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30, 2015
時代的驛動我趕不上
這個年代,變動的一切太快,我們飽受各種觀念和思潮價值觀衝擊,還來不及消化,便被時代的浪潮沖刷到難以自己。
在沸騰中尋求沉澱,在靜默中期待驛動,暮然回首,我還是那個原來的我嗎?
記太陽花學運創作歌曲《島嶼天光》觀後感
在沸騰中尋求沉澱,在靜默中期待驛動,暮然回首,我還是那個原來的我嗎?
記太陽花學運創作歌曲《島嶼天光》觀後感
June 25, 2015
《San Andreas》電影觀後感
一貫的災難片場景、稀鬆平常的故事脈絡,災難片賣點始終在於大規模的逃難畫面、臨場音效、特效呈現等。
一對即將離婚的夫婦,為妻者要搬去和第三者Daniel一起住,女兒Blake希望父母能在一起,一家三口團聚。此時加州地震斷層“毫無理論”擴大,演變成地質學上罕見,史上最強震級的里氏9.6級大地震,引發了大海嘯,整個洛杉磯和三藩市被破壞殆盡。
值得一提,The Rock在不久前上映的《Fast and Furious 6》也以配角身份亮相,飾演一名在開場時就被炸傷,而在醫院療養的調查局人員,後來又怎樣發現到犯罪集團的陰謀,而和主角一行人破案。
影片介紹The Rock的出場,用上了一名女子為了閃避前方車輛,所駕駛的四驅車墜入深谷卡在山縫間的搖搖欲墜,The Rock如何抓住那瞬間的良機,通過直升機吊著的繩索,在那千鈞一發當兒,把受困者解救出來。
至此,受困女子安然無恙,除了讓觀眾鬆了一口氣,也在觀眾心中,種下了The Rock那智勇雙全的正面形象。
此時,加州地震局一名教授和職員發現到不規律的地震現象,他們發現到地震波從一處斷層中發出。於是,韓裔/日裔職員潛入水壩的工程井内收集地震數據,忽然發現地震頻率的大規模增大,現場響起警報聲。他趕緊逃出地面,此時已是一片慌亂,水壩堤壩已承受不住重壓而即將崩裂。
影片沿用好萊塢慣用的“逃難場面時,必有一小童因害怕而瑟縮大哭,主角或配角就需捨身取義”的橋段,該東方臉孔的教授救起一名女童後,在地面裂成兩半時,趕緊把女童使勁拋向另一端的教授,自己卻因雙腳被卡在裂縫中,而被崩塌的水壩洪水給沖走。
第一波的地震來襲,令得觀眾精神一震,這是典型災難片的“一波接一波”。現今觀眾的眼睛是被寵壞的(寫電影部落格,發現這段話總是老調重彈,屢試不爽),所以在安排接下來的地震場面時,就必須更大、更震撼、更嚇人、更誇張...
所以,地震後有大海嘯的來襲、有大貨輪被海嘯衝上,往舊金山大橋砸過去....滿目瘡痍的動感,究竟能帶給觀眾多少的視覺快感?
影片有刻畫The Rock一家三口的親情、Blake和Ben這對青年男女在患難真情的感情。支線鋪陳了人性在災難面前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貴為大富豪的Daniel儘管肩負要照顧Blake的責任,卻在發現自己深陷險境時,拋下被卡在車內的Blake一走了之,以及在海嘯到來前,把原本靠在牆角的一名路人推開,自己躲在牆角躲開一劫,最後還是自以為逃到舊金山大橋的最安全地帶時,被一艘遭海嘯衝過來的大貨輪集裝箱,給壓成肉醬。
結語:類似大地震的災難片,是個不時就會被翻炒出來的題材。《San
Andreas》的預告短片相當吸引人,但在觀影後,發現電影在借助科技特效下,雖拍得有廣度,卻缺乏引人入勝的深度。因此,就算失之交臂,也不會覺得可惜。但在沉悶生活中,想要有一絲看電影的空間,倒是可以。
後記:看了大地震,幾天後發生了鬼佬登山客在神山裸拍事件。不該那麼巧合的是,沙巴神山在幾天后的拜五,發生了闊別幾十年後的蘭瑙大地震,把神山震得地動山搖,死了包括新加坡師生和登山嚮導的19人。一切那麼湊巧,更顯得這部《加州大地震》使人心有餘悸。
要在自己那狹隘的視角,說服自己接受馬來西亞也會發生地震,畢竟不是件易事,畢竟批評和推翻別人容易,要推翻自己才是困難重重!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眼不見為淨:不就是Ranau嘛,離這裡遠的很,用這樣的“無感”,來說服自己繼續在生活中麻木,是這樣嗎?
榴槤出,紗籠脫
“榴槤出,紗籠脫”是華小生寫以《果王》為題的作文時,因默寫使然而必用的“規範”形容詞,用以形容榴槤季節時風靡我國各種族,成為三大種族都喜愛的熱帶水果。
有“背作文”背景的華小生,要不對這項華小獨有的制度深惡痛絕,要不就離校踏入職場後,恨不得除之而後快,完全把所謂的作文丟在一旁,全情投入市場經濟的攫取快感去;多年以後,也許對組織寫一篇作文已不知從何下手。
所謂的“規範”作文詞句,信手捏來,就有“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爸爸帶著我們一家到海邊野餐去.....黃昏了,我們帶著依依不捨的心情,告別那美麗的夕陽,踏上歸途。”
有趣的是,這些背作文的“餘毒”,當我信手敲出時竟還記憶如新,就不知道現今的華小生,還有沒有被教育成需要背和默寫作文,如有,他們背的作文又是什麼“規範形式”呢?
不久前在副刊讀到《酷兒魔媽》的許雪翠,說到當學校老師要他的大兒子背作文時,大兒子那有著抵抗體制的心態,加上本身不認同這種扼殺創意的方式,但作者還是這麼跟大兒子說:“學習去訓練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因為當你長大以後,會發現到有許多事情儘管你不喜歡,但還是必須去做。”
是的,一件事情可以有很多面去看待,我們可以選擇衝撞和反抗體制的枷鎖,但對學習空間還很大的小朋友來說,能讓7他們在學習生涯體會到,長大後需面對的一些人生課題,不也是一種良好的身教嗎。
--------
最近果王盛產,我對榴槤其實不到那種非吃不可的態度,但就是受了路邊攤排列到美美的榴槤的“廣告效應”,每年的榴槤季節,總是告訴自己,就算吃到一粒解饞也好,偏偏去年幾乎都沒吃到,結果把去年的渴望帶到了今年,那種對榴槤的壓抑,終於在今年迸發了。
兩個星期五前,和友人去了Klebang一馬廣場的路邊榴槤檔,一行6人大快朵頤了至少10粒榴槤,午夜12時吃榴槤,這樣的時間對身體肯定不好,但就是難以抵禦榴槤的誘惑(其實是敵不過自己的慾望),後果就是催發了潛藏身體內的熱氣,榴槤後遺症一連病了3天,四肢筋骨疼痛和肚瀉,吃了之前剩下的藥才好轉,但痊癒至今,加上遲睡,身體精力似乎未恢復元氣,昨晚跑步只跑了7圈,而且是在雙腿酸軟的情況下完成,和平日自在跑完10圈的程度大不同。所以,都是榴槤的錯?
