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年代,還會獲得陌生人無條件相贈的東西,除了霎那間的回不過神,更多是體會到一絲暖流的流過。
上個星期五,我在鱷魚園的麥當勞打完新聞稿後,到櫃檯排隊,想買一個4塊錢的單點漢堡,外加一份薯條,因為碰上打包的數量挺多,在櫃體前等了好一陣子,服務員忙完了才接待我。
我向服務員道明意願,他建議我買套餐,但我就是不想多喝汽水,因為那天傍晚下了好大雨,天氣冷冷,在冷氣麥當勞內喝冰水並不享受。
就在我準備掏出4塊錢買單點漢堡時,在旁一名帶著小男孩的華裔男子,卻主動把一粒雞肉漢堡推給了我,說是他剛才點多了卻不能退回,反正也沒人吃,就乾脆送給我。
我想還他4塊錢,他堅持不收。霎那間我有點反應不過來,只是向他道謝,而他的兒子也很可愛,揮出那不要我給錢的手勢。
有點難以想像,在這個冷漠的時代和都會世界,還會有人這樣好心和“不擔心惹麻煩”,把漢堡送給陌生人吃。
將心比心,就算我自己點多了漢堡,但也不會想到給別人吃,寧可帶回家做第二天的早餐也好;也許就擔心“惹麻煩”吧,擔心被陌生人纏上?畢竟有了遇上推銷員和騙子的經歷,對於陌生人是敬謝不敏的。我也不知道,為何自己會有這幅多慮的心思。
無論如何,這股暖流當即從心裡流過。我很快就把陌生人送的漢堡給吃光,就因為是陌生人給予的好意,所以印象特別深刻;相比之下,父母、身邊人對我們的好,是不是因為過於“唾手可得”,以為一切得知乃“理所當然”,而將之忽略了呢?
--------
November 4, 2015
October 27, 2015
美麗新世界
“咦? 怎麼這世界,已經沒有人相愛怎麼這世界,每個人都不快樂怎麼這世界,每個人都愛別人,不愛自己。”
歌手Hebe的這首《Love》,道出了人很難自己,因為都愛別人的苦處,恰巧這首歌的編曲人和填詞人是古城的黃淑惠Aki。
我們都習慣愛別人、羨慕別人,看到的別人/別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對擁有的和自己的,卻諸多埋怨,甚至很想逃離,東施效顰去追隨別人擁有的。
這趟從台灣旅行回來,心情經歷了一個星期的波折,終於今晚在古城老街夜跑後,重新拾起對這座城市和這片土地的認同;因為,台灣給我的感覺是“太震撼”,震撼於人家的軟實力、包容度和我很羨慕認為本地不足的藝文與文創空間,就在羨慕台灣的同時(其實台灣也有台灣的問題),我看不到現處地域的美,甚至貶低。
人總嚮往美好,所以從眼睛裡看到的都是美麗新事物,但當美麗退了色、新化為舊時,我們還喜歡那當初的“美麗新事物”嗎?像初臨馬六甲時,看到的古城一草一木都是美麗的、新鮮好奇的,伴隨日子過得麻木,漸漸想逃離古城,甚至可以從古城裡雞蛋裡挑骨頭嫌棄一番。
以為逃離後,能追尋到心裡的那副美麗新世界,卻跌入了另外的深淵。賈樟柯的電影《世界》,通過一名俄羅斯女表演者的經歷,深刻描繪了這一幕現實。
對啊,要先愛自己,才有能力去愛別人。要嚮往別座城市、別的美麗新事物,就一定得珍惜和愛上目前所擁有的,最重要還是要愛自己。
這裡的愛自己不是自私、只顧全自己,而是學會先讓自己學習何謂愛、清楚和學習如何去愛。樹只有紮穩根基了,才能向陽般,長得越高越茁壯;愛自己,何嘗不是?
古城很好。
------
September 22, 2015
看海
這樣的景致,如能在這裡看海,聽海一整天,該有多麼幸福。早上趕路來到海邊,晨早下過雨的海上一片霧氣,仿如有那回到在紐西蘭南島West Coast Punakaiki換宿的錯覺。後來炎陽出了,以及海邊的馬來屋,提醒著我把錯覺拉回現實。
剛好有機會看到剛出生的海龜,準備今晚要放歸大海,挺有意思的。剛巧有一對波蘭夫婦特地來這裡看海龜,也在附近留宿一晚。他們說,他們的旅遊手冊只有幾段海龜保育中心的介紹,但他們還是來了,從馬六甲市區搭巴士到Masjid Tanah,再坐德士過來。他們覺得這地方太棒了,但不太收到注目,應多些宣傳。
一名工作人員說,海龜在12歲之前,是分不出性別的,成年海龜較長的是雄性。這裡養的品種是Penyu Dera,只有一隻Penyu Agar/Penyu Hijau(頭部不同)。必須把池裡的石子撈起,避免海龜誤食,因為無法在腸道消化,3天后會導致腸爛。
池里養著兩隻較大的海龜9歲,中型的兩三歲,餵食的是魚肉。
聽著海濤聲,雖然是在工作,卻不捨得離開。人為了追尋快樂,總是去做很多自己覺得能達到快樂目標的事,做著做著,卻發現自己反而不快樂了;反倒不如在海邊垂釣的釣魚翁了。
簡單是種幸福,幸福很簡單,幸福一點都不複雜。
寫於馬六甲郊區Pengkalan Balak海龜保育中心前的海邊
剛好有機會看到剛出生的海龜,準備今晚要放歸大海,挺有意思的。剛巧有一對波蘭夫婦特地來這裡看海龜,也在附近留宿一晚。他們說,他們的旅遊手冊只有幾段海龜保育中心的介紹,但他們還是來了,從馬六甲市區搭巴士到Masjid Tanah,再坐德士過來。他們覺得這地方太棒了,但不太收到注目,應多些宣傳。
一名工作人員說,海龜在12歲之前,是分不出性別的,成年海龜較長的是雄性。這裡養的品種是Penyu Dera,只有一隻Penyu Agar/Penyu Hijau(頭部不同)。必須把池裡的石子撈起,避免海龜誤食,因為無法在腸道消化,3天后會導致腸爛。
池里養著兩隻較大的海龜9歲,中型的兩三歲,餵食的是魚肉。
聽著海濤聲,雖然是在工作,卻不捨得離開。人為了追尋快樂,總是去做很多自己覺得能達到快樂目標的事,做著做著,卻發現自己反而不快樂了;反倒不如在海邊垂釣的釣魚翁了。
簡單是種幸福,幸福很簡單,幸福一點都不複雜。
寫於馬六甲郊區Pengkalan Balak海龜保育中心前的海邊
September 11, 2015
晨早,麥當勞的浮想聯翩
晨早,坐在鱷魚園的麥當勞,望著戶外的一片灰蒙蒙,剎那有一股回到紐西蘭冬天的錯覺,儘管那冬天的雨霧,是被鄰國所飄來的煙霾給取代,它蒙蔽了人的視覺感,卻也帶給那短暫的想象,一段回憶的綺麗。
在紐西蘭的打工旅遊時日,每當自煮得厭時,就會用5紐幣去麥當勞/肯德基/Burger King買一份小快餐,似這裡的happy meal,儘管吃不飽,很快就餓了,但那是偶爾的一道廉宜外食,甘之如飴。
全球化的麥當勞,也提供了一種同質化的體驗,不管去到世界哪一角落的麥當勞,那熟悉的設置,員工,冷氣和播放的音樂,都令你聯想到在家鄉,或是哪一段旅途的麥當勞,這樣的同質化,提供了一道回憶的空間。
早晨的麥當勞,人流不多,給人遐想的意念也比較濃,沉醉在個人曾有的故事里。
在紐西蘭的打工旅遊時日,每當自煮得厭時,就會用5紐幣去麥當勞/肯德基/Burger King買一份小快餐,似這裡的happy meal,儘管吃不飽,很快就餓了,但那是偶爾的一道廉宜外食,甘之如飴。
全球化的麥當勞,也提供了一種同質化的體驗,不管去到世界哪一角落的麥當勞,那熟悉的設置,員工,冷氣和播放的音樂,都令你聯想到在家鄉,或是哪一段旅途的麥當勞,這樣的同質化,提供了一道回憶的空間。
早晨的麥當勞,人流不多,給人遐想的意念也比較濃,沉醉在個人曾有的故事里。
September 10, 2015
《Inside Out》電影觀後感
"Meet the little voice inside your head"
傾聽來自你內心的聲音,這是Disney Pixar卡通電影《inside out》(腦筋急轉彎)在電影海報上打出的宣傳主題: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把聲音,但隨著人踏入社會,那把內心的聲音、或夢想已經褪色,只有等待記憶清道夫在哪一天,把褪色的記憶丟進記憶垃圾場裡,永遠被遺忘在那。
這是一部用淺白表述的方式,來帶出一名小女孩內心世界的好電影,我給予它和《The Book of Life》相同評價。
電影其實不復雜,述說一名住在美國北部明尼蘇達州11歲小女孩Riley,因為不能適應搬到舊金山的新生活,而萌起要離家出走,回去原居地的情緒波折。
有趣的是,電影把小女孩內心的情緒放大,並賦予快樂(joy)、憂鬱(sadness)、憤怒(anger)、噁心/厭惡(disgust)和害怕(fear),5種性格鮮明的卡通人物來帶出,使得觀眾對這5種情緒更為形象化和具體化,繼而從電影投射出自己的內在。
5種情緒的存在相輔相成,少了一樣或有一樣嘗試要主導一切,都會對小女孩的身心,帶來不利的影響。
“快樂”想要成為情緒的唯一主導,她認為Riley應是一名快樂、無憂無愁的小女孩,特別是當快樂看到小女孩的記憶圓球都是黃色的快樂情緒時,快樂感到很滿足開心,認為這就是快樂存在的使命,她希望Riley的生命(記憶核心)是由快樂主導。所以,快樂千方百計不要讓其他情緒,尤其是憂鬱觸碰到Riley的核心記憶。
有趣的是,憂鬱有點搭不上邊,總不由自主地去觸碰Riley的記憶核心,使得黃色的記憶圓球染成一股憂鬱藍,而快樂總得無時不刻緊張兮兮,監督著別讓憂鬱越界;而憂鬱的自信心似乎極低,每次被快樂發現“圖謀不軌”時,總是連串的道歉和抑鬱,羞愧於自己的存在,並悔恨於自己怎麼老是造成Riley的憂鬱;看起來憂鬱真是世上“多餘”的東西了,連她自己也這麼認為。可是,故事的發展到後來,原來憂鬱在關鍵時刻,是最重要的情緒。
我們總想追尋快樂,沒有人想要和悲傷做朋友,但悲傷有著那療愈的作用,它讓我們緩下來,讓生命沉靜、讓意念沉澱、讓思緒冷卻,常常我們以為不需要或沒有用的東西,在關鍵時刻,我們才明白,原來沒有它不行。
憤怒先生有啟動個人防禦系統的保衛機制,一旦發現有外來的攻擊,以紅色為代表的憤怒便會佔據主控台,發出一系列的防禦和攻擊機制;紫色的恐懼先生則是一副怕事樣,遇到突發狀況慌不擇以;綠色的噁心小姐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對於她不喜歡的食物說不就是不,如西蘭花。
當然,人具有複雜的情感,佛法說的“一念三千”亦如此,但電影標記這5種顯著的情緒,帶領觀眾進入Riley的內心世界。
5種情緒的交織產生了不同顏色的記憶圓球,並在總部和外部連接產生了各別不同的個性島,象徵Riley的成長和人生,必須經歷與環境人事物的互動噢噢那個於關係:家庭島、友情島、誠實島、冰球島、搞怪島。
生性樂觀的Riley,有著那不容易向悲觀屈服的樂天性格,這是快樂取得情緒的主導。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一家人搬離了往昔那冬天可以滑冰打冰球,一棟獨立式屋子,搬到了舊金山鬧區的一棟小公寓單位,看著那冰冷的牆壁和地板,絲毫沒有一絲溫暖,一家三口的心都冷了下來,Riley的情緒也承受著波動。
此時快樂先聲奪人,操控著情緒主控台,向父母輸出那樂觀的正能量,而化解了環境的尷尬。
快樂很開心Riley能成為父母的正能量,“貪心”地她想要更多主導,結果和憂愁產生一股爭奪戰,忽然,兩個情緒被吸管拋離了總部,總部只剩下不知所措的憤怒、噁心和恐懼;快樂(和憂愁)在遠離總部的路上,必須想盡辦法回來收拾殘局。
沒有了快樂和憂愁,Riley的情緒變得很“奇怪”,當爸媽詢問Riley在學校時的情形,就算Riley的語氣是:很好、還不錯,聽起來就像是自嘲、悲憤、自我挖苦的情緒,令得爸媽覺得這女兒好陌生,甚至被憤怒啟動防衛機制,和爸爸的憤怒展開一場交戰,鬧得兩父女不歡而散,人際網絡的搞怪島先崩塌了。
當憤怒與憤怒相遇時,只有更多的防備與攻擊,那是人的一種保衛機制,可是過分的防衛,則損害了人際關係網。
憤怒不知接下來要怎麼樣,因為向來都是快樂在主導Riley的思維與記憶核心。於是,憤怒覺得也許脫離現況,會到明尼蘇達州會讓Riley產生新的核心記憶,便把一顆試圖要回到過去的按鈕插入記憶中控台,卻發現陷於其中拔不出來。於是,Riley進入了一種情緒失控的情形,她要回去明尼蘇達州。
我們明白,家人在哪,家就在哪的觀念。但對Riley來說,她在新學校第一天便哭了,這樣的尷尬情緒令她很難受,她很想逃離,回去她熟悉的環境。(想要逃離,去到一個熟悉/舒服的環境,這也是許多成年人的想法)
Riley偷了媽媽的信用卡,上網買了去明尼蘇達州的長途巴士票,誠實島垮了,家庭島也受震盪。在那之前,她在新學校的冰球比賽不開心,和隊友鬧意見離場,冰球到垮了;和舊同學的網絡信息溝通不歡而散,友誼島也垮了;只剩下最後的家庭島。
她沒有去上課,而是偷偷跑去巴士站,準備搭巴士離家出走,而媽媽不斷撥電話給她,她卻把來電掛了,此時的家庭島也分崩離析了,Riley失去了一切人際關係網,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和3股不知所措的情緒:憤怒、恐懼和噁心。
恐懼嘗試掌控主控台,讓Riley因心生獨自行走的害怕,而打消離家出走的念頭,但因自動按鈕陷入其中,他們無法主導Riley的行動,只能急如熱鍋上螞蟻;
X X X
另一邊廂,快樂和憂愁被吸管拋到了巨大的記憶圖書館,裡頭儲存著Riley的所有記憶,快樂看到核心記憶以她的黃色圓球居多,不禁感到欣慰。快樂很急切要回到總部的主控台,讓Riley重新恢復快樂,她極力幫助因哀傷而走不動的憂愁,兩股情緒要一起回去,但是憂愁真的快走不動了。
他們在路上遇到一隊記憶清道夫,清道夫用一條吸管,把褪色了的圓球拋到記憶垃圾場,那是一道永遠被遺忘的地域。
夢想,在我們最初的記憶,是璀璨和亮麗的,但經過時日的推移和成長的歷練,漸漸地,夢想已不知不覺地褪色,繼續留在記憶圖書館,倒顯得佔地方了。於是,我們告訴自己,這些褪了色的夢想圓球不要了,接受現實吧,再別去想什麼夢想的了!
