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還是當我們以旁觀者的批評角度審視當事人時,總不期然隱藏著一種“偽正義、偽惻隱”呢?
既然是“盲點”,當然是看不見,或者是有意無意間的『視而不見』,也顯得不在意。
既然是“盲點”,當然是看不見,或者是有意無意間的『視而不見』,也顯得不在意。
今日在Ong Kim Wee路看到一名騎著老舊motor的年邁華人uncle,在繁忙車流中不慎撞上前方白色Vios尾部bumper。uncle沒有跌下受傷,但看得出有些緊張,怕撞壞人家的車要賠錢,趕緊向司機揮手說bumper沒事。青年華裔司機把車停一旁後,帶著不高興的神色下車,第一動作馬上湊到車尾看bumper有沒有事;motor上的uncle一臉無奈和緊張,頻說bumper沒事。
我開車經過目睹這一切,以旁觀者的第一念頭就是:司機怎麼不是第一念頭關心或問候uncle有沒有受傷;去查看bumper遭到多少損壞的動作,彷彿是要向uncle索賠多少錢。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雖是人性美德,也不斷被強調帶出;但當面對惻隱之心和己身利益的取捨時,現代人的下意識往往是後者。
坦白說,如果我是那名被uncle撞到的車主,我也沒有那個“先關心uncle有沒有受傷”的自信。是不是從旁觀者的角度出發,我們就會對他人帶著批評,即所謂的“偽正義、偽惻隱”;事實只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己”呢?
當我們將一根手指指向別人,餘下4根手指其實指回自己。
當我們將一根手指指向別人,餘下4根手指其實指回自己。
在人心被磨得越來越薄時,我也思考自己的心,還剩下多少的厚度。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