榴槤後遺症發作後,今年的榴槤癮並未因此斷絕,反而在報章多番報導榴槤熱賣的新聞後,對榴槤的慾望再被勾起,很多時候忽然之間會冒起吃榴槤的念頭,偏偏都是在晚間時分,於是便積極whatspp幾位近交越吃榴槤。
今晚得償所願,和振城夫婦在吃了西餐晚餐後,驅車到士馬木路口一解饞癮。吃了兩粒甜味和帶苦的黃肉與白肉榴槤,數量恰恰好,原本打算只吃一粒便止住,果然是不過癮,再開了一粒白肉帶苦的,榴槤癮被滿足了,也就打道回府。
和朋友一夥人吃榴槤的當下,真有股暢快盡致之感,但榴槤後的沉重感,則有待時間的推進,直至次日方能化解。
不知是近來年歲增長,體質不如以往,吃一點榴蓮,第二天馬上有發熱氣的症狀,像現在開始咳嗽,身體狀況也覺得有些不自在,手指頭的榴蓮味更是纏綿不去。榴蓮,真是令人又愛又恨呀。
-----------
有“背作文”背景的華小生,要不對這項華小獨有的制度深惡痛絕,要不就離校踏入職場後,恨不得除之而後快,完全把所謂的作文丟在一旁,全情投入市場經濟的攫取快感去;多年以後,也許對組織寫一篇作文已不知從何下手。
所謂的“規範”作文詞句,信手捏來,就有“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爸爸帶著我們一家到海邊野餐去.....黃昏了,我們帶著依依不捨的心情,告別那美麗的夕陽,踏上歸途。”
有趣的是,這些背作文的“餘毒”,當我信手敲出時竟還記憶如新,就不知道現今的華小生,還有沒有被教育成需要背和默寫作文,如有,他們背的作文又是什麼“規範形式”呢?
不久前在副刊讀到《酷兒魔媽》的許雪翠,說到當學校老師要他的大兒子背作文時,大兒子那有著抵抗體制的心態,加上本身不認同這種扼殺創意的方式,但作者還是這麼跟大兒子說:“學習去訓練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因為當你長大以後,會發現到有許多事情儘管你不喜歡,但還是必須去做。”
是的,一件事情可以有很多面去看待,我們可以選擇衝撞和反抗體制的枷鎖,但對學習空間還很大的小朋友來說,能讓7他們在學習生涯體會到,長大後需面對的一些人生課題,不也是一種良好的身教嗎。
--------
最近果王盛產,我對榴槤其實不到那種非吃不可的態度,但就是受了路邊攤排列到美美的榴槤的“廣告效應”,每年的榴槤季節,總是告訴自己,就算吃到一粒解饞也好,偏偏去年幾乎都沒吃到,結果把去年的渴望帶到了今年,那種對榴槤的壓抑,終於在今年迸發了。
兩個星期五前,和友人去了Klebang一馬廣場的路邊榴槤檔,一行6人大快朵頤了至少10粒榴槤,午夜12時吃榴槤,這樣的時間對身體肯定不好,但就是難以抵禦榴槤的誘惑(其實是敵不過自己的慾望),後果就是催發了潛藏身體內的熱氣,榴槤後遺症一連病了3天,四肢筋骨疼痛和肚瀉,吃了之前剩下的藥才好轉,但痊癒至今,加上遲睡,身體精力似乎未恢復元氣,昨晚跑步只跑了7圈,而且是在雙腿酸軟的情況下完成,和平日自在跑完10圈的程度大不同。所以,都是榴槤的錯?
榴槤後遺症發作後,今年的榴槤癮並未因此斷絕,反而在報章多番報導榴槤熱賣的新聞後,對榴槤的慾望再被勾起,很多時候忽然之間會冒起吃榴槤的念頭,偏偏都是在晚間時分,於是便積極whatspp幾位近交越吃榴槤。
今晚得償所願,和振城夫婦在吃了西餐晚餐後,驅車到士馬木路口一解饞癮。吃了兩粒甜味和帶苦的黃肉與白肉榴槤,數量恰恰好,原本打算只吃一粒便止住,果然是不過癮,再開了一粒白肉帶苦的,榴槤癮被滿足了,也就打道回府。
和朋友一夥人吃榴槤的當下,真有股暢快盡致之感,但榴槤後的沉重感,則有待時間的推進,直至次日方能化解。
不知是近來年歲增長,體質不如以往,吃一點榴蓮,第二天馬上有發熱氣的症狀,像現在開始咳嗽,身體狀況也覺得有些不自在,手指頭的榴蓮味更是纏綿不去。榴蓮,真是令人又愛又恨呀。
-----------
June 23, 2015
認識小黃人記
小黃人Minions,也稱小小兵,直到我看了《Despicable 2》(神偷奶爸),才知道小黃人是一批助紂為孽、追隨壞人和做壞事的兵團,怪不得影片會用上Despicable(卑鄙)這個字眼,本地電影限制為PG13,13歲以下小朋友需家長陪同觀賞。由於中文翻譯成了神偷奶爸,倒是被如假包換,成了蘊含親子味道的親子/兒童電影?
認識小黃人,不得不提兩年前Despicable首部電影上映時,麥當勞所發行的快樂餐附贈的小黃人玩偶,掀起了市面上瘋狂的搶購效應。這不怎麼起眼,甚至長相醜怪的“東東”,竟然因Facebook網絡的推波助瀾效應,而掀起一陣前所未有的搶購熱潮,甚至發生推撞麥當勞玻璃門事件。
因為事情引起難以解釋的轟動,正當我們還在取笑新加坡人kiasu,去麥當勞搶購快樂餐的Hello Kitty玩偶時,一場小黃人的發售,就讓我們陷入龜笑鱉無尾的自打嘴巴。
因為第二場的效應引起關注,在第三場的小黃人發售前夕,Pasar Borong的24小時Drive Thru麥記外,晚上11點多就排起了長長的人龍,不乏為了討孫兒們歡心,刻意半夜不睡覺和年輕人一起排隊的祖父母輩。雖然隊伍陣容以華人居多,但也有少數的馬來人。
還有一些人在網絡po圖,說是收集了全套小黃人,要把全套高價出售,待價而沽。不確定是不是有人去買,但此一時、彼一時也。
由於之前有許多人買了小黃人,卻把快樂餐丟掉,形成浪費食物的反面教材,麥記管理層很快學乖,避免此事引起輿論批評,貼出通告表明:顧客可以把餐點回捐在限定的紙箱,讓麥記捐給有需要的群體。
小黃人的風潮如此席捲,我對小黃人電影還是沒興趣,反正已採訪了這股難得在本地掀起的社會風潮,交差了也就罷了。
--------
兩年後,我依然有幸搭上這股第二波小黃人的風潮,不知道是大家對Minions已沒有那股瘋狂,還是麥記增加了發行量,幸運的是,這次連續4個星期的小黃人快樂餐發售,沒有掀起需引起媒體關注的採訪效應,所以工作上是省去了這層麻煩;但也終於踏入電影院,去看看這群小小兵團,到底是什麼來頭。