那些夢想已無法實現了嗎?未必,但從我們決定把夢想丟進記憶垃圾場後,夢想已不再屬於我們,儘管它曾經璀璨和充滿期許過....
這是由我們自己來否定那曾有的夢想,是的,殘酷和血淋淋。
快樂和憂愁要趕上思路列車,以便能盡快回到Riley的大腦總部,但隨著一座座個性島的崩塌,列車出軌了,快樂被拋入了可怕的記憶垃圾場,那是一道被遺忘的世界,憂愁則坐在孤獨的雲朵上漂移和哭泣,哀嘆她是世界上最沒用的東西。
快樂在Bing Bong的幫助下,乘坐火箭筒飛出了垃圾場,但Bing Bong不想自己成為負重,而永遠留在了垃圾場。
思路列車在人睡覺時是不開動的,取代的是夢工廠dream factory,夢工廠的導演會安排當晚要上演的夢境,還有演員,還會在鏡頭前加上一片濾鏡,使得看出去的世界,是比較扭曲和接近主角潛意識層面的。
為了驅動思路列車開動,快樂想盡辦法要Riley趕過來,但快樂的夢境只能把人繼續沉醉在夢鄉,唯有驚嚇才能把人從夢境中嚇醒。
快樂進入深層潛意識,裡頭有那巨大被關押的小丑。潛意識是科學家至今仍無法鑑定的人類思維,潛意識是在什麼樣的情形下操作、如何主導人的意識思維和動作,仍是解不開的謎,所以電影把潛意識設置成一個地底的囚籠,被厚重的大門給重重關上,進入潛意識的世界,則仍進入一道荒蕪卻帶有濃濃神秘感的無人地帶。
快樂把小丑引入夢工廠的攝影棚,巨大的身軀把Riley給嚇醒了,思路列車當即開動,快樂馬上帶著憂愁搭上列車,重回總部。
當他們回到總部,才發現中控台已不受控制,明白了一切的快樂請憂愁來把那顆按鈕拔起,長途巴士準備啟程,Riley的情緒被憂愁佔據了,她忽然意識到自己離開父母的不對,趕緊下車,回家向父母道歉和痛苦一場,此時其他情緒才明白了憂愁的存在作用。
經過了這番波折的Riley,重新建立了更豐富的個性島和人際網絡,步入青春期的Riley,甚至有一個青春期的按鈕。
卡通造型還蠻討喜的,每種情緒的性格特徵都很鮮明。呈現方面其實是歡樂型,色彩繽紛。
循序漸進地去敲打電影觀後感,是很流水帳的寫法。無礙,反正就只是一種心情記錄,無求~
*在休假前的星期四晚上寫電影部落格,就像重新進入一場意念中的旅行,得以從刻板重複的生活中自我放逐,去追尋那曾有過的想像空間;那樣的意念是快樂的、是自由的。那孜孜不倦地在敲打鍵盤,也許是在追尋一股存在感,如果能在淋漓盡致的文字抒發中,獲得那存在感,也算獲取價值了。
----------------
傾聽來自你內心的聲音,這是Disney Pixar卡通電影《inside out》(腦筋急轉彎)在電影海報上打出的宣傳主題: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把聲音,但隨著人踏入社會,那把內心的聲音、或夢想已經褪色,只有等待記憶清道夫在哪一天,把褪色的記憶丟進記憶垃圾場裡,永遠被遺忘在那。
這是一部用淺白表述的方式,來帶出一名小女孩內心世界的好電影,我給予它和《The Book of Life》相同評價。
電影其實不復雜,述說一名住在美國北部明尼蘇達州11歲小女孩Riley,因為不能適應搬到舊金山的新生活,而萌起要離家出走,回去原居地的情緒波折。
有趣的是,電影把小女孩內心的情緒放大,並賦予快樂(joy)、憂鬱(sadness)、憤怒(anger)、噁心/厭惡(disgust)和害怕(fear),5種性格鮮明的卡通人物來帶出,使得觀眾對這5種情緒更為形象化和具體化,繼而從電影投射出自己的內在。
5種情緒的存在相輔相成,少了一樣或有一樣嘗試要主導一切,都會對小女孩的身心,帶來不利的影響。
“快樂”想要成為情緒的唯一主導,她認為Riley應是一名快樂、無憂無愁的小女孩,特別是當快樂看到小女孩的記憶圓球都是黃色的快樂情緒時,快樂感到很滿足開心,認為這就是快樂存在的使命,她希望Riley的生命(記憶核心)是由快樂主導。所以,快樂千方百計不要讓其他情緒,尤其是憂鬱觸碰到Riley的核心記憶。
有趣的是,憂鬱有點搭不上邊,總不由自主地去觸碰Riley的記憶核心,使得黃色的記憶圓球染成一股憂鬱藍,而快樂總得無時不刻緊張兮兮,監督著別讓憂鬱越界;而憂鬱的自信心似乎極低,每次被快樂發現“圖謀不軌”時,總是連串的道歉和抑鬱,羞愧於自己的存在,並悔恨於自己怎麼老是造成Riley的憂鬱;看起來憂鬱真是世上“多餘”的東西了,連她自己也這麼認為。可是,故事的發展到後來,原來憂鬱在關鍵時刻,是最重要的情緒。
我們總想追尋快樂,沒有人想要和悲傷做朋友,但悲傷有著那療愈的作用,它讓我們緩下來,讓生命沉靜、讓意念沉澱、讓思緒冷卻,常常我們以為不需要或沒有用的東西,在關鍵時刻,我們才明白,原來沒有它不行。
憤怒先生有啟動個人防禦系統的保衛機制,一旦發現有外來的攻擊,以紅色為代表的憤怒便會佔據主控台,發出一系列的防禦和攻擊機制;紫色的恐懼先生則是一副怕事樣,遇到突發狀況慌不擇以;綠色的噁心小姐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對於她不喜歡的食物說不就是不,如西蘭花。
當然,人具有複雜的情感,佛法說的“一念三千”亦如此,但電影標記這5種顯著的情緒,帶領觀眾進入Riley的內心世界。
5種情緒的交織產生了不同顏色的記憶圓球,並在總部和外部連接產生了各別不同的個性島,象徵Riley的成長和人生,必須經歷與環境人事物的互動噢噢那個於關係:家庭島、友情島、誠實島、冰球島、搞怪島。
生性樂觀的Riley,有著那不容易向悲觀屈服的樂天性格,這是快樂取得情緒的主導。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一家人搬離了往昔那冬天可以滑冰打冰球,一棟獨立式屋子,搬到了舊金山鬧區的一棟小公寓單位,看著那冰冷的牆壁和地板,絲毫沒有一絲溫暖,一家三口的心都冷了下來,Riley的情緒也承受著波動。
此時快樂先聲奪人,操控著情緒主控台,向父母輸出那樂觀的正能量,而化解了環境的尷尬。
快樂很開心Riley能成為父母的正能量,“貪心”地她想要更多主導,結果和憂愁產生一股爭奪戰,忽然,兩個情緒被吸管拋離了總部,總部只剩下不知所措的憤怒、噁心和恐懼;快樂(和憂愁)在遠離總部的路上,必須想盡辦法回來收拾殘局。
沒有了快樂和憂愁,Riley的情緒變得很“奇怪”,當爸媽詢問Riley在學校時的情形,就算Riley的語氣是:很好、還不錯,聽起來就像是自嘲、悲憤、自我挖苦的情緒,令得爸媽覺得這女兒好陌生,甚至被憤怒啟動防衛機制,和爸爸的憤怒展開一場交戰,鬧得兩父女不歡而散,人際網絡的搞怪島先崩塌了。
當憤怒與憤怒相遇時,只有更多的防備與攻擊,那是人的一種保衛機制,可是過分的防衛,則損害了人際關係網。
憤怒不知接下來要怎麼樣,因為向來都是快樂在主導Riley的思維與記憶核心。於是,憤怒覺得也許脫離現況,會到明尼蘇達州會讓Riley產生新的核心記憶,便把一顆試圖要回到過去的按鈕插入記憶中控台,卻發現陷於其中拔不出來。於是,Riley進入了一種情緒失控的情形,她要回去明尼蘇達州。
我們明白,家人在哪,家就在哪的觀念。但對Riley來說,她在新學校第一天便哭了,這樣的尷尬情緒令她很難受,她很想逃離,回去她熟悉的環境。(想要逃離,去到一個熟悉/舒服的環境,這也是許多成年人的想法)
Riley偷了媽媽的信用卡,上網買了去明尼蘇達州的長途巴士票,誠實島垮了,家庭島也受震盪。在那之前,她在新學校的冰球比賽不開心,和隊友鬧意見離場,冰球到垮了;和舊同學的網絡信息溝通不歡而散,友誼島也垮了;只剩下最後的家庭島。
她沒有去上課,而是偷偷跑去巴士站,準備搭巴士離家出走,而媽媽不斷撥電話給她,她卻把來電掛了,此時的家庭島也分崩離析了,Riley失去了一切人際關係網,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和3股不知所措的情緒:憤怒、恐懼和噁心。
恐懼嘗試掌控主控台,讓Riley因心生獨自行走的害怕,而打消離家出走的念頭,但因自動按鈕陷入其中,他們無法主導Riley的行動,只能急如熱鍋上螞蟻;
X X X
另一邊廂,快樂和憂愁被吸管拋到了巨大的記憶圖書館,裡頭儲存著Riley的所有記憶,快樂看到核心記憶以她的黃色圓球居多,不禁感到欣慰。快樂很急切要回到總部的主控台,讓Riley重新恢復快樂,她極力幫助因哀傷而走不動的憂愁,兩股情緒要一起回去,但是憂愁真的快走不動了。
他們在路上遇到一隊記憶清道夫,清道夫用一條吸管,把褪色了的圓球拋到記憶垃圾場,那是一道永遠被遺忘的地域。
夢想,在我們最初的記憶,是璀璨和亮麗的,但經過時日的推移和成長的歷練,漸漸地,夢想已不知不覺地褪色,繼續留在記憶圖書館,倒顯得佔地方了。於是,我們告訴自己,這些褪了色的夢想圓球不要了,接受現實吧,再別去想什麼夢想的了!
