也是一場在房間中的旅行。

---------

January 8, 2015

盲點

到底是“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還是當我們以旁觀者的批評角度審視當事人時,總不期然隱藏著一種“偽正義、偽惻隱”呢?

既然是“盲點”,當然是看不見,或者是有意無意間的『視而不見』,也顯得不在意。

今日在Ong Kim Wee路看到一名騎著老舊motor的年邁華人uncle,在繁忙車流中不慎撞上前方白色Vios尾部bumper。uncle沒有跌下受傷,但看得出有些緊張,怕撞壞人家的車要賠錢,趕緊向司機揮手說bumper沒事。青年華裔司機把車停一旁後,帶著不高興的神色下車,第一動作馬上湊到車尾看bumper有沒有事;motor上的uncle一臉無奈和緊張,頻說bumper沒事。

我開車經過目睹這一切,以旁觀者的第一念頭就是:司機怎麼不是第一念頭關心或問候uncle有沒有受傷;去查看bumper遭到多少損壞的動作,彷彿是要向uncle索賠多少錢。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雖是人性美德,也不斷被強調帶出;但當面對惻隱之心和己身利益的取捨時,現代人的下意識往往是後者。

坦白說,如果我是那名被uncle撞到的車主,我也沒有那個“先關心uncle有沒有受傷”的自信。是不是從旁觀者的角度出發,我們就會對他人帶著批評,即所謂的“偽正義、偽惻隱”;事實只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己”呢?

當我們將一根手指指向別人,餘下4根手指其實指回自己。

在人心被磨得越來越薄時,我也思考自己的心,還剩下多少的厚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