《Despicable 2》反而有點像是第一集的前傳。電影在介紹小黃人的登場方面,相當有連貫性和帶有笑料。影片先是安排在水里的小黃人追隨越來越大的魚,搭上大魚的背,歡呼著大魚吃掉小魚,小黃人跟著海中的大魚登陸,迎面來了一隻恐龍,一腳把大魚踩扁;小黃人們歡呼,他們找到了一個更強大的boss,於是搭在恐龍背上,跟著這只陸上的老大,巡遊各地。
恐龍出場,剛巧配合了近來熱爆,上映第一個週末便破全球5億票房的好萊塢大片《Jurassic World》,片中的小黃人搭在恐龍背上,反映了現實世界的趕搭恐龍列車現象,讓觀眾發出會心一笑。
有趣的是,小黃人每次在追隨看似強大的boss時,boss卻被自己連累害死。例如,小黃人在為追隨了300多年的吸血鬼殭屍主人舉行慶生會時,不知哪隻笨笨的小黃人拉起了窗簾,日光映照在殭屍身上,殭屍馬上化成了齏粉;在追隨一位軍閥時,發炮的砲口卻被小黃人壓下,使得砲彈把主人給射穿,釀成悲劇。這些片段,都足以令人捧腹大笑。
一再地失去供追隨的主人,使得小黃人在一個時期,因為沒有壞人可以追隨,只好蝸居在自己建設的社區中,失去生命的樂趣和鬥志,彷如度日如年,就算足球比賽時也索然無味,槁木死灰。
於是,小黃人中一位年青的冒險家Kelvin認為現狀實在不行,他要離開部落,去尋找新的boss,同時獲得兩名隊友的伴隨。
他們在抵達紐約後,參加了當地的壞人圈聚會,鬧了不少笑話,還去了倫敦受女壞人指示,要偷英女皇的皇冠,讓女壞人登上權位。
因為是動畫形式,連壞人也畫得那麼可愛,而不是現實生活的凶神惡煞和不擇手段。
故事劇情就不多說了,這部動畫拍得詼諧、有趣、熱鬧,雖說是搭上首集的熱潮,吸引小黃人的支持擁磊買票入場,就動畫本身還是不錯看的,不失娛樂性。
----------
認識小黃人,不得不提兩年前Despicable首部電影上映時,麥當勞所發行的快樂餐附贈的小黃人玩偶,掀起了市面上瘋狂的搶購效應。這不怎麼起眼,甚至長相醜怪的“東東”,竟然因Facebook網絡的推波助瀾效應,而掀起一陣前所未有的搶購熱潮,甚至發生推撞麥當勞玻璃門事件。
因為事情引起難以解釋的轟動,正當我們還在取笑新加坡人kiasu,去麥當勞搶購快樂餐的Hello Kitty玩偶時,一場小黃人的發售,就讓我們陷入龜笑鱉無尾的自打嘴巴。
因為第二場的效應引起關注,在第三場的小黃人發售前夕,Pasar Borong的24小時Drive Thru麥記外,晚上11點多就排起了長長的人龍,不乏為了討孫兒們歡心,刻意半夜不睡覺和年輕人一起排隊的祖父母輩。雖然隊伍陣容以華人居多,但也有少數的馬來人。
還有一些人在網絡po圖,說是收集了全套小黃人,要把全套高價出售,待價而沽。不確定是不是有人去買,但此一時、彼一時也。
由於之前有許多人買了小黃人,卻把快樂餐丟掉,形成浪費食物的反面教材,麥記管理層很快學乖,避免此事引起輿論批評,貼出通告表明:顧客可以把餐點回捐在限定的紙箱,讓麥記捐給有需要的群體。
小黃人的風潮如此席捲,我對小黃人電影還是沒興趣,反正已採訪了這股難得在本地掀起的社會風潮,交差了也就罷了。
--------
兩年後,我依然有幸搭上這股第二波小黃人的風潮,不知道是大家對Minions已沒有那股瘋狂,還是麥記增加了發行量,幸運的是,這次連續4個星期的小黃人快樂餐發售,沒有掀起需引起媒體關注的採訪效應,所以工作上是省去了這層麻煩;但也終於踏入電影院,去看看這群小小兵團,到底是什麼來頭。
《Despicable 2》反而有點像是第一集的前傳。電影在介紹小黃人的登場方面,相當有連貫性和帶有笑料。影片先是安排在水里的小黃人追隨越來越大的魚,搭上大魚的背,歡呼著大魚吃掉小魚,小黃人跟著海中的大魚登陸,迎面來了一隻恐龍,一腳把大魚踩扁;小黃人們歡呼,他們找到了一個更強大的boss,於是搭在恐龍背上,跟著這只陸上的老大,巡遊各地。
恐龍出場,剛巧配合了近來熱爆,上映第一個週末便破全球5億票房的好萊塢大片《Jurassic World》,片中的小黃人搭在恐龍背上,反映了現實世界的趕搭恐龍列車現象,讓觀眾發出會心一笑。
有趣的是,小黃人每次在追隨看似強大的boss時,boss卻被自己連累害死。例如,小黃人在為追隨了300多年的吸血鬼殭屍主人舉行慶生會時,不知哪隻笨笨的小黃人拉起了窗簾,日光映照在殭屍身上,殭屍馬上化成了齏粉;在追隨一位軍閥時,發炮的砲口卻被小黃人壓下,使得砲彈把主人給射穿,釀成悲劇。這些片段,都足以令人捧腹大笑。
一再地失去供追隨的主人,使得小黃人在一個時期,因為沒有壞人可以追隨,只好蝸居在自己建設的社區中,失去生命的樂趣和鬥志,彷如度日如年,就算足球比賽時也索然無味,槁木死灰。
於是,小黃人中一位年青的冒險家Kelvin認為現狀實在不行,他要離開部落,去尋找新的boss,同時獲得兩名隊友的伴隨。
他們在抵達紐約後,參加了當地的壞人圈聚會,鬧了不少笑話,還去了倫敦受女壞人指示,要偷英女皇的皇冠,讓女壞人登上權位。
因為是動畫形式,連壞人也畫得那麼可愛,而不是現實生活的凶神惡煞和不擇手段。
故事劇情就不多說了,這部動畫拍得詼諧、有趣、熱鬧,雖說是搭上首集的熱潮,吸引小黃人的支持擁磊買票入場,就動畫本身還是不錯看的,不失娛樂性。
----------
《出走的時光》本地電影觀後感
前言:這裡所指的“本地電影”,其實是本地中文電影。本地電影還是以馬來電影為主流,比起中文電影顯得成熟和多樣化。但為了容易稱呼,以下還是以“本地電影”來稱呼本地中文電影。
我要在標題加上“本地電影”,是因為認定本地電影始終走不出其框框,是被“定格”了的“本地電影”。
不是不想給本地電影機會,但機會只有一次、多則不超過3次,看了幾部爛片後,實在不想再花錢買票,去所謂的“支持”本地電影。
本地電影的元素,說穿了就是“自以為是”的煽情、灑狗血、催淚,實則是劇情老梗、老套、牽強附會、甚至不合邏輯,只求開心/催淚就好?