那些夢想已無法實現了嗎?未必,但從我們決定把夢想丟進記憶垃圾場後,夢想已不再屬於我們,儘管它曾經璀璨和充滿期許過....
這是由我們自己來否定那曾有的夢想,是的,殘酷和血淋淋。
快樂和憂愁要趕上思路列車,以便能盡快回到Riley的大腦總部,但隨著一座座個性島的崩塌,列車出軌了,快樂被拋入了可怕的記憶垃圾場,那是一道被遺忘的世界,憂愁則坐在孤獨的雲朵上漂移和哭泣,哀嘆她是世界上最沒用的東西。
快樂在Bing Bong的幫助下,乘坐火箭筒飛出了垃圾場,但Bing Bong不想自己成為負重,而永遠留在了垃圾場。
思路列車在人睡覺時是不開動的,取代的是夢工廠dream factory,夢工廠的導演會安排當晚要上演的夢境,還有演員,還會在鏡頭前加上一片濾鏡,使得看出去的世界,是比較扭曲和接近主角潛意識層面的。
為了驅動思路列車開動,快樂想盡辦法要Riley趕過來,但快樂的夢境只能把人繼續沉醉在夢鄉,唯有驚嚇才能把人從夢境中嚇醒。
快樂進入深層潛意識,裡頭有那巨大被關押的小丑。潛意識是科學家至今仍無法鑑定的人類思維,潛意識是在什麼樣的情形下操作、如何主導人的意識思維和動作,仍是解不開的謎,所以電影把潛意識設置成一個地底的囚籠,被厚重的大門給重重關上,進入潛意識的世界,則仍進入一道荒蕪卻帶有濃濃神秘感的無人地帶。
快樂把小丑引入夢工廠的攝影棚,巨大的身軀把Riley給嚇醒了,思路列車當即開動,快樂馬上帶著憂愁搭上列車,重回總部。
當他們回到總部,才發現中控台已不受控制,明白了一切的快樂請憂愁來把那顆按鈕拔起,長途巴士準備啟程,Riley的情緒被憂愁佔據了,她忽然意識到自己離開父母的不對,趕緊下車,回家向父母道歉和痛苦一場,此時其他情緒才明白了憂愁的存在作用。
經過了這番波折的Riley,重新建立了更豐富的個性島和人際網絡,步入青春期的Riley,甚至有一個青春期的按鈕。
卡通造型還蠻討喜的,每種情緒的性格特徵都很鮮明。呈現方面其實是歡樂型,色彩繽紛。
循序漸進地去敲打電影觀後感,是很流水帳的寫法。無礙,反正就只是一種心情記錄,無求~
*在休假前的星期四晚上寫電影部落格,就像重新進入一場意念中的旅行,得以從刻板重複的生活中自我放逐,去追尋那曾有過的想像空間;那樣的意念是快樂的、是自由的。那孜孜不倦地在敲打鍵盤,也許是在追尋一股存在感,如果能在淋漓盡致的文字抒發中,獲得那存在感,也算獲取價值了。
----------------
開照比丘:事無永恆不變,人執著於永恆生憂愁
事事無永恆,當人執著於永恆不變時,就會對許多事情產生憤怒而心生憂愁,即佛家說的“如是因,如是果,有因有緣而結果。
人為什麼會憂愁?長期在國內外監獄向囚犯開示和對談的開照比丘形容,“憂”是不能達到自我所滿足的一種煩惱,是自己不願意接受的現實。憂是來自錯誤的見解,使得人們更煩惱。
“例如,父母總期望孩子能聽話,聽從父母的指示和觀念,一旦孩子不聽話,父母便感到憂愁,夫妻關係亦如此,這是因為你希望得到舒服,有喜愛而升憂。”
他認為,人總是期許得到“永恆的舒服”,希望事事順心如意,但這事上沒有一樣東西是永恆不變的。
“我們不能接受改變,因為我們有貪業。生老病死沒人躲得了,自然法則告訴我們,一切因緣底下,找不到永恆不變。”
“因、緣、過,都一切在改變。我對囚犯說,好好住在監獄,不用擔心下地獄,也不用夢想上天。因緣在裡面,不要恐懼害怕,在裡頭跟獄卒友善相處,好好守規矩,不要想外面的世界。”
開照比丘昨晚在品茶閒的弘法會幽默風趣,以生活化的語言來開示因緣和憂愁,讓古城信眾在短短兩小時內如沐春風,法慧盈滿。
-----------
人們常說“隨緣”,或“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究竟這“緣”字作何解呢?開照比丘認為,佛法上常說的隨緣,並不是隨便,隨緣是佛教的智慧,讓人看清因緣和因果的出現,也端視自身的條件足不足,自己能否改變大環境。
他說,在不能改變大環境的隨緣底下的接受並非認命,而是過適合自己的生活,由於每個人的因緣、成長經歷和教育背景不同,因此緣是非常複雜的。
他指出,緣一直在變,不可能永恆不變,當了解這點,我們就不會對人容易感到失望和痛苦,隨緣令自己無憂心安。
“隨緣不否認未來,但不冀望未來,因為未來未到;隨緣不否定過去,重點在於安定自己的心。過去已經出現,未來我無法掌控,所以今天才是我關鍵的地方,是我的緣。”
“隨緣不是放棄、不是不努力、不是敷衍了事;隨緣是清清楚楚知道,時間地點文化自己的能力、對方的反應、時空適不適合等條件。”
開照比丘以向囚犯開示為例,不要去想過去和未來,而在於當下,把監獄當作自己的家,隨緣而無憂,在裡面一樣快樂。
“隨緣而事,看了整個環境,不要模仿別人的生活,過你自己的生活。”
他指出,了解因緣後自能開啟修養,心中不傲慢就能結善緣,就算不成功也不自卑,因為能看到條件不具備;反觀因緣底下若有慾望,而產生了憂愁。
“我在監獄跑了廿多年,接觸的囚犯也進出監獄,我如果要他馬上改變,就是功利主義;如果他不改變,我就憂愁嗎?”
他形容,因果是公正的,社會永遠不公正,是因為每個人的因緣都不同。
他並強調,佛教不是宿命論,出家人雖不參政,但佛教告訴世人要注入好的因緣、好的條件,而不是為自己,因此需關心周遭環境。
-------
人為什麼會憂愁?長期在國內外監獄向囚犯開示和對談的開照比丘形容,“憂”是不能達到自我所滿足的一種煩惱,是自己不願意接受的現實。憂是來自錯誤的見解,使得人們更煩惱。
“例如,父母總期望孩子能聽話,聽從父母的指示和觀念,一旦孩子不聽話,父母便感到憂愁,夫妻關係亦如此,這是因為你希望得到舒服,有喜愛而升憂。”
他認為,人總是期許得到“永恆的舒服”,希望事事順心如意,但這事上沒有一樣東西是永恆不變的。
“我們不能接受改變,因為我們有貪業。生老病死沒人躲得了,自然法則告訴我們,一切因緣底下,找不到永恆不變。”
“因、緣、過,都一切在改變。我對囚犯說,好好住在監獄,不用擔心下地獄,也不用夢想上天。因緣在裡面,不要恐懼害怕,在裡頭跟獄卒友善相處,好好守規矩,不要想外面的世界。”
開照比丘昨晚在品茶閒的弘法會幽默風趣,以生活化的語言來開示因緣和憂愁,讓古城信眾在短短兩小時內如沐春風,法慧盈滿。
-----------
人們常說“隨緣”,或“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究竟這“緣”字作何解呢?開照比丘認為,佛法上常說的隨緣,並不是隨便,隨緣是佛教的智慧,讓人看清因緣和因果的出現,也端視自身的條件足不足,自己能否改變大環境。
他說,在不能改變大環境的隨緣底下的接受並非認命,而是過適合自己的生活,由於每個人的因緣、成長經歷和教育背景不同,因此緣是非常複雜的。
他指出,緣一直在變,不可能永恆不變,當了解這點,我們就不會對人容易感到失望和痛苦,隨緣令自己無憂心安。
“隨緣不否認未來,但不冀望未來,因為未來未到;隨緣不否定過去,重點在於安定自己的心。過去已經出現,未來我無法掌控,所以今天才是我關鍵的地方,是我的緣。”
“隨緣不是放棄、不是不努力、不是敷衍了事;隨緣是清清楚楚知道,時間地點文化自己的能力、對方的反應、時空適不適合等條件。”
開照比丘以向囚犯開示為例,不要去想過去和未來,而在於當下,把監獄當作自己的家,隨緣而無憂,在裡面一樣快樂。
“隨緣而事,看了整個環境,不要模仿別人的生活,過你自己的生活。”
他指出,了解因緣後自能開啟修養,心中不傲慢就能結善緣,就算不成功也不自卑,因為能看到條件不具備;反觀因緣底下若有慾望,而產生了憂愁。
“我在監獄跑了廿多年,接觸的囚犯也進出監獄,我如果要他馬上改變,就是功利主義;如果他不改變,我就憂愁嗎?”
他形容,因果是公正的,社會永遠不公正,是因為每個人的因緣都不同。
他並強調,佛教不是宿命論,出家人雖不參政,但佛教告訴世人要注入好的因緣、好的條件,而不是為自己,因此需關心周遭環境。
-------
August 29, 2015
寫在BERSIH 4.0前夕:BERSIH會不會亂?
BERSIH 4.0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大家很關心也很擔心:BERSIH會不會亂(暴亂、動亂)?不久前因一起偷手機事件而引發的Low Yat廣場騷亂事件(是偶然還是策劃;或偶然+臨時策劃?)仍記憶猶新,而馬來西亞的政治魔咒513總是在必要的時刻,如被打開的潘多拉之盒,以人們的恐懼、憂慮和歷史的陰影為養分,肆虐於人群中、空氣中...
越是接近8月29日,坊間就浮現更多關於BERSIH的種族主義論述,有喬裝的、也可能是名正言順的,根據電視新聞報導,檳州警方已拆除了許多在今日出現,對BERSIH帶有種族意識的宣傳幅,若根據條幅內容,很大可能是“某個集團”慣用的栽贓嫁禍。
根據Merdeka Center民調中心,支持上街的馬來人只有30%,相對的華人高達80%,這幾段的上街數據,反映了一些馬華政客的“擔憂”得到驗證,即會有人刻意製造事端,把BERSIH變成一場級別可能比劉蝶廣場更大的種族衝突,那道513政治符號又躍然出現;另一邊廂由巫統號召的紅衫軍則動員要和BERSIH黃衫軍對抗。
事關國家大局,若因為將面臨一場假設性的“種族衝突”,相信決定上街的參與者,不會甘心就此退下。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各方都在看BERSIH。
納吉在看、巫統暫息兵偃鼓的老馬和老慕、伊黨新希望運動、國際社會、民權人士、普羅百姓,大家都在看BERSIH。
關於“會不會暴亂”的政治魔咒,儘管新一代的你我都沒有經歷過1969年那場立國以來的巨大命運分水嶺,但整個社會氛圍和我們被灌輸的,就是513這道符號。這符號給我們一種毀滅性的警告,也不怪乎當我在2008年308大選開票當晚,凌晨2點半從吉隆坡布特拉再也巫統大廈步出時,內心第一念頭不是為我國有史以來反對陣線攻下5州政權而歡呼,而是擔心吉隆坡會不會發生如1969年大選後的動亂;事實告訴我,沒有。當然,不排除當時或許有蠢蠢欲動的投機分子欲策動什麼,但也許被壓下來、還是不成功吧?不知道到。
那場308的改變是突如其來,是一場各族“不約而同”的政改,是我國邁向民主兩線製的契機,它的產生是忽然的、是開心的、是進步的;而不入2013年505大選,一場被當權者/納吉刻意形容為“華人政治海嘯”的鬱悶、苦楚和壓抑。
後505的政治氛圍是沉悶、壓抑的,巫統一黨獨大,行動黨成為最強反對黨的第二大黨,從馬華領袖定調的“馬來人在朝、華人在野”的“兩極化”,到巫統領袖不時發出的種族主義聲浪,加上各種不利的時政因素,以及對岸新幣的強勢,華人醞釀著鬱悶與不滿情緒在等待爆發;也許,這使得身邊許多華青和華中走上街頭,吶喊出心中的那股苦悶吧!
kampong馬來人對26億和1MDB:kurang rasa,他們在意的是物價和生活費,而後者又有代罪羔羊。
BERSIH會不會亂,我認為不會!
-------------------
越是接近8月29日,坊間就浮現更多關於BERSIH的種族主義論述,有喬裝的、也可能是名正言順的,根據電視新聞報導,檳州警方已拆除了許多在今日出現,對BERSIH帶有種族意識的宣傳幅,若根據條幅內容,很大可能是“某個集團”慣用的栽贓嫁禍。
根據Merdeka Center民調中心,支持上街的馬來人只有30%,相對的華人高達80%,這幾段的上街數據,反映了一些馬華政客的“擔憂”得到驗證,即會有人刻意製造事端,把BERSIH變成一場級別可能比劉蝶廣場更大的種族衝突,那道513政治符號又躍然出現;另一邊廂由巫統號召的紅衫軍則動員要和BERSIH黃衫軍對抗。
事關國家大局,若因為將面臨一場假設性的“種族衝突”,相信決定上街的參與者,不會甘心就此退下。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各方都在看BERSIH。
納吉在看、巫統暫息兵偃鼓的老馬和老慕、伊黨新希望運動、國際社會、民權人士、普羅百姓,大家都在看BERSIH。
關於“會不會暴亂”的政治魔咒,儘管新一代的你我都沒有經歷過1969年那場立國以來的巨大命運分水嶺,但整個社會氛圍和我們被灌輸的,就是513這道符號。這符號給我們一種毀滅性的警告,也不怪乎當我在2008年308大選開票當晚,凌晨2點半從吉隆坡布特拉再也巫統大廈步出時,內心第一念頭不是為我國有史以來反對陣線攻下5州政權而歡呼,而是擔心吉隆坡會不會發生如1969年大選後的動亂;事實告訴我,沒有。當然,不排除當時或許有蠢蠢欲動的投機分子欲策動什麼,但也許被壓下來、還是不成功吧?不知道到。
那場308的改變是突如其來,是一場各族“不約而同”的政改,是我國邁向民主兩線製的契機,它的產生是忽然的、是開心的、是進步的;而不入2013年505大選,一場被當權者/納吉刻意形容為“華人政治海嘯”的鬱悶、苦楚和壓抑。
後505的政治氛圍是沉悶、壓抑的,巫統一黨獨大,行動黨成為最強反對黨的第二大黨,從馬華領袖定調的“馬來人在朝、華人在野”的“兩極化”,到巫統領袖不時發出的種族主義聲浪,加上各種不利的時政因素,以及對岸新幣的強勢,華人醞釀著鬱悶與不滿情緒在等待爆發;也許,這使得身邊許多華青和華中走上街頭,吶喊出心中的那股苦悶吧!
kampong馬來人對26億和1MDB:kurang rasa,他們在意的是物價和生活費,而後者又有代罪羔羊。
BERSIH會不會亂,我認為不會!
-------------------
August 27, 2015
August 23, 2015
框
重複工作還是在同個地方久了,再不然就是生命的能量沉積到一個時期了,就會有個無型的框,框住自己。
有個框,不能說它是壞事,有人說是養成一種規律,但若是規律的生活那倒還好,最怕是變成一種墨守成規,難以突破求取新知,漸漸地對生活和一切失去熱誠和新鮮感,這樣的框,才是可怕的~
網絡時代看似資訊的流通無邊無際,但因為資訊的大海實在浩瀚,我們變得“選擇性”取捨,只點擊自己愛看、符合自己價值觀的東西,然後會無形中把這些自己認同的觀念組合、集中在一起,成為一股主流(majority),產生了排他性,難以接受其他的觀念或事物;是為框。
網絡時代看似資訊的流通無邊無際,但因為資訊的大海實在浩瀚,我們變得“選擇性”取捨,只點擊自己愛看、符合自己價值觀的東西,然後會無形中把這些自己認同的觀念組合、集中在一起,成為一股主流(majority),產生了排他性,難以接受其他的觀念或事物;是為框。
老子在《道德經》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直意為天下萬物產生於一切可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看見的無形質。所謂的無形質,我們可以詮釋為“道”。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它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卻是宇宙運行的法則和規律。
框框的形成,是一種無形的催化作用,它是一種不知覺的無意識行為,等到發現自已已被框框重重包圍住時,想衝卻衝不破,反而被框框的反彈力打回原地時,心裡不免感到喪氣和挫敗,要不越戰越勇,要不裹足不前,接受被框框住的現實。
有了框,思路不再無遠弗屆,很容易受到過去既定價值觀的限制。這時候會很期望《笑傲江湖》裡頭的獨孤求敗,用那無形勝有形的劍氣,勝過任何精妙的劍法。如果一個沒有框的人,在思路上可以如萬馬崩騰馳騁於無垠草原,絕對有著驚人的創造力和敏感度。
有框,可以確立我們的位置和立場,但也因為這個擁有,而讓我們產生了限制;無框,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姿態,自由馳騁毫無界限,不需要背負觀念的十字架。
但願人生到了某一階段,能不時把積累的框架打破,從“有我”(我見),重新回歸到一種“無我”的狀態。
----------
August 20, 2015
柔軟中的堅定
“最美的男人,是面對优秀的另一半時,仍保有他自己的那份自信和堅定,也依然是优秀的另一半的肩膀。”
(和家瑜的skype對話,沉澱後的柔軟,經歷一番歲月的淬煉,在一次半次的電光火石中,迸發出的金玉良言)
“女人年輕時也許因環境需要而剛強,但是骨子里的柔美,會隨著歲月的沉殿而逐 漸逐漸再次呈現,這時的女人就更有韻味了,所以,雖然年紀越來越長,但卻覺得越來越豁然;
年紀越大的女人,柔美中包含了堅定,那是更可貴了,因為那份柔和並非隨波逐流的美,而是有著歲月的洗禮的痕跡。”
--------
(和家瑜的skype對話,沉澱後的柔軟,經歷一番歲月的淬煉,在一次半次的電光火石中,迸發出的金玉良言)
“女人年輕時也許因環境需要而剛強,但是骨子里的柔美,會隨著歲月的沉殿而逐 漸逐漸再次呈現,這時的女人就更有韻味了,所以,雖然年紀越來越長,但卻覺得越來越豁然;
年紀越大的女人,柔美中包含了堅定,那是更可貴了,因為那份柔和並非隨波逐流的美,而是有著歲月的洗禮的痕跡。”
--------
August 19, 2015
寫在BERSIH 4.0前
累了時,需要當機立斷,找些能感動自己的事情來做。自認已沒有如斯偉大的為國為民,BERSIH 4.0上街的澎湃、熱情與衝動,曾幾何時已離我悄然遠去;也不確定是否看盡了太多政黨政客的謀私利嘴臉,無論國陣民聯,天下烏鴉一般黑,所謂的打入體制,最後服膺於體制,成為緊抱/大嚼權力果實的一份子。
當然,最終還是不能否認,自己或已淪為被馴化的一頭豬,依賴在電腦前敲敲打打,唉聲嘆息?
我翻開曾經抄錄下的一節文字,英國作家George Orwell在描述權力與人性的瓜葛、或權力與人性的牽扯時,是如此的真切:
『上等人的目標是要保持他們的地位
中等人的目標是要同上等人交換地位
下等人的特點始終是,辛苦之餘無暇旁顧,偶爾才顧到日常生活意味的事
因此如果他們有目標的話,無非是取消一切差別,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
因為中等人標榜自己為自由和正義而奮鬥,
把下等人爭取到自己一邊來;
中等人一旦達到目的,
就把下等人重又推回到被奴役地位,
自己變成了上等人
三等人中只有下等人從來沒有實現過自己的目標,
哪怕是暫時實現自己的目標』
George Orwell《1984》,寫於1949年
---------
當然,最終還是不能否認,自己或已淪為被馴化的一頭豬,依賴在電腦前敲敲打打,唉聲嘆息?
我翻開曾經抄錄下的一節文字,英國作家George Orwell在描述權力與人性的瓜葛、或權力與人性的牽扯時,是如此的真切:
『上等人的目標是要保持他們的地位
中等人的目標是要同上等人交換地位
下等人的特點始終是,辛苦之餘無暇旁顧,偶爾才顧到日常生活意味的事
因此如果他們有目標的話,無非是取消一切差別,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
因為中等人標榜自己為自由和正義而奮鬥,
把下等人爭取到自己一邊來;
中等人一旦達到目的,
就把下等人重又推回到被奴役地位,
自己變成了上等人
三等人中只有下等人從來沒有實現過自己的目標,
哪怕是暫時實現自己的目標』
George Orwell《1984》,寫於1949年
---------
August 18, 2015
《破風》電影觀後感
這是一部很港式的勵志電影,雖然主演的是台灣(彭于晏)、韓國(崔始源)和中國演員(竇驍、王珞丹),但劇中腳車賽的體育記者旁述點評是用粵語,是導演刻意帶出的港式風格。
除了強調是英皇出品,香港導演林超賢的操刀,為電影賦予了濃厚的港式色彩,有港片一貫的快節奏、激盪人心的港式主流價值、不讓鏡頭和畫面使老的風格等...
有朋友在觀後心情澎湃,久久難以自己,在社交媒體留言“salute”,釋放那心中的滿腔熱血;更多的是少年男女,慕名彭于晏的外型和名氣,買票進場就是要看這位帥哥。
通過系統化的電影行銷手法與演員包裝,注入主流價值觀的“內涵”,外形帥氣的運動型男演員坐鎮,以及提倡流行於時下身心健康的腳車賽,這部電影沒有理由不好看。
從電影故事傳達的內涵,我體會到“成功,固然重要;但世上還有許多比成功更重要的事”。還有什麼是比成功(或功利)更重要?我想,這是人在經歷每一階段人生路時,會有不同的心情體會和取捨,當下的個人價值取向。
比如,許多人在年輕時,會全力拼事業,尋求攀上事業金字塔的頂端,名利雙收;稍長後,有人會體會到家庭和親情的重要,一些或更珍惜得來不易的自由與自在。電影教會我們的,看起來是捨棄了,其實是得到了更多。
會有這樣的聯想,因為在劇終時,王仇銘(彭于晏)和韓裔衝線手鄭知元(崔始源),兩人在騰格里沙漠的最終戰比拼時,照理是一(衝)線定勝負。仇銘忽然改變戰略,在離終點尚有一段距離時,就帶頭超越鄭知元,逼得鄭知元被他牽制,也只能帶頭追了上去。
在單車界的衝線競技賽,往往是在離終點不遠處時,大家一路上保留的體力,才敢在此刻盡情發揮。仇銘的不按牌理出牌,目的是要消耗鄭知元的體力,但仇銘自己也不堪沙漠的高溫和一場驟雨,導致地表上的溫度因水蒸汽而升高,正處於體力急劇消耗的階段。
看了這部電影,才知道單車賽不是個人英雄,而是一種團隊精神的體現。除了站在講台上的衝線手,幕後英雄還有破風手和後勤補給。
身為仇銘破風手的邱田(竇驍),本該是為仇銘破風,讓仇銘衝線;然仇銘卻在和鄭知元鬥得難分難解的最後關頭,要邱田衝線,自己選擇放棄;此戰略迫使鄭知元亂了陣腳,最終由邱田獲勝,該隊獲勝。
仇銘在重要關頭選擇了“舍”,除了讓曾經歷禁藥風波而單車前途俱毀、跌至最谷底的隊友邱田重拾人生的尊嚴;仇銘在那霎那,也領悟了比成功還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一種境界、一種態度、一種修養”。
“取是能力,舍是境界”這是電影中一句精闢的對白,久久留在腦海裡未能散去。
成功,對我們來說實在太重要;但在追逐成功的路途上,有許多人性的盲點不能突破,甚至把自己囚禁在心靈的牢籠中,不停鑽牛角尖、深陷執著的枷鎖。
有衝線實力的仇銘,從炫光隊當初的一名破風手,升級到主隊的衝線手,卻因為成名來得太早,畢竟年少氣盛,暴露了性格上的暴躁易怒缺點,最後因不甘破風手Simon的不合作,令他失去賽季總冠軍,在眾目睽睽下失控發怒暴打隊友,後果是被世界單車委員會裁決暫時停賽,也因為情緒的起伏,斷送了和詩瑤的一段感情;
仇銘從單車事業的高位墜下,他卻在這場人生的低谷中覺悟,把腿肉割出去給受傷的女友黃詩瑤(王珞丹),作為女友的移植之用。重新得到一度曾失去的愛情,也改變了自己暴躁的性格,重新站起。
邱田在體力上無法突破衝線手需有的高心率條件,卻因急於求勝,不顧教練要他花兩年時間在高海拔地區騎車10萬公里的心肺訓練,不惜在開賽前注射禁藥,加強自己的心率頻率,因心臟不勝負荷,差點在一次賽后丟了命,也被主辦單位發現注射未經檢測的禁藥,人生因走了這場捷徑,跌至谷底。
既悔恨又愧疚的他,自覺無顏面對自己,令自己從人群中“消失”,沉淪在韓國的單車非法賭博中,當單車賭場的騎手,過著糜爛頹廢的日子。
儘管最後歸隊,他在記者會上,被問及曾涉及的禁藥風波,如今重新出賽的感受時回應:“我已失去尊嚴,我有的只是一台單車..”