由周青元導演,聯合Astro群星演出的《大日子》和《天天好天》,在Astro的市場效應和強力媒體宣傳下,加上影片的實力,在故事、劇情編排、鋪陳方面的紮實和點到為止,的確掀起過一陣本地電影的小清新。
在本地電影票房大熱後,同類劇種在之後的農曆新年上映,打著“全民電影”號召的《一路有你》,雖說掀起了廣大的(華人市場)票房效應,但給我感覺就是再也玩不出新花樣。我形容它走下坡,是一股高潮後的滑向低潮:頂多就是主打溫情、親情、感動,劇種全民攜手,讓塑料袋氣球飛上天空的勵志啟事,散場後的我,腦袋空得可以。
劇中女主角前美姐尤鳳音,在演技和表情拿捏方面都很木,考慮到她的新人背景,也就算了;反倒是飾演其男友Benjamin的英國舞台劇演員Ben Andrew Pfeiffer,出場時給人耳目一新的驚喜感,帶出那種洋女婿衝撞本地傳統華人文化的矛盾和張力。
《大日子》和《天天好天》後,懷著期待由Astro群星擔綱的《阿炳心想事成》買票進場,人在戲院的第一感覺就是,OS夠力被騙了!@&*&%,去年觀賞了一部阿牛主演的賀歲電影《Huat啊!發啊!》,故事背景和劇情都是典型的本地電影情節,還加上明顯的贊助商置入性行銷,若是站在看電影的角度,真的不行;只能以娛樂的角度,聊以自慰。本地賀歲電影,oh my god:不抱期望,沒有失望;若有小變化,還有小驚喜。
補充,2011年同樣由阿牛主演的《結婚那件事》,在劇情構思、剪接和鋪陳方面,卻能給人一種成熟的程度,因為把兩個家庭的文化矛盾衝撞,通過大銀幕呈現出來,這才是電影,而不是大熒幕版的電視劇!可惜,兩年後懷抱很大的期望,還帶了爸媽去看《結婚那件事2》,大失所望,對本地電影的那絲期望,又落空了。
套用本地獨立電影導演林麗娟說的,本地電影要走向成熟,電影人、投資者和觀眾的成熟度,缺一不可。一針見血道出了本地電影的“框框”,若是走不出這道框框,也只有永遠沉浸在那shiok sendiri(自我感覺良好)的“支持本地電影”情意結號召,然後再責怪為什麼拍出的本地電影,都沒有獲得本地(華人)觀眾的支持和欣賞、觀眾“外國月亮比較圓”的心態?
沒錯,“市場”的確成為了決定電影的其一因素。但市場(觀眾)、投資者和電影人的牽扯,其實是環環相扣的“先有雞或先有蛋”問題;你可以說,因為本地觀眾/市場要求這樣,所以投資者在有利可圖的情形下,要電影人拍出怎樣的影片,在這樣的情形下,多麼優秀的電影人,也只能被綁手綁腳,交出一篇不過不失、卻能票房大賣,投資者笑呵呵的作品,如《一路有你》;
另一邊廂,電影人是否可以大聲地說,因為觀眾只要看這樣的本地電影(溫情、親情
鄉土、煽情、灑狗血?),所以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在市場生存?惡性循環的後果,就是我們為本地電影界定了框框,而本地電影猶如孫悟空帶上緊箍咒後被定型,再也無法脫逃出這個窄窄的框框。
以供需法則的角度而言,怎樣的需求,制定了怎樣的供應;還是怎樣的供應,而餵養了怎樣的觀眾/受眾。這道理和媒體與閱聽人的關係是一樣的。
可惜的是,由華裔導演劉成達開拍的《Lelaki Harapan Dunia》(男子漢救世界)在去年尾上映獲得好評,因時間不當和上映時間太短,我錯過了一部如此優秀的本地電影,只能扼腕。
據說,片中以簡單的電影語言,帶出了言簡意賅的族群關係探討,正適合我這類追求看電影
時,期許能思考社會價值的觀眾。
如果要我買票,單純是為了“支持”本地電影,這樣的事我不幹!所以儘管配合父親節,打著溫情牌上映的《愛存在》,但因為有了許多本地電影的前車之鑑,上個拜三又先看了一部贈票的《出走的時光》,我還沒有從本地電影的“驚魂”中回過神來,寧可放棄由音樂人湯小康首次操刀執導、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廖啟智主演的小品電影。
單是以上電影海報的這個註解,就令我受不了;越是強打要渲染“愛”,就是令我覺得畫公仔畫出腸,道理如同一再呼籲觀眾要攜帶面紙入場,以免被劇情感動到潸然淚下的道理,如出一轍。當然,電影的背景和藍天拍得很美,尤其是馬六甲市郊Alai海邊那襯托的一縷枯樹,兩位主角的背影也帶出了些許的意境。
(題外話:爬文寫部落,寫到淋漓盡致時,把所思所想盡情發洩出來,在自己的部落格小園地裡自由馳騁,不受框框所限、沒有衝點擊率的壓力、沒有需服膺讀者的要求,真有種思緒自由遊走的狀態;那才叫自在!)
------
托朋友贈票的福,有幸首次觀賞電影首映,全體演員在上映前亮相戲院外,同觀眾交流合照和接受記者採訪,散場後台前幕後主要角色上台講述心情,就這點經歷算值得了。
導演杜雪芳上台第一句就說,很感謝全場觀眾很耐心把電影看完,上映過程沒有觀眾事先離場,給了她很大安慰。
說真的,我心裡很想告訴導演,在電影一開場,安排男演員黃錦達,所謂用手遮住陽光,要表現出一種思親的意境,用那毫無感情的聲調,念出那本該情感豐富的旁白,我的心裡馬上冷了半截...
拍電影和寫文章的道理一樣,要寫出一篇能引人入勝的文章或新聞,開頭就必須能抓住讀者的心,吸引讀者花時間繼續往下看,要知道,讀者沒有義務讀完你的整篇文章,尤其在今天這講求速食的社會。
同理,被歸類為好電影的開場,自然能勾起人們的好奇心,願意繼續坐在電影院內追看接下來的劇情,以解破謎底;否則那故弄玄虛還是所謂情感豐富的開場白,還找了不適合的演員來念,只有東施效顰,我只能對自己說:好,再給你個半小時的機會,否則就算是免費贈票,我也離場算了。
幸好,劇中主角本地視後林奕廷和歌手白琳的演技、以及“阿公”方叔葉清方給了我繼續留下來“支持”的動力。
林奕廷有著主演電視劇的功力,在感情戲份的拿捏都恰到好處;白琳的舞台就是她的生活,她把一名明明已過知天命,卻時時化濃妝的“老女人”,“懼老、畏老、恨夫、依兒”的情感,表現得活靈活現,把Shirley那強裝不認老、實則內心的脆弱立體化。
整部戲可說是單靠這兩名演員撐起來的。其他一眾年青演員的演技,乏善可陳,簡直就是擺花瓶的角色。事實上,整部戲拍的只是“電視劇的大熒幕”版,如果不是幾位老戲骨的撐場,就像是某某台在新年時段的什麼電視電影規格了。可惜的是,劇組找到了這3位好演員,卻沒有能力讓他們去得更遠,至多只能停留在“優秀的大熒幕電視劇”。
《出走的時光》故事背景薄弱、剪接不吸引人缺乏新意、劇情和方式有本地電影非常典型的“老梗”,令人受不了、幾乎看不下去。
我不明白,為什麼劇組要那麼強調,看這部戲一定會被催淚,還要在開場前預派紙巾給觀眾,這樣的宣傳手法,不知道牙齒可以掉了幾顆!
全片對我而言唯一可取之處,就是全部在馬六甲取景。我看到了Alai的海邊、郊區的椰林和黃牛、Semabok的林蔭大道、英雄廣場前的大路、漢都亞路、典型的華人村屋、武牙拉也後巷西蚶檔,鏡頭拍出了馬六甲的美,但我認為還是徒具形式,只能說是類似“馬六甲的旅遊宣傳片”,卻拍不出馬六甲的內涵,也許是薄弱的故事劇情和拍攝手法吧。
你可以說,現今觀眾的眼睛都被寵壞了,關於在大熒幕上看見自己的家鄉,或對白中那熟悉又鄉土的語言已無法給予滿足,觀眾並不滿足於“大熒幕上的本土電視劇”。
在茶室吃著早餐,收音機播放阿牛的歌。然,比起外國歌曲,本地(中文)歌曲始終能給人一種鄉情的情意結,並能突破視覺的疆界,輕輕勾勒內心的驛動。
我對本地電影的諸多批評,也許會惹人不滿。然則,有期盼,才有鞭策,希望本地電影能在有限的基礎條件底下,不隨波逐流,拍出屬於馬來西亞風情的本土電影。這樣的本地電影可以鄉情,但不煽情;可以通俗,但不是庸俗、更不應低俗。
套用影評人的話,希望有一天買票進場觀賞本地電影,不再是一種被動之以情、或被“曉以大義”後的“支持”,而是就像買票看好萊塢大片、港片般,觀眾樂意掏錢主動買票進場,是希望能從本地電影中,發現不知道的自己、鄉土/故土、或這片土地;我想,這應是本地電影和好萊塢大片的最大區別、也是最大的取勝點吧。
------------
我要在標題加上“本地電影”,是因為認定本地電影始終走不出其框框,是被“定格”了的“本地電影”。
不是不想給本地電影機會,但機會只有一次、多則不超過3次,看了幾部爛片後,實在不想再花錢買票,去所謂的“支持”本地電影。
本地電影的元素,說穿了就是“自以為是”的煽情、灑狗血、催淚,實則是劇情老梗、老套、牽強附會、甚至不合邏輯,只求開心/催淚就好?
由周青元導演,聯合Astro群星演出的《大日子》和《天天好天》,在Astro的市場效應和強力媒體宣傳下,加上影片的實力,在故事、劇情編排、鋪陳方面的紮實和點到為止,的確掀起過一陣本地電影的小清新。
在本地電影票房大熱後,同類劇種在之後的農曆新年上映,打著“全民電影”號召的《一路有你》,雖說掀起了廣大的(華人市場)票房效應,但給我感覺就是再也玩不出新花樣。我形容它走下坡,是一股高潮後的滑向低潮:頂多就是主打溫情、親情、感動,劇種全民攜手,讓塑料袋氣球飛上天空的勵志啟事,散場後的我,腦袋空得可以。
劇中女主角前美姐尤鳳音,在演技和表情拿捏方面都很木,考慮到她的新人背景,也就算了;反倒是飾演其男友Benjamin的英國舞台劇演員Ben Andrew Pfeiffer,出場時給人耳目一新的驚喜感,帶出那種洋女婿衝撞本地傳統華人文化的矛盾和張力。
《大日子》和《天天好天》後,懷著期待由Astro群星擔綱的《阿炳心想事成》買票進場,人在戲院的第一感覺就是,OS夠力被騙了!@&*&%,去年觀賞了一部阿牛主演的賀歲電影《Huat啊!發啊!》,故事背景和劇情都是典型的本地電影情節,還加上明顯的贊助商置入性行銷,若是站在看電影的角度,真的不行;只能以娛樂的角度,聊以自慰。本地賀歲電影,oh my god:不抱期望,沒有失望;若有小變化,還有小驚喜。
補充,2011年同樣由阿牛主演的《結婚那件事》,在劇情構思、剪接和鋪陳方面,卻能給人一種成熟的程度,因為把兩個家庭的文化矛盾衝撞,通過大銀幕呈現出來,這才是電影,而不是大熒幕版的電視劇!可惜,兩年後懷抱很大的期望,還帶了爸媽去看《結婚那件事2》,大失所望,對本地電影的那絲期望,又落空了。
套用本地獨立電影導演林麗娟說的,本地電影要走向成熟,電影人、投資者和觀眾的成熟度,缺一不可。一針見血道出了本地電影的“框框”,若是走不出這道框框,也只有永遠沉浸在那shiok sendiri(自我感覺良好)的“支持本地電影”情意結號召,然後再責怪為什麼拍出的本地電影,都沒有獲得本地(華人)觀眾的支持和欣賞、觀眾“外國月亮比較圓”的心態?
沒錯,“市場”的確成為了決定電影的其一因素。但市場(觀眾)、投資者和電影人的牽扯,其實是環環相扣的“先有雞或先有蛋”問題;你可以說,因為本地觀眾/市場要求這樣,所以投資者在有利可圖的情形下,要電影人拍出怎樣的影片,在這樣的情形下,多麼優秀的電影人,也只能被綁手綁腳,交出一篇不過不失、卻能票房大賣,投資者笑呵呵的作品,如《一路有你》;
另一邊廂,電影人是否可以大聲地說,因為觀眾只要看這樣的本地電影(溫情、親情
鄉土、煽情、灑狗血?),所以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在市場生存?惡性循環的後果,就是我們為本地電影界定了框框,而本地電影猶如孫悟空帶上緊箍咒後被定型,再也無法脫逃出這個窄窄的框框。
以供需法則的角度而言,怎樣的需求,制定了怎樣的供應;還是怎樣的供應,而餵養了怎樣的觀眾/受眾。這道理和媒體與閱聽人的關係是一樣的。
可惜的是,由華裔導演劉成達開拍的《Lelaki Harapan Dunia》(男子漢救世界)在去年尾上映獲得好評,因時間不當和上映時間太短,我錯過了一部如此優秀的本地電影,只能扼腕。
據說,片中以簡單的電影語言,帶出了言簡意賅的族群關係探討,正適合我這類追求看電影
時,期許能思考社會價值的觀眾。
如果要我買票,單純是為了“支持”本地電影,這樣的事我不幹!所以儘管配合父親節,打著溫情牌上映的《愛存在》,但因為有了許多本地電影的前車之鑑,上個拜三又先看了一部贈票的《出走的時光》,我還沒有從本地電影的“驚魂”中回過神來,寧可放棄由音樂人湯小康首次操刀執導、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廖啟智主演的小品電影。
單是以上電影海報的這個註解,就令我受不了;越是強打要渲染“愛”,就是令我覺得畫公仔畫出腸,道理如同一再呼籲觀眾要攜帶面紙入場,以免被劇情感動到潸然淚下的道理,如出一轍。當然,電影的背景和藍天拍得很美,尤其是馬六甲市郊Alai海邊那襯托的一縷枯樹,兩位主角的背影也帶出了些許的意境。
(題外話:爬文寫部落,寫到淋漓盡致時,把所思所想盡情發洩出來,在自己的部落格小園地裡自由馳騁,不受框框所限、沒有衝點擊率的壓力、沒有需服膺讀者的要求,真有種思緒自由遊走的狀態;那才叫自在!)
------
托朋友贈票的福,有幸首次觀賞電影首映,全體演員在上映前亮相戲院外,同觀眾交流合照和接受記者採訪,散場後台前幕後主要角色上台講述心情,就這點經歷算值得了。
導演杜雪芳上台第一句就說,很感謝全場觀眾很耐心把電影看完,上映過程沒有觀眾事先離場,給了她很大安慰。
說真的,我心裡很想告訴導演,在電影一開場,安排男演員黃錦達,所謂用手遮住陽光,要表現出一種思親的意境,用那毫無感情的聲調,念出那本該情感豐富的旁白,我的心裡馬上冷了半截...