從技術角度而言,電影配樂相當成功,能在觀眾聚焦於單車賽的肉搏比拼時,體會到一種緊張刺激的臨場感,而航拍鏡頭的居高臨下,讓觀眾擁有縱觀全局的大氣感,也拍出了台灣各地,尤其是頻海公路的自然風景區美感;至於賽前打出的競賽名號和畫面,像是把“電玩電影化”的視像化,猶如玩電玩時的投入感。
配合競賽的節奏感配樂,不只是畫龍點睛,更是電影最重要的元素,否則再精彩的單車競技,無配樂的空白畫面也只是一幅”啞劇“。
角度方面,印象深刻是攝影師從單車低角度拍攝,能看到/聽到選手換牙時上下鏈的聲音,催化成競賽時的激情。
---------
除了強調是英皇出品,香港導演林超賢的操刀,為電影賦予了濃厚的港式色彩,有港片一貫的快節奏、激盪人心的港式主流價值、不讓鏡頭和畫面使老的風格等...
有朋友在觀後心情澎湃,久久難以自己,在社交媒體留言“salute”,釋放那心中的滿腔熱血;更多的是少年男女,慕名彭于晏的外型和名氣,買票進場就是要看這位帥哥。
通過系統化的電影行銷手法與演員包裝,注入主流價值觀的“內涵”,外形帥氣的運動型男演員坐鎮,以及提倡流行於時下身心健康的腳車賽,這部電影沒有理由不好看。
從電影故事傳達的內涵,我體會到“成功,固然重要;但世上還有許多比成功更重要的事”。還有什麼是比成功(或功利)更重要?我想,這是人在經歷每一階段人生路時,會有不同的心情體會和取捨,當下的個人價值取向。
比如,許多人在年輕時,會全力拼事業,尋求攀上事業金字塔的頂端,名利雙收;稍長後,有人會體會到家庭和親情的重要,一些或更珍惜得來不易的自由與自在。電影教會我們的,看起來是捨棄了,其實是得到了更多。
會有這樣的聯想,因為在劇終時,王仇銘(彭于晏)和韓裔衝線手鄭知元(崔始源),兩人在騰格里沙漠的最終戰比拼時,照理是一(衝)線定勝負。仇銘忽然改變戰略,在離終點尚有一段距離時,就帶頭超越鄭知元,逼得鄭知元被他牽制,也只能帶頭追了上去。
在單車界的衝線競技賽,往往是在離終點不遠處時,大家一路上保留的體力,才敢在此刻盡情發揮。仇銘的不按牌理出牌,目的是要消耗鄭知元的體力,但仇銘自己也不堪沙漠的高溫和一場驟雨,導致地表上的溫度因水蒸汽而升高,正處於體力急劇消耗的階段。
看了這部電影,才知道單車賽不是個人英雄,而是一種團隊精神的體現。除了站在講台上的衝線手,幕後英雄還有破風手和後勤補給。
身為仇銘破風手的邱田(竇驍),本該是為仇銘破風,讓仇銘衝線;然仇銘卻在和鄭知元鬥得難分難解的最後關頭,要邱田衝線,自己選擇放棄;此戰略迫使鄭知元亂了陣腳,最終由邱田獲勝,該隊獲勝。
仇銘在重要關頭選擇了“舍”,除了讓曾經歷禁藥風波而單車前途俱毀、跌至最谷底的隊友邱田重拾人生的尊嚴;仇銘在那霎那,也領悟了比成功還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一種境界、一種態度、一種修養”。
“取是能力,舍是境界”這是電影中一句精闢的對白,久久留在腦海裡未能散去。
成功,對我們來說實在太重要;但在追逐成功的路途上,有許多人性的盲點不能突破,甚至把自己囚禁在心靈的牢籠中,不停鑽牛角尖、深陷執著的枷鎖。
有衝線實力的仇銘,從炫光隊當初的一名破風手,升級到主隊的衝線手,卻因為成名來得太早,畢竟年少氣盛,暴露了性格上的暴躁易怒缺點,最後因不甘破風手Simon的不合作,令他失去賽季總冠軍,在眾目睽睽下失控發怒暴打隊友,後果是被世界單車委員會裁決暫時停賽,也因為情緒的起伏,斷送了和詩瑤的一段感情;
仇銘從單車事業的高位墜下,他卻在這場人生的低谷中覺悟,把腿肉割出去給受傷的女友黃詩瑤(王珞丹),作為女友的移植之用。重新得到一度曾失去的愛情,也改變了自己暴躁的性格,重新站起。
邱田在體力上無法突破衝線手需有的高心率條件,卻因急於求勝,不顧教練要他花兩年時間在高海拔地區騎車10萬公里的心肺訓練,不惜在開賽前注射禁藥,加強自己的心率頻率,因心臟不勝負荷,差點在一次賽后丟了命,也被主辦單位發現注射未經檢測的禁藥,人生因走了這場捷徑,跌至谷底。
既悔恨又愧疚的他,自覺無顏面對自己,令自己從人群中“消失”,沉淪在韓國的單車非法賭博中,當單車賭場的騎手,過著糜爛頹廢的日子。
儘管最後歸隊,他在記者會上,被問及曾涉及的禁藥風波,如今重新出賽的感受時回應:“我已失去尊嚴,我有的只是一台單車..”
從技術角度而言,電影配樂相當成功,能在觀眾聚焦於單車賽的肉搏比拼時,體會到一種緊張刺激的臨場感,而航拍鏡頭的居高臨下,讓觀眾擁有縱觀全局的大氣感,也拍出了台灣各地,尤其是頻海公路的自然風景區美感;至於賽前打出的競賽名號和畫面,像是把“電玩電影化”的視像化,猶如玩電玩時的投入感。
配合競賽的節奏感配樂,不只是畫龍點睛,更是電影最重要的元素,否則再精彩的單車競技,無配樂的空白畫面也只是一幅”啞劇“。
角度方面,印象深刻是攝影師從單車低角度拍攝,能看到/聽到選手換牙時上下鏈的聲音,催化成競賽時的激情。
---------
August 11, 2015
AXA Affin Run
闊別了去年11月的檳城二橋馬拉松,這是我今年參加的第一場路跑。鬧鈴在清晨4點半把自己從溫柔鄉被窩中叫醒,不過實際上生理時間已讓我處於清醒狀態。匆匆梳洗後驅車到Setia Alam。
由於太早到的關係,5點半的賽會周圍還沒見到工作人員指路,在附近繞了幾圈,憑印象把車開到Setia City Mall附近後,看見一名穿路跑T Shirt的uncle走過,才敢肯定集合點是在附近。
抵達集合點後,原來工作人員都還在吃著nasi lemak早點,我也餓了,還以為早點是提供給參加者的,看到他們衣服背後的crew才明白,這是給工作人員的早餐。
時間有點長,清晨的風吹來微涼帶冷,刷手機消磨時間。6點開始,人潮逐漸湧現,草場開始熱鬧起來,這場路跑還蠻多人參加的。
6點半,舞台有主持人號召一起跳熱身操。早上7點,揮旗禮後,集合的男女眾人便快步跑,正式展開10km的路跑。
沿路風景沒什特別,還以為會有湖景,有些失望。Setia Alam不愧是個規劃良好的社區,道路設施齊全系統化,行道樹旁有跑步道,但沿路有許多建築工地,一些泥沙淤積在跑步道上,跑起來不太舒服。部分路段的柏油路也龜裂下沉,不好跑。
用了68分鐘(1小時8分鐘)跑完10km,3.5km時喝了兩小杯的Revive運動水,7km的水站因此跳過,因為平時都可以不喝水跑完10km。
路跑道有輕微的上下坡,比我平時在花園練跑的10圈66分鐘稍有挑戰,對自己完成的時間趕到滿意,也對跑步有了信心。原來我平時的基本功跑出了10km,下次參加10km run就更充滿信心了;也有信心把層次提升到21km的半馬拉松。
-----
一個人的路跑,其實是和自己的心靈對話。一開始眾人邁步跑時,因不甘落於人後,便提步直追,以為跑了很久或很遠,其實只有一小段距離。
因為一開始的求勝心切,過於心浮氣躁,耗失的體力反而導致自己開始喘不過氣來,只好緩下腳步,接受身旁有許多人越過的現實;這時候反而樂在享受一個人的慢跑,體會周圍環境,欣賞天明的變化。如果不承認自己的體力還沒到急速跑的地步,強行透支體力,反而會讓自己抵達不了終點,始終快有快的好,慢又慢的舒服。
觀察到一些人的跑步模式,是快一陣、慢一陣、甚至休息一陣。許多越過我的人,會看到他們在前方慢(停)下腳步歇息,當我越過他們不久後,他們又從身後追上來,然後又停止、又超越。。好幾次重複循環。
用跑步來理解人生,如出一轍。所謂的“跑步人生”,就是這樣的意思吧!
-------
男子公開組10km成績表:281/744
Nettime Guntime
#281 A0393 SIAH CHONG YAN 01:07:34.80 01:07:57.88 (68分鐘)
1 A0027 MICHAEL XENOS 00:33:44.94 (近34分鐘跑完10km,是我時速的兩倍)
124 A0576 LIM CHEE MING 01:00:01.29
744 A0230 LIM MAN HONG 02:11:36.20
--------
由於太早到的關係,5點半的賽會周圍還沒見到工作人員指路,在附近繞了幾圈,憑印象把車開到Setia City Mall附近後,看見一名穿路跑T Shirt的uncle走過,才敢肯定集合點是在附近。
抵達集合點後,原來工作人員都還在吃著nasi lemak早點,我也餓了,還以為早點是提供給參加者的,看到他們衣服背後的crew才明白,這是給工作人員的早餐。
時間有點長,清晨的風吹來微涼帶冷,刷手機消磨時間。6點開始,人潮逐漸湧現,草場開始熱鬧起來,這場路跑還蠻多人參加的。
6點半,舞台有主持人號召一起跳熱身操。早上7點,揮旗禮後,集合的男女眾人便快步跑,正式展開10km的路跑。
沿路風景沒什特別,還以為會有湖景,有些失望。Setia Alam不愧是個規劃良好的社區,道路設施齊全系統化,行道樹旁有跑步道,但沿路有許多建築工地,一些泥沙淤積在跑步道上,跑起來不太舒服。部分路段的柏油路也龜裂下沉,不好跑。
用了68分鐘(1小時8分鐘)跑完10km,3.5km時喝了兩小杯的Revive運動水,7km的水站因此跳過,因為平時都可以不喝水跑完10km。
路跑道有輕微的上下坡,比我平時在花園練跑的10圈66分鐘稍有挑戰,對自己完成的時間趕到滿意,也對跑步有了信心。原來我平時的基本功跑出了10km,下次參加10km run就更充滿信心了;也有信心把層次提升到21km的半馬拉松。
-----
一個人的路跑,其實是和自己的心靈對話。一開始眾人邁步跑時,因不甘落於人後,便提步直追,以為跑了很久或很遠,其實只有一小段距離。
因為一開始的求勝心切,過於心浮氣躁,耗失的體力反而導致自己開始喘不過氣來,只好緩下腳步,接受身旁有許多人越過的現實;這時候反而樂在享受一個人的慢跑,體會周圍環境,欣賞天明的變化。如果不承認自己的體力還沒到急速跑的地步,強行透支體力,反而會讓自己抵達不了終點,始終快有快的好,慢又慢的舒服。
觀察到一些人的跑步模式,是快一陣、慢一陣、甚至休息一陣。許多越過我的人,會看到他們在前方慢(停)下腳步歇息,當我越過他們不久後,他們又從身後追上來,然後又停止、又超越。。好幾次重複循環。
用跑步來理解人生,如出一轍。所謂的“跑步人生”,就是這樣的意思吧!
-------
男子公開組10km成績表:281/744
Nettime Guntime
#281 A0393 SIAH CHONG YAN 01:07:34.80 01:07:57.88 (68分鐘)
1 A0027 MICHAEL XENOS 00:33:44.94 (近34分鐘跑完10km,是我時速的兩倍)
124 A0576 LIM CHEE MING 01:00:01.29
744 A0230 LIM MAN HONG 02:11:36.20
--------
August 7, 2015
《轉捩點》電視劇觀後感
『慾望會驅使自己去追逐那無窮無盡的慾望,慾望永遠無法被滿足,在極度的慾望中,後果將陷於慾望之火;
慾望不是不好,適度的慾望是推動力,但過度或極致的慾望,則肯定是人性的一場災難,抹殺了人性中本有的真善美』
這是我在電影部落格之外,第一次寫電視劇觀後感。
電視劇觀後感不好寫,因為電影是“濃縮版”的電視劇,把劇情鋪陳濃縮在近兩個小時,電影必須達到緊湊紮實的成績,才不會令觀眾在那近120分鐘的觀影時間呵欠連連,所以,我還能在散場後,用殘存餘溫的印象來寫電影部落。
電視劇一般為了拉長播放,會有明顯的主線、副線和支線,而帶出不同的人物。不過,也因為擔心為了拖而拖,電視劇會有纏腳布的羅嗦和灑狗血。
NTV7《轉捩點》這部刻劃人性現實衝突的警匪劇,我從裡頭看見了人性的貪婪、慾望和權力。
劇中主線講述一名非故事主要人物的富商,某次和王小凡(林佩琦飾)談生意的過程中,看上了一名中學生陳若晴,美色的慾念驅使他產生了內心的淫欲,要和這名中學妹發生性關係。若晴是小凡的男友、任職於刑警陳有為(李洺中飾)的妹妹。
小凡是一名事業心很重的女強人,她認為在攀往個人事業的高峰上,出現了富商的很大助力,條件是她必須出賣自己的靈魂,安排富商姦淫若晴。她在考慮沒多久後便答應了,在試探若晴的口風後,果然遭到若晴的拒絕。她在被慾望的驅使下,利用若晴對她的信任,迷昏了若晴,把若晴放在酒店房間任憑富商姦淫。
就因為這場安排,衍生出了許多的故事和人物。若晴不甘被姦淫,聲言要告訴有為此事,為自己討回公道,小凡不想秘密被抖開,更重要是保住自己,不能令令男友對自己絕望,理所當然阻止若晴說出這項秘密,兩人在爭執的過程中,小凡在偏僻的橋底下,用手大力摀住若晴的口,結果若晴因缺氧而死,小凡誤殺了若晴,也就是男友的妹妹。
不知怎的殺死若晴的罪名,會由一名老師林海生頂替,而做了好幾年的冤獄,最後隨翻案成功,但人生已就此改觀。
林海生已婚,和太太Rachel過著平淡卻失去味道的婚姻生活,因為這場轉捩點,他失去了一段婚姻,卻得到了另一端愛情。
犯下殺人罪的小凡為了掩飾,就算在真相即將揭蠱時,發現到自己將成為被懷疑的對象,不惜嫁禍給男友有為,稱有為患上人格分裂症,在失常因不能接受妹妹珠台暗結的情形下,錯手殺死親妹妹,並要所有人相信,有為殺人是有理、有跡可尋的。
因為殺了人,而想盡辦法要掩飾、要掩蓋自己的罪行,後果是牽扯到更多的人,最後是自己引火自焚,如小凡在被槍手開槍致死的臨死一刻自白,“我一開始就走錯了,錯了太多我沒有選擇,已無法回頭,只能繼續錯下去”,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教育意義。
這就像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裡頭,掀起武林腥風血雨的關鍵人物成崑,因為痛恨明教教主陽頂天橫刀奪愛,令他和師妹不能在一起,而處心積慮要把明教給挑了,誓要摧毀陽頂天曾擔任教主的明教。
我們先是看到謝遜的胡亂殺人,就為了引出躲藏在幕後的成崑,然成崑不為所動,並暗中助謝遜逃過仇家的殺害,目的就是要謝遜活下來,好讓他繼續借刀殺人,為明教樹立更多敵人、為武林製造更多剪不斷理還亂的紛爭。
回歸電視劇,心理醫生高耀宏自小和弱智哥哥在孤兒院相依為命長大,在六七歲時看見哥哥因不想令小狗發出聲音,用手把小狗捂死,而斷定哥哥在情緒亢奮時有不受控制的情況,包括傷害他人或殺人,而在承受了一番心理煎熬後,選擇對哥哥“大義滅親”作出指正,哥哥是在情緒失控的情況下,錯手殺死若晴。這帶出了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感,縱然是自小一起成長的兩兄弟,而這兩兄弟,彼此間是互相關愛。
王小凡遇到富商對她施予金錢/物質/“成功”上的誘惑,而出賣了自己的靈魂(誘使若晴被姦),這樣的對比,放諸生活皆準。今天,王小凡遇到的未必會是富商,可以是某件令她心動的誘餌;她出賣的也可以是自己的肉體,或最重要的一個人/一件事/一樣東西。
錯了就是錯了,在踏錯了第一步,如果只是一直要謀劃和掩飾、掩蓋錯誤,如用被單或紙來包住火,最後是被更大的火焰把自己給吞噬。
人性啊人性,人性有光輝,也有其陰晦不容看見的地方。影視作品滿足了人們一探人性的設想,也企圖從作品中看到這人性的折射,因為,人都不了解自己。
---------
慾望不是不好,適度的慾望是推動力,但過度或極致的慾望,則肯定是人性的一場災難,抹殺了人性中本有的真善美』
這是我在電影部落格之外,第一次寫電視劇觀後感。
電視劇觀後感不好寫,因為電影是“濃縮版”的電視劇,把劇情鋪陳濃縮在近兩個小時,電影必須達到緊湊紮實的成績,才不會令觀眾在那近120分鐘的觀影時間呵欠連連,所以,我還能在散場後,用殘存餘溫的印象來寫電影部落。
電視劇一般為了拉長播放,會有明顯的主線、副線和支線,而帶出不同的人物。不過,也因為擔心為了拖而拖,電視劇會有纏腳布的羅嗦和灑狗血。
NTV7《轉捩點》這部刻劃人性現實衝突的警匪劇,我從裡頭看見了人性的貪婪、慾望和權力。
劇中主線講述一名非故事主要人物的富商,某次和王小凡(林佩琦飾)談生意的過程中,看上了一名中學生陳若晴,美色的慾念驅使他產生了內心的淫欲,要和這名中學妹發生性關係。若晴是小凡的男友、任職於刑警陳有為(李洺中飾)的妹妹。
小凡是一名事業心很重的女強人,她認為在攀往個人事業的高峰上,出現了富商的很大助力,條件是她必須出賣自己的靈魂,安排富商姦淫若晴。她在考慮沒多久後便答應了,在試探若晴的口風後,果然遭到若晴的拒絕。她在被慾望的驅使下,利用若晴對她的信任,迷昏了若晴,把若晴放在酒店房間任憑富商姦淫。
就因為這場安排,衍生出了許多的故事和人物。若晴不甘被姦淫,聲言要告訴有為此事,為自己討回公道,小凡不想秘密被抖開,更重要是保住自己,不能令令男友對自己絕望,理所當然阻止若晴說出這項秘密,兩人在爭執的過程中,小凡在偏僻的橋底下,用手大力摀住若晴的口,結果若晴因缺氧而死,小凡誤殺了若晴,也就是男友的妹妹。
不知怎的殺死若晴的罪名,會由一名老師林海生頂替,而做了好幾年的冤獄,最後隨翻案成功,但人生已就此改觀。
林海生已婚,和太太Rachel過著平淡卻失去味道的婚姻生活,因為這場轉捩點,他失去了一段婚姻,卻得到了另一端愛情。
犯下殺人罪的小凡為了掩飾,就算在真相即將揭蠱時,發現到自己將成為被懷疑的對象,不惜嫁禍給男友有為,稱有為患上人格分裂症,在失常因不能接受妹妹珠台暗結的情形下,錯手殺死親妹妹,並要所有人相信,有為殺人是有理、有跡可尋的。
因為殺了人,而想盡辦法要掩飾、要掩蓋自己的罪行,後果是牽扯到更多的人,最後是自己引火自焚,如小凡在被槍手開槍致死的臨死一刻自白,“我一開始就走錯了,錯了太多我沒有選擇,已無法回頭,只能繼續錯下去”,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教育意義。
這就像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裡頭,掀起武林腥風血雨的關鍵人物成崑,因為痛恨明教教主陽頂天橫刀奪愛,令他和師妹不能在一起,而處心積慮要把明教給挑了,誓要摧毀陽頂天曾擔任教主的明教。
我們先是看到謝遜的胡亂殺人,就為了引出躲藏在幕後的成崑,然成崑不為所動,並暗中助謝遜逃過仇家的殺害,目的就是要謝遜活下來,好讓他繼續借刀殺人,為明教樹立更多敵人、為武林製造更多剪不斷理還亂的紛爭。
回歸電視劇,心理醫生高耀宏自小和弱智哥哥在孤兒院相依為命長大,在六七歲時看見哥哥因不想令小狗發出聲音,用手把小狗捂死,而斷定哥哥在情緒亢奮時有不受控制的情況,包括傷害他人或殺人,而在承受了一番心理煎熬後,選擇對哥哥“大義滅親”作出指正,哥哥是在情緒失控的情況下,錯手殺死若晴。這帶出了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感,縱然是自小一起成長的兩兄弟,而這兩兄弟,彼此間是互相關愛。
王小凡遇到富商對她施予金錢/物質/“成功”上的誘惑,而出賣了自己的靈魂(誘使若晴被姦),這樣的對比,放諸生活皆準。今天,王小凡遇到的未必會是富商,可以是某件令她心動的誘餌;她出賣的也可以是自己的肉體,或最重要的一個人/一件事/一樣東西。
錯了就是錯了,在踏錯了第一步,如果只是一直要謀劃和掩飾、掩蓋錯誤,如用被單或紙來包住火,最後是被更大的火焰把自己給吞噬。
人性啊人性,人性有光輝,也有其陰晦不容看見的地方。影視作品滿足了人們一探人性的設想,也企圖從作品中看到這人性的折射,因為,人都不了解自己。
---------
July 30, 2015
《Paper Town》電影觀後感
這是一座紙製的城市,生活在這城市中的人,包括你我他....也許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過著呆板又平凡的苦悶日子,他們可以是“紙人”(paper man),也可能是已陷於無感的橡皮人;城市和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使得那存在感不知從何時開始失去。於是,我們不停遊走,不停讓自己出走、歸來、再出走,或讓思緒放空於旅行的快感中,在生活的汲汲營營中,追尋存在感。
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Paper Town》,原作者是《The Fault in Our Stars》的John Green,劇情主打青春愛情的校園故事,以懸疑為賣點,間中摻雜些許喜劇元素調和,最後揭蠱:人活著,是不是要尋找那存在的意義呢?