拍電影和寫文章的道理一樣,要寫出一篇能引人入勝的文章或新聞,開頭就必須能抓住讀者的心,吸引讀者花時間繼續往下看,要知道,讀者沒有義務讀完你的整篇文章,尤其在今天這講求速食的社會。
同理,被歸類為好電影的開場,自然能勾起人們的好奇心,願意繼續坐在電影院內追看接下來的劇情,以解破謎底;否則那故弄玄虛還是所謂情感豐富的開場白,還找了不適合的演員來念,只有東施效顰,我只能對自己說:好,再給你個半小時的機會,否則就算是免費贈票,我也離場算了。
幸好,劇中主角本地視後林奕廷和歌手白琳的演技、以及“阿公”方叔葉清方給了我繼續留下來“支持”的動力。
林奕廷有著主演電視劇的功力,在感情戲份的拿捏都恰到好處;白琳的舞台就是她的生活,她把一名明明已過知天命,卻時時化濃妝的“老女人”,“懼老、畏老、恨夫、依兒”的情感,表現得活靈活現,把Shirley那強裝不認老、實則內心的脆弱立體化。
整部戲可說是單靠這兩名演員撐起來的。其他一眾年青演員的演技,乏善可陳,簡直就是擺花瓶的角色。事實上,整部戲拍的只是“電視劇的大熒幕”版,如果不是幾位老戲骨的撐場,就像是某某台在新年時段的什麼電視電影規格了。可惜的是,劇組找到了這3位好演員,卻沒有能力讓他們去得更遠,至多只能停留在“優秀的大熒幕電視劇”。
《出走的時光》故事背景薄弱、剪接不吸引人缺乏新意、劇情和方式有本地電影非常典型的“老梗”,令人受不了、幾乎看不下去。
我不明白,為什麼劇組要那麼強調,看這部戲一定會被催淚,還要在開場前預派紙巾給觀眾,這樣的宣傳手法,不知道牙齒可以掉了幾顆!
全片對我而言唯一可取之處,就是全部在馬六甲取景。我看到了Alai的海邊、郊區的椰林和黃牛、Semabok的林蔭大道、英雄廣場前的大路、漢都亞路、典型的華人村屋、武牙拉也後巷西蚶檔,鏡頭拍出了馬六甲的美,但我認為還是徒具形式,只能說是類似“馬六甲的旅遊宣傳片”,卻拍不出馬六甲的內涵,也許是薄弱的故事劇情和拍攝手法吧。
你可以說,現今觀眾的眼睛都被寵壞了,關於在大熒幕上看見自己的家鄉,或對白中那熟悉又鄉土的語言已無法給予滿足,觀眾並不滿足於“大熒幕上的本土電視劇”。
在茶室吃著早餐,收音機播放阿牛的歌。然,比起外國歌曲,本地(中文)歌曲始終能給人一種鄉情的情意結,並能突破視覺的疆界,輕輕勾勒內心的驛動。
我對本地電影的諸多批評,也許會惹人不滿。然則,有期盼,才有鞭策,希望本地電影能在有限的基礎條件底下,不隨波逐流,拍出屬於馬來西亞風情的本土電影。這樣的本地電影可以鄉情,但不煽情;可以通俗,但不是庸俗、更不應低俗。
套用影評人的話,希望有一天買票進場觀賞本地電影,不再是一種被動之以情、或被“曉以大義”後的“支持”,而是就像買票看好萊塢大片、港片般,觀眾樂意掏錢主動買票進場,是希望能從本地電影中,發現不知道的自己、鄉土/故土、或這片土地;我想,這應是本地電影和好萊塢大片的最大區別、也是最大的取勝點吧。
------------
June 16, 2015
《侏羅紀世界》電影觀後感
不就是花個14塊半進戲院給恐龍嚇,期待值不用太高,反正都預了電影賣弄的就是變種暴龍的特效和音效、及一些驚悚畫面....
(GST後,戲票好像不能降價了,過去平日天的熱門大片,戲票最貴不就RM11,GST後漲到RM14.50了。看來要少看一些戲,尤其是熱門片了)
《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或為侏羅紀公園4)不愧為今年暑假檔的大片,上映前的兩個月,電影院大量播放預告片trailer,勢必要用雷霆宣傳攻勢,收票房催谷之效。
果然,上個拜三晚上的首映,單是馬六甲的GSC電影院就宣告爆滿,碰上馬新兩地的學校假期,上映幾天就奪走了許多學生票房;就算過了幾天,今晚踏入電影院,還是會看到家長帶著小朋友來看恐龍,真可謂闔府同賞。
衝著恐龍世界的號召,以及名導史蒂芬史匹柏在《侏羅紀公園1》和《侏羅紀公園2之迷失世界》闖出的名堂,只要打著和“侏羅紀”有關名號的恐龍電影,定能賣個滿堂紅!
回顧侏羅紀電影系列,我的回憶回到了當年爸爸帶我到峇株大戲院,1993年首度上映的《Jurassic Park》。小學生的我,只憑著依稀的印象,記得科學家從一個被凝固在琥珀中的史前蚊子的血上,提煉出史前巨獸恐龍的DNA,而讓恐龍世界重返。
小朋友看恐龍嘛,除了有著一點點的科普認知,更多的是投射出想對小恐龍(各類恐龍玩具、玩偶)的親近,也許在小孩子的心理,把恐龍當成小狗小貓般好親近的寵物?
看電影,在過了若干年後,其實對劇情已毫無印象;當然,借助如今資訊發達的搜索如維基百科,當年的電影情節頓如“歷久彌新”。只是,懷念在大戲院看電影的珍貴,在於那種“已不能再返回”的情境,以及童年時光,爸爸帶著還是小不點的自己,去看電影的小幸福。
(M1905電影網影評:「新版的《侏羅紀世界》,真正的看點還是對老版《侏羅紀公園》的致敬。你會在片中看到大量當年《侏羅紀公園》的元素,比如工作人員穿著當年的T恤,以及老教授哈蒙德的雕像。他們甚至會逃到舊的園區,藉機盡情展示當年的道具。包括一些橋段的設定,比如角色躲在車後面,恐龍逐漸逼近的場景,相信你們一定也很熟悉。作為一部恐龍特效大片,影片並沒有辦法在技術上,或是劇情上,帶給觀眾太多驚喜與新鮮感。唯一的看點,大概只有童年記憶的尋回了)
摘錄孫德俊影評:回想起1993年大戲院大排長龍一票難求的盛況,一眨眼,22年後連大戲院也變成了恐龍..這是時間可怕的力量..電影拍來並不讓人驚喜,都說了,今天的觀眾眼睛是被寵壞了,我們還有什麼大場面沒見過?!