剛巧碰上科技時代的3D打印熱潮,女主角Margo和男主角Q站在太陽大廈的高樓,一起俯視這城市的點點人造星火,從Margo嘴裡緩緩吐出了“這是一座paper town”,似是向Q說,但更多的是說給自己聽,也反問自己的。
如果這是一座紙做的城市,那這城市的建築物、公路;生活在這城市的人,也是紙做的了。
Margo是一位有自己獨特想法的女孩子,她不甘和大多數人過著升學、工作、結婚嫁人、成立家庭、終老、等死的樣板式生活。她不時地玩失踪又留下線索,其實就是在尋找一種人生的存在感。
也許,她就和大多數的我們一樣,並不知道追求的是什麼;只知道,不願留在這代呆板平淡的生活圈子,去成就那所謂世人/主流價值所賦予的存在的意義,卻讓自己的靈魂枯萎而不自知。
也許,她就和大多數的我們一樣,並不知道追求的是什麼;只知道,不願留在這代呆板平淡的生活圈子,去成就那所謂世人/主流價值所賦予的存在的意義,卻讓自己的靈魂枯萎而不自知。
從小便暗戀Margo的鄰家男孩Q,一直仰慕Margo的俐落和乾脆個性,一次夜晚Margo邀Q為向“背叛”她的前男友和朋友報仇後,好學生形象的Q體會到生命中“出軌”的快感,自然對Margo更是愛慕。
當Q不辭勞苦,在朋友的陪伴下,從佛州Orlando驅車廿多個小時,到被標籤為Algoe的paper town,要向Margo示愛時,卻碰上不想回到現實生活圈的Margo。
Margo對Q的到來顯得驚訝,因為她根本沒想到Q的愛慕,會驅使一個少年人驅車近1千公里的車程,就為了見她一面。
她邀請Q留下,和她一起追尋有別於“大多數人”的生活,Q在伊人的邀約下似乎心動,但他最終還是選擇回去校園出席畢業典禮,過回原來的生活,去升學、結婚、生子,完成他當腫瘤科醫生的夢想。
面對Margo對脫離主流價值觀的邀約,大多數人都顯得心動,但在現實的考量下,很多人都選擇打退堂鼓,回歸/面對/麻木著生活的現實。
她邀請Q留下,和她一起追尋有別於“大多數人”的生活,Q在伊人的邀約下似乎心動,但他最終還是選擇回去校園出席畢業典禮,過回原來的生活,去升學、結婚、生子,完成他當腫瘤科醫生的夢想。
面對Margo對脫離主流價值觀的邀約,大多數人都顯得心動,但在現實的考量下,很多人都選擇打退堂鼓,回歸/面對/麻木著生活的現實。
要在現實生活找到像Margo這樣敢於實踐自我的人不多,但隨著近幾年背包旅行和打工旅遊熱正夯,年青人正勇敢把目光方向世界,去追尋一套自我價值實現。
就近而言,江瑩會是Margo的現實版。這位我在馬六甲認識“像風一樣的女子”,揮別了固態形式的職涯,這5年來都是在很不一樣的職業中成就自己,做自己想做、他人沒有勇氣做的事。她在追尋著一些東西,而那東西,也許目前看來很抽象,卻能給到她很大的滿足感和意義,這,便是那“存在的意義”吧。
就近而言,江瑩會是Margo的現實版。這位我在馬六甲認識“像風一樣的女子”,揮別了固態形式的職涯,這5年來都是在很不一樣的職業中成就自己,做自己想做、他人沒有勇氣做的事。她在追尋著一些東西,而那東西,也許目前看來很抽象,卻能給到她很大的滿足感和意義,這,便是那“存在的意義”吧。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在追求《存在的意義》這理想,當連存在的意義也感到麻木,我們就像那紙糊人,只能隨風而飄。
電影結尾打出的許多紙製畫面,有奶牛、汽車等...為嚴肅的題材提供了潤飾,間中也加插戲劇張力,如Ben在車上因憋不住尿,把尿小在兩個啤酒罐中,因公路的顛簸,結果“尿”潑了出來,撒到自己和同學Radar的衣服上,換上的T恤,印著“全世界最好的媽咪”,增添笑料。
不過,電影在前段的交待戲份,我覺得有點悶,也在電影院中神遊了一陣。
劇中高中女配角Lacey的養眼和身材、女主角Margo的濃眉毛和深邃的眼神,營造出一種很有個性的感覺。從Orlando開車到紐約州的公路情節,在畫面上有賣點,有吸引到美國旅行的衝動。
無論如何,這不是一部會讓人留下太深刻印象的電影,覺得電影拍的不夠深度,發人省思的空間也點到為止,相當有限。但導演在拍出青春校園愛情劇時,又希望觀眾能抓住一些東西去思考。
就個人來說,我從電影捕捉到的是“存在感”,套句“從電影中看見自己”的電影術語,我從《Paper Town》看到了自己的投射。
無論如何,這不是一部會讓人留下太深刻印象的電影,覺得電影拍的不夠深度,發人省思的空間也點到為止,相當有限。但導演在拍出青春校園愛情劇時,又希望觀眾能抓住一些東西去思考。
就個人來說,我從電影捕捉到的是“存在感”,套句“從電影中看見自己”的電影術語,我從《Paper Town》看到了自己的投射。
--------
June 30, 2015
時代的驛動我趕不上
這個年代,變動的一切太快,我們飽受各種觀念和思潮價值觀衝擊,還來不及消化,便被時代的浪潮沖刷到難以自己。
在沸騰中尋求沉澱,在靜默中期待驛動,暮然回首,我還是那個原來的我嗎?
記太陽花學運創作歌曲《島嶼天光》觀後感
在沸騰中尋求沉澱,在靜默中期待驛動,暮然回首,我還是那個原來的我嗎?
記太陽花學運創作歌曲《島嶼天光》觀後感
June 25, 2015
《San Andreas》電影觀後感
一貫的災難片場景、稀鬆平常的故事脈絡,災難片賣點始終在於大規模的逃難畫面、臨場音效、特效呈現等。
一對即將離婚的夫婦,為妻者要搬去和第三者Daniel一起住,女兒Blake希望父母能在一起,一家三口團聚。此時加州地震斷層“毫無理論”擴大,演變成地質學上罕見,史上最強震級的里氏9.6級大地震,引發了大海嘯,整個洛杉磯和三藩市被破壞殆盡。
值得一提,The Rock在不久前上映的《Fast and Furious 6》也以配角身份亮相,飾演一名在開場時就被炸傷,而在醫院療養的調查局人員,後來又怎樣發現到犯罪集團的陰謀,而和主角一行人破案。
影片介紹The Rock的出場,用上了一名女子為了閃避前方車輛,所駕駛的四驅車墜入深谷卡在山縫間的搖搖欲墜,The Rock如何抓住那瞬間的良機,通過直升機吊著的繩索,在那千鈞一發當兒,把受困者解救出來。
至此,受困女子安然無恙,除了讓觀眾鬆了一口氣,也在觀眾心中,種下了The Rock那智勇雙全的正面形象。
此時,加州地震局一名教授和職員發現到不規律的地震現象,他們發現到地震波從一處斷層中發出。於是,韓裔/日裔職員潛入水壩的工程井内收集地震數據,忽然發現地震頻率的大規模增大,現場響起警報聲。他趕緊逃出地面,此時已是一片慌亂,水壩堤壩已承受不住重壓而即將崩裂。
影片沿用好萊塢慣用的“逃難場面時,必有一小童因害怕而瑟縮大哭,主角或配角就需捨身取義”的橋段,該東方臉孔的教授救起一名女童後,在地面裂成兩半時,趕緊把女童使勁拋向另一端的教授,自己卻因雙腳被卡在裂縫中,而被崩塌的水壩洪水給沖走。
第一波的地震來襲,令得觀眾精神一震,這是典型災難片的“一波接一波”。現今觀眾的眼睛是被寵壞的(寫電影部落格,發現這段話總是老調重彈,屢試不爽),所以在安排接下來的地震場面時,就必須更大、更震撼、更嚇人、更誇張...
所以,地震後有大海嘯的來襲、有大貨輪被海嘯衝上,往舊金山大橋砸過去....滿目瘡痍的動感,究竟能帶給觀眾多少的視覺快感?
影片有刻畫The Rock一家三口的親情、Blake和Ben這對青年男女在患難真情的感情。支線鋪陳了人性在災難面前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貴為大富豪的Daniel儘管肩負要照顧Blake的責任,卻在發現自己深陷險境時,拋下被卡在車內的Blake一走了之,以及在海嘯到來前,把原本靠在牆角的一名路人推開,自己躲在牆角躲開一劫,最後還是自以為逃到舊金山大橋的最安全地帶時,被一艘遭海嘯衝過來的大貨輪集裝箱,給壓成肉醬。
結語:類似大地震的災難片,是個不時就會被翻炒出來的題材。《San
Andreas》的預告短片相當吸引人,但在觀影後,發現電影在借助科技特效下,雖拍得有廣度,卻缺乏引人入勝的深度。因此,就算失之交臂,也不會覺得可惜。但在沉悶生活中,想要有一絲看電影的空間,倒是可以。
後記:看了大地震,幾天後發生了鬼佬登山客在神山裸拍事件。不該那麼巧合的是,沙巴神山在幾天后的拜五,發生了闊別幾十年後的蘭瑙大地震,把神山震得地動山搖,死了包括新加坡師生和登山嚮導的19人。一切那麼湊巧,更顯得這部《加州大地震》使人心有餘悸。
要在自己那狹隘的視角,說服自己接受馬來西亞也會發生地震,畢竟不是件易事,畢竟批評和推翻別人容易,要推翻自己才是困難重重!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眼不見為淨:不就是Ranau嘛,離這裡遠的很,用這樣的“無感”,來說服自己繼續在生活中麻木,是這樣嗎?
榴槤出,紗籠脫
“榴槤出,紗籠脫”是華小生寫以《果王》為題的作文時,因默寫使然而必用的“規範”形容詞,用以形容榴槤季節時風靡我國各種族,成為三大種族都喜愛的熱帶水果。
有“背作文”背景的華小生,要不對這項華小獨有的制度深惡痛絕,要不就離校踏入職場後,恨不得除之而後快,完全把所謂的作文丟在一旁,全情投入市場經濟的攫取快感去;多年以後,也許對組織寫一篇作文已不知從何下手。
所謂的“規範”作文詞句,信手捏來,就有“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爸爸帶著我們一家到海邊野餐去.....黃昏了,我們帶著依依不捨的心情,告別那美麗的夕陽,踏上歸途。”
有趣的是,這些背作文的“餘毒”,當我信手敲出時竟還記憶如新,就不知道現今的華小生,還有沒有被教育成需要背和默寫作文,如有,他們背的作文又是什麼“規範形式”呢?
不久前在副刊讀到《酷兒魔媽》的許雪翠,說到當學校老師要他的大兒子背作文時,大兒子那有著抵抗體制的心態,加上本身不認同這種扼殺創意的方式,但作者還是這麼跟大兒子說:“學習去訓練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因為當你長大以後,會發現到有許多事情儘管你不喜歡,但還是必須去做。”
是的,一件事情可以有很多面去看待,我們可以選擇衝撞和反抗體制的枷鎖,但對學習空間還很大的小朋友來說,能讓7他們在學習生涯體會到,長大後需面對的一些人生課題,不也是一種良好的身教嗎。
--------
最近果王盛產,我對榴槤其實不到那種非吃不可的態度,但就是受了路邊攤排列到美美的榴槤的“廣告效應”,每年的榴槤季節,總是告訴自己,就算吃到一粒解饞也好,偏偏去年幾乎都沒吃到,結果把去年的渴望帶到了今年,那種對榴槤的壓抑,終於在今年迸發了。
兩個星期五前,和友人去了Klebang一馬廣場的路邊榴槤檔,一行6人大快朵頤了至少10粒榴槤,午夜12時吃榴槤,這樣的時間對身體肯定不好,但就是難以抵禦榴槤的誘惑(其實是敵不過自己的慾望),後果就是催發了潛藏身體內的熱氣,榴槤後遺症一連病了3天,四肢筋骨疼痛和肚瀉,吃了之前剩下的藥才好轉,但痊癒至今,加上遲睡,身體精力似乎未恢復元氣,昨晚跑步只跑了7圈,而且是在雙腿酸軟的情況下完成,和平日自在跑完10圈的程度大不同。所以,都是榴槤的錯?