後來史導在1997年執導的《侏羅紀公園續集之迷失世界》,還有沒有再去看,就真的毫無印象了。看回今天的一些影評,給的評語是劣評。
--------
《侏羅紀世界》,定調就是一部要在全球賣座的商業片。商業片的元素,就是要用一系列令觀眾喘不過氣的特效、音效、動作、誇張的特技、驚悚畫面,這些都具備在裡頭,所以看了後走出電影院,不需要太多的思考空間,反正那兩小時的觀影時間,把自己關在一個比較大的黑盒子裡,讓腦袋恢復到一種跟隨電影劇情起伏的放空或懸空的心態,就行了~
電影提出的思考價值,在於對人性“貪婪”所帶出的反思和隱約的譴責、公園InGen保安隊長Vic Hoskins和遺傳學科學家Henry Wo的貪婪和野心,要把變種暴龍當作一種軍事武器,Hoskins還振振有詞,此舉“可以減少人類的傷亡”,這就是野心家如希特勒所提出的歪論。
Hoskins最後死於被迅猛龍(Raptor)的啃咬攻擊,應驗了因果報應;吳博士則在混亂中把科學實驗室中的恐龍胚胎帶走,坐上直升機逃走,為影片埋下續集伏筆;而劇終傷痕累累的暴龍,迎向朝陽的一聲嘶喊,似乎也是續集的伏筆。
恐龍,那是絕跡於史前的巨獸,因無法適應世界的變化而絕種;自私的人類卻為了促進商機,要在外島上建立一座恐龍主題公園,大賺旅遊財,於是僱用了一批沒有道義的科學家,通過恐龍基因的調配和改造,不只成功“製造”了恐龍,還有更令人震撼的變種巨型暴龍。
誠如電影裡頭的對白,“在這座公園裡頭,沒有一樣東西是自然的。”所以他們看待恐龍,到底是一件沒有生命、可來可去的“東西”,還是只是作為吸引遊客到來的“數目”。
當我們在討論“複製人”時,這樣“沒一樣東西是自然的”,令人不寒而栗。
人類的貪婪、違背天理、自作孽,注定要自己承受惡果...翼龍大展,從天而降闖入人群中,見人就抓,呈現了一種混亂和失序的混亂...
人類的貪婪,在有了恐龍還嫌不夠,為了吸引人潮,維持公園的吸引力,因為人們都是喜新厭舊的,公園大亨Simon Masarani通過基因學實驗室,製造了“秘密武器”;不料這只融合多種生物基因的變種暴龍,懂得用偽裝、轉移注意力的方式逃出牢籠和攻擊所有移動生物,體會到殺戮的快感,成為公園製造混亂的始作俑者。
大亨被安排駕直升機的角色,帶有相當戲劇性和嘲諷性,飛行技術還不精的他,在遭到觀鳥區的翼龍成群結隊飛出時手足無措,結果直升機墜入觀鳥籠內爆炸,自己和僱兵死於非命,還令得鳥籠破了個大洞,全部翼龍傾巢而出,為公園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影片在一開始的鋪陳劇情和人物出場,可說相當有秩序和到位。鏡頭以正辦理離婚手續的夫婦Karen和Scoot,為了解決離婚問題,暫時把兩名小兄弟Zach和Gray,送到中美洲國家哥斯達黎加恐龍島國擔任主管的Claire相處,Claire是Karen的妹妹,劇中身份是兩名主角的阿姨。
身為恐龍世界主管,Claire的職責,是構思足以保持公園的高遊客人潮,同時又能以最大、最迅猛的變種恐龍,讓恐龍世界成為全球新聞的眼球。我們可以說Claire也帶有貪婪的人性,但她處於那個職位上,的確也只能當局者迷;而在大是大非前,還是能做出力保人命、殺死恐龍的決定。
高中生的Zach此趟肩負照顧弟弟的責任,但典型的哥哥不屑一顧性格,心理總覺得弟弟是個拖油瓶。Zach的女友對要離別的男友依依不捨,Scoot語帶捉狹,這不是要上戰場的離別,只是要離開一星期罷了;不料一語成讖,兩兄弟還真差點被變種暴龍殺死而回不來“人類世界”。
電影的柔性橋段,在於人在恐龍公園遊覽車上的Gray,還是很難過爸媽始終要離婚,而Zach的大哥性格,迫使他不能在弟弟面前表現脆弱,於是相勸弟弟,“以後你會有兩個生日、兩份禮物、兩個XX”,但Gray垂淚,寧願不要這些“兩個”,只要爸媽不離婚;
高中生的Zach則倔強地說,反正再過兩年他也不住在家裡,而且許多同學的父母也離婚了,似乎“離婚”顯得理所當然,他也對成人世界的離異感到麻木了。電影以一般人夢寐以求希望進入恐龍世界參觀的華麗場景,來對比主角內心的備受煎熬;這個一閃而過的對比,還是能短暫觸動心弦的。
有趣的是,Zach雖有伊人侯戀著他,但少年人還是春心蕩漾,在遊船上和公園排隊時與一名金發少女的眼神交接,令他不自覺想接近對方,想有過一番艷遇?
公園的一切,還是相當平穩運作的,吸引各方人潮,看似這是一場源源不斷的商機,但為了闖出更大名堂,公園研製了秘密武器,然這頭變種暴龍有著墨魚基因的可不斷增長、樹蛙的隱形偽裝的特性,她避過牢籠的熱輻射探測儀,在牢籠中用爪抓痕,使得人類以為它已逃出,而進入籠內查看,殊不知她真悄悄躲在暗處,要覓得良機衝出牢籠,再想辦法把自己身上的追踪器連肉扯脫。
電影安排在史前恐龍追人、恐龍近距路搜尋和瞪視躲在車後及車旁的人類、變種暴龍連肉扯落追踪器,滴在僱兵手上的血、兩兄弟被變種暴龍追逐,被迫跳入深潭,那樣的驚悚場面是比直接把人吃掉更有震撼力的。在水里生存的巨大滄龍一躍而上,把吊著的鯊魚吃掉、把Sarah和翼龍吃掉、以及把變種巨龍拖進池裡,也是有一定的震撼效果。
電影,有那一丁點的人性貪婪主義可供思考,但推敲和反思的空間還來不及消化,很快便被恐龍嘶咬和追逐的特效給蓋過。也許,這是典型的商業片元素,要帶給你一點點的主流價值,但又必須賣弄特效技術,刺激你的感官效應,讓你回不過神來。
個人而言,這是一部可看、可不看的熱門商業片,不看不覺得可惜,看了也未必覺得值回票價。
---------
(GST後,戲票好像不能降價了,過去平日天的熱門大片,戲票最貴不就RM11,GST後漲到RM14.50了。看來要少看一些戲,尤其是熱門片了)
《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或為侏羅紀公園4)不愧為今年暑假檔的大片,上映前的兩個月,電影院大量播放預告片trailer,勢必要用雷霆宣傳攻勢,收票房催谷之效。
果然,上個拜三晚上的首映,單是馬六甲的GSC電影院就宣告爆滿,碰上馬新兩地的學校假期,上映幾天就奪走了許多學生票房;就算過了幾天,今晚踏入電影院,還是會看到家長帶著小朋友來看恐龍,真可謂闔府同賞。
衝著恐龍世界的號召,以及名導史蒂芬史匹柏在《侏羅紀公園1》和《侏羅紀公園2之迷失世界》闖出的名堂,只要打著和“侏羅紀”有關名號的恐龍電影,定能賣個滿堂紅!
回顧侏羅紀電影系列,我的回憶回到了當年爸爸帶我到峇株大戲院,1993年首度上映的《Jurassic Park》。小學生的我,只憑著依稀的印象,記得科學家從一個被凝固在琥珀中的史前蚊子的血上,提煉出史前巨獸恐龍的DNA,而讓恐龍世界重返。
小朋友看恐龍嘛,除了有著一點點的科普認知,更多的是投射出想對小恐龍(各類恐龍玩具、玩偶)的親近,也許在小孩子的心理,把恐龍當成小狗小貓般好親近的寵物?
看電影,在過了若干年後,其實對劇情已毫無印象;當然,借助如今資訊發達的搜索如維基百科,當年的電影情節頓如“歷久彌新”。只是,懷念在大戲院看電影的珍貴,在於那種“已不能再返回”的情境,以及童年時光,爸爸帶著還是小不點的自己,去看電影的小幸福。
(M1905電影網影評:「新版的《侏羅紀世界》,真正的看點還是對老版《侏羅紀公園》的致敬。你會在片中看到大量當年《侏羅紀公園》的元素,比如工作人員穿著當年的T恤,以及老教授哈蒙德的雕像。他們甚至會逃到舊的園區,藉機盡情展示當年的道具。包括一些橋段的設定,比如角色躲在車後面,恐龍逐漸逼近的場景,相信你們一定也很熟悉。作為一部恐龍特效大片,影片並沒有辦法在技術上,或是劇情上,帶給觀眾太多驚喜與新鮮感。唯一的看點,大概只有童年記憶的尋回了)
摘錄孫德俊影評:回想起1993年大戲院大排長龍一票難求的盛況,一眨眼,22年後連大戲院也變成了恐龍..這是時間可怕的力量..電影拍來並不讓人驚喜,都說了,今天的觀眾眼睛是被寵壞了,我們還有什麼大場面沒見過?!
後來史導在1997年執導的《侏羅紀公園續集之迷失世界》,還有沒有再去看,就真的毫無印象了。看回今天的一些影評,給的評語是劣評。
--------
《侏羅紀世界》,定調就是一部要在全球賣座的商業片。商業片的元素,就是要用一系列令觀眾喘不過氣的特效、音效、動作、誇張的特技、驚悚畫面,這些都具備在裡頭,所以看了後走出電影院,不需要太多的思考空間,反正那兩小時的觀影時間,把自己關在一個比較大的黑盒子裡,讓腦袋恢復到一種跟隨電影劇情起伏的放空或懸空的心態,就行了~
電影提出的思考價值,在於對人性“貪婪”所帶出的反思和隱約的譴責、公園InGen保安隊長Vic Hoskins和遺傳學科學家Henry Wo的貪婪和野心,要把變種暴龍當作一種軍事武器,Hoskins還振振有詞,此舉“可以減少人類的傷亡”,這就是野心家如希特勒所提出的歪論。
Hoskins最後死於被迅猛龍(Raptor)的啃咬攻擊,應驗了因果報應;吳博士則在混亂中把科學實驗室中的恐龍胚胎帶走,坐上直升機逃走,為影片埋下續集伏筆;而劇終傷痕累累的暴龍,迎向朝陽的一聲嘶喊,似乎也是續集的伏筆。
恐龍,那是絕跡於史前的巨獸,因無法適應世界的變化而絕種;自私的人類卻為了促進商機,要在外島上建立一座恐龍主題公園,大賺旅遊財,於是僱用了一批沒有道義的科學家,通過恐龍基因的調配和改造,不只成功“製造”了恐龍,還有更令人震撼的變種巨型暴龍。
誠如電影裡頭的對白,“在這座公園裡頭,沒有一樣東西是自然的。”所以他們看待恐龍,到底是一件沒有生命、可來可去的“東西”,還是只是作為吸引遊客到來的“數目”。
當我們在討論“複製人”時,這樣“沒一樣東西是自然的”,令人不寒而栗。
人類的貪婪、違背天理、自作孽,注定要自己承受惡果...翼龍大展,從天而降闖入人群中,見人就抓,呈現了一種混亂和失序的混亂...
人類的貪婪,在有了恐龍還嫌不夠,為了吸引人潮,維持公園的吸引力,因為人們都是喜新厭舊的,公園大亨Simon Masarani通過基因學實驗室,製造了“秘密武器”;不料這只融合多種生物基因的變種暴龍,懂得用偽裝、轉移注意力的方式逃出牢籠和攻擊所有移動生物,體會到殺戮的快感,成為公園製造混亂的始作俑者。
大亨被安排駕直升機的角色,帶有相當戲劇性和嘲諷性,飛行技術還不精的他,在遭到觀鳥區的翼龍成群結隊飛出時手足無措,結果直升機墜入觀鳥籠內爆炸,自己和僱兵死於非命,還令得鳥籠破了個大洞,全部翼龍傾巢而出,為公園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影片在一開始的鋪陳劇情和人物出場,可說相當有秩序和到位。鏡頭以正辦理離婚手續的夫婦Karen和Scoot,為了解決離婚問題,暫時把兩名小兄弟Zach和Gray,送到中美洲國家哥斯達黎加恐龍島國擔任主管的Claire相處,Claire是Karen的妹妹,劇中身份是兩名主角的阿姨。
身為恐龍世界主管,Claire的職責,是構思足以保持公園的高遊客人潮,同時又能以最大、最迅猛的變種恐龍,讓恐龍世界成為全球新聞的眼球。我們可以說Claire也帶有貪婪的人性,但她處於那個職位上,的確也只能當局者迷;而在大是大非前,還是能做出力保人命、殺死恐龍的決定。
高中生的Zach此趟肩負照顧弟弟的責任,但典型的哥哥不屑一顧性格,心理總覺得弟弟是個拖油瓶。Zach的女友對要離別的男友依依不捨,Scoot語帶捉狹,這不是要上戰場的離別,只是要離開一星期罷了;不料一語成讖,兩兄弟還真差點被變種暴龍殺死而回不來“人類世界”。
電影的柔性橋段,在於人在恐龍公園遊覽車上的Gray,還是很難過爸媽始終要離婚,而Zach的大哥性格,迫使他不能在弟弟面前表現脆弱,於是相勸弟弟,“以後你會有兩個生日、兩份禮物、兩個XX”,但Gray垂淚,寧願不要這些“兩個”,只要爸媽不離婚;
高中生的Zach則倔強地說,反正再過兩年他也不住在家裡,而且許多同學的父母也離婚了,似乎“離婚”顯得理所當然,他也對成人世界的離異感到麻木了。電影以一般人夢寐以求希望進入恐龍世界參觀的華麗場景,來對比主角內心的備受煎熬;這個一閃而過的對比,還是能短暫觸動心弦的。
有趣的是,Zach雖有伊人侯戀著他,但少年人還是春心蕩漾,在遊船上和公園排隊時與一名金發少女的眼神交接,令他不自覺想接近對方,想有過一番艷遇?
公園的一切,還是相當平穩運作的,吸引各方人潮,看似這是一場源源不斷的商機,但為了闖出更大名堂,公園研製了秘密武器,然這頭變種暴龍有著墨魚基因的可不斷增長、樹蛙的隱形偽裝的特性,她避過牢籠的熱輻射探測儀,在牢籠中用爪抓痕,使得人類以為它已逃出,而進入籠內查看,殊不知她真悄悄躲在暗處,要覓得良機衝出牢籠,再想辦法把自己身上的追踪器連肉扯脫。
電影安排在史前恐龍追人、恐龍近距路搜尋和瞪視躲在車後及車旁的人類、變種暴龍連肉扯落追踪器,滴在僱兵手上的血、兩兄弟被變種暴龍追逐,被迫跳入深潭,那樣的驚悚場面是比直接把人吃掉更有震撼力的。在水里生存的巨大滄龍一躍而上,把吊著的鯊魚吃掉、把Sarah和翼龍吃掉、以及把變種巨龍拖進池裡,也是有一定的震撼效果。
電影,有那一丁點的人性貪婪主義可供思考,但推敲和反思的空間還來不及消化,很快便被恐龍嘶咬和追逐的特效給蓋過。也許,這是典型的商業片元素,要帶給你一點點的主流價值,但又必須賣弄特效技術,刺激你的感官效應,讓你回不過神來。
個人而言,這是一部可看、可不看的熱門商業片,不看不覺得可惜,看了也未必覺得值回票價。
---------
June 14, 2015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