榴槤後遺症發作後,今年的榴槤癮並未因此斷絕,反而在報章多番報導榴槤熱賣的新聞後,對榴槤的慾望再被勾起,很多時候忽然之間會冒起吃榴槤的念頭,偏偏都是在晚間時分,於是便積極whatspp幾位近交越吃榴槤。
今晚得償所願,和振城夫婦在吃了西餐晚餐後,驅車到士馬木路口一解饞癮。吃了兩粒甜味和帶苦的黃肉與白肉榴槤,數量恰恰好,原本打算只吃一粒便止住,果然是不過癮,再開了一粒白肉帶苦的,榴槤癮被滿足了,也就打道回府。
和朋友一夥人吃榴槤的當下,真有股暢快盡致之感,但榴槤後的沉重感,則有待時間的推進,直至次日方能化解。
不知是近來年歲增長,體質不如以往,吃一點榴蓮,第二天馬上有發熱氣的症狀,像現在開始咳嗽,身體狀況也覺得有些不自在,手指頭的榴蓮味更是纏綿不去。榴蓮,真是令人又愛又恨呀。
-----------
有“背作文”背景的華小生,要不對這項華小獨有的制度深惡痛絕,要不就離校踏入職場後,恨不得除之而後快,完全把所謂的作文丟在一旁,全情投入市場經濟的攫取快感去;多年以後,也許對組織寫一篇作文已不知從何下手。
所謂的“規範”作文詞句,信手捏來,就有“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爸爸帶著我們一家到海邊野餐去.....黃昏了,我們帶著依依不捨的心情,告別那美麗的夕陽,踏上歸途。”
有趣的是,這些背作文的“餘毒”,當我信手敲出時竟還記憶如新,就不知道現今的華小生,還有沒有被教育成需要背和默寫作文,如有,他們背的作文又是什麼“規範形式”呢?
不久前在副刊讀到《酷兒魔媽》的許雪翠,說到當學校老師要他的大兒子背作文時,大兒子那有著抵抗體制的心態,加上本身不認同這種扼殺創意的方式,但作者還是這麼跟大兒子說:“學習去訓練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因為當你長大以後,會發現到有許多事情儘管你不喜歡,但還是必須去做。”
是的,一件事情可以有很多面去看待,我們可以選擇衝撞和反抗體制的枷鎖,但對學習空間還很大的小朋友來說,能讓7他們在學習生涯體會到,長大後需面對的一些人生課題,不也是一種良好的身教嗎。
--------
最近果王盛產,我對榴槤其實不到那種非吃不可的態度,但就是受了路邊攤排列到美美的榴槤的“廣告效應”,每年的榴槤季節,總是告訴自己,就算吃到一粒解饞也好,偏偏去年幾乎都沒吃到,結果把去年的渴望帶到了今年,那種對榴槤的壓抑,終於在今年迸發了。
兩個星期五前,和友人去了Klebang一馬廣場的路邊榴槤檔,一行6人大快朵頤了至少10粒榴槤,午夜12時吃榴槤,這樣的時間對身體肯定不好,但就是難以抵禦榴槤的誘惑(其實是敵不過自己的慾望),後果就是催發了潛藏身體內的熱氣,榴槤後遺症一連病了3天,四肢筋骨疼痛和肚瀉,吃了之前剩下的藥才好轉,但痊癒至今,加上遲睡,身體精力似乎未恢復元氣,昨晚跑步只跑了7圈,而且是在雙腿酸軟的情況下完成,和平日自在跑完10圈的程度大不同。所以,都是榴槤的錯?
榴槤後遺症發作後,今年的榴槤癮並未因此斷絕,反而在報章多番報導榴槤熱賣的新聞後,對榴槤的慾望再被勾起,很多時候忽然之間會冒起吃榴槤的念頭,偏偏都是在晚間時分,於是便積極whatspp幾位近交越吃榴槤。
今晚得償所願,和振城夫婦在吃了西餐晚餐後,驅車到士馬木路口一解饞癮。吃了兩粒甜味和帶苦的黃肉與白肉榴槤,數量恰恰好,原本打算只吃一粒便止住,果然是不過癮,再開了一粒白肉帶苦的,榴槤癮被滿足了,也就打道回府。
和朋友一夥人吃榴槤的當下,真有股暢快盡致之感,但榴槤後的沉重感,則有待時間的推進,直至次日方能化解。
不知是近來年歲增長,體質不如以往,吃一點榴蓮,第二天馬上有發熱氣的症狀,像現在開始咳嗽,身體狀況也覺得有些不自在,手指頭的榴蓮味更是纏綿不去。榴蓮,真是令人又愛又恨呀。
-----------
June 23, 2015
認識小黃人記
小黃人Minions,也稱小小兵,直到我看了《Despicable 2》(神偷奶爸),才知道小黃人是一批助紂為孽、追隨壞人和做壞事的兵團,怪不得影片會用上Despicable(卑鄙)這個字眼,本地電影限制為PG13,13歲以下小朋友需家長陪同觀賞。由於中文翻譯成了神偷奶爸,倒是被如假包換,成了蘊含親子味道的親子/兒童電影?
認識小黃人,不得不提兩年前Despicable首部電影上映時,麥當勞所發行的快樂餐附贈的小黃人玩偶,掀起了市面上瘋狂的搶購效應。這不怎麼起眼,甚至長相醜怪的“東東”,竟然因Facebook網絡的推波助瀾效應,而掀起一陣前所未有的搶購熱潮,甚至發生推撞麥當勞玻璃門事件。
因為事情引起難以解釋的轟動,正當我們還在取笑新加坡人kiasu,去麥當勞搶購快樂餐的Hello Kitty玩偶時,一場小黃人的發售,就讓我們陷入龜笑鱉無尾的自打嘴巴。
因為第二場的效應引起關注,在第三場的小黃人發售前夕,Pasar Borong的24小時Drive Thru麥記外,晚上11點多就排起了長長的人龍,不乏為了討孫兒們歡心,刻意半夜不睡覺和年輕人一起排隊的祖父母輩。雖然隊伍陣容以華人居多,但也有少數的馬來人。
還有一些人在網絡po圖,說是收集了全套小黃人,要把全套高價出售,待價而沽。不確定是不是有人去買,但此一時、彼一時也。
由於之前有許多人買了小黃人,卻把快樂餐丟掉,形成浪費食物的反面教材,麥記管理層很快學乖,避免此事引起輿論批評,貼出通告表明:顧客可以把餐點回捐在限定的紙箱,讓麥記捐給有需要的群體。
小黃人的風潮如此席捲,我對小黃人電影還是沒興趣,反正已採訪了這股難得在本地掀起的社會風潮,交差了也就罷了。
--------
兩年後,我依然有幸搭上這股第二波小黃人的風潮,不知道是大家對Minions已沒有那股瘋狂,還是麥記增加了發行量,幸運的是,這次連續4個星期的小黃人快樂餐發售,沒有掀起需引起媒體關注的採訪效應,所以工作上是省去了這層麻煩;但也終於踏入電影院,去看看這群小小兵團,到底是什麼來頭。
《Despicable 2》反而有點像是第一集的前傳。電影在介紹小黃人的登場方面,相當有連貫性和帶有笑料。影片先是安排在水里的小黃人追隨越來越大的魚,搭上大魚的背,歡呼著大魚吃掉小魚,小黃人跟著海中的大魚登陸,迎面來了一隻恐龍,一腳把大魚踩扁;小黃人們歡呼,他們找到了一個更強大的boss,於是搭在恐龍背上,跟著這只陸上的老大,巡遊各地。
恐龍出場,剛巧配合了近來熱爆,上映第一個週末便破全球5億票房的好萊塢大片《Jurassic World》,片中的小黃人搭在恐龍背上,反映了現實世界的趕搭恐龍列車現象,讓觀眾發出會心一笑。
有趣的是,小黃人每次在追隨看似強大的boss時,boss卻被自己連累害死。例如,小黃人在為追隨了300多年的吸血鬼殭屍主人舉行慶生會時,不知哪隻笨笨的小黃人拉起了窗簾,日光映照在殭屍身上,殭屍馬上化成了齏粉;在追隨一位軍閥時,發炮的砲口卻被小黃人壓下,使得砲彈把主人給射穿,釀成悲劇。這些片段,都足以令人捧腹大笑。
一再地失去供追隨的主人,使得小黃人在一個時期,因為沒有壞人可以追隨,只好蝸居在自己建設的社區中,失去生命的樂趣和鬥志,彷如度日如年,就算足球比賽時也索然無味,槁木死灰。
於是,小黃人中一位年青的冒險家Kelvin認為現狀實在不行,他要離開部落,去尋找新的boss,同時獲得兩名隊友的伴隨。
他們在抵達紐約後,參加了當地的壞人圈聚會,鬧了不少笑話,還去了倫敦受女壞人指示,要偷英女皇的皇冠,讓女壞人登上權位。
因為是動畫形式,連壞人也畫得那麼可愛,而不是現實生活的凶神惡煞和不擇手段。
故事劇情就不多說了,這部動畫拍得詼諧、有趣、熱鬧,雖說是搭上首集的熱潮,吸引小黃人的支持擁磊買票入場,就動畫本身還是不錯看的,不失娛樂性。
----------
認識小黃人,不得不提兩年前Despicable首部電影上映時,麥當勞所發行的快樂餐附贈的小黃人玩偶,掀起了市面上瘋狂的搶購效應。這不怎麼起眼,甚至長相醜怪的“東東”,竟然因Facebook網絡的推波助瀾效應,而掀起一陣前所未有的搶購熱潮,甚至發生推撞麥當勞玻璃門事件。
因為事情引起難以解釋的轟動,正當我們還在取笑新加坡人kiasu,去麥當勞搶購快樂餐的Hello Kitty玩偶時,一場小黃人的發售,就讓我們陷入龜笑鱉無尾的自打嘴巴。
因為第二場的效應引起關注,在第三場的小黃人發售前夕,Pasar Borong的24小時Drive Thru麥記外,晚上11點多就排起了長長的人龍,不乏為了討孫兒們歡心,刻意半夜不睡覺和年輕人一起排隊的祖父母輩。雖然隊伍陣容以華人居多,但也有少數的馬來人。
還有一些人在網絡po圖,說是收集了全套小黃人,要把全套高價出售,待價而沽。不確定是不是有人去買,但此一時、彼一時也。
由於之前有許多人買了小黃人,卻把快樂餐丟掉,形成浪費食物的反面教材,麥記管理層很快學乖,避免此事引起輿論批評,貼出通告表明:顧客可以把餐點回捐在限定的紙箱,讓麥記捐給有需要的群體。
小黃人的風潮如此席捲,我對小黃人電影還是沒興趣,反正已採訪了這股難得在本地掀起的社會風潮,交差了也就罷了。
--------
兩年後,我依然有幸搭上這股第二波小黃人的風潮,不知道是大家對Minions已沒有那股瘋狂,還是麥記增加了發行量,幸運的是,這次連續4個星期的小黃人快樂餐發售,沒有掀起需引起媒體關注的採訪效應,所以工作上是省去了這層麻煩;但也終於踏入電影院,去看看這群小小兵團,到底是什麼來頭。
《Despicable 2》反而有點像是第一集的前傳。電影在介紹小黃人的登場方面,相當有連貫性和帶有笑料。影片先是安排在水里的小黃人追隨越來越大的魚,搭上大魚的背,歡呼著大魚吃掉小魚,小黃人跟著海中的大魚登陸,迎面來了一隻恐龍,一腳把大魚踩扁;小黃人們歡呼,他們找到了一個更強大的boss,於是搭在恐龍背上,跟著這只陸上的老大,巡遊各地。
恐龍出場,剛巧配合了近來熱爆,上映第一個週末便破全球5億票房的好萊塢大片《Jurassic World》,片中的小黃人搭在恐龍背上,反映了現實世界的趕搭恐龍列車現象,讓觀眾發出會心一笑。
有趣的是,小黃人每次在追隨看似強大的boss時,boss卻被自己連累害死。例如,小黃人在為追隨了300多年的吸血鬼殭屍主人舉行慶生會時,不知哪隻笨笨的小黃人拉起了窗簾,日光映照在殭屍身上,殭屍馬上化成了齏粉;在追隨一位軍閥時,發炮的砲口卻被小黃人壓下,使得砲彈把主人給射穿,釀成悲劇。這些片段,都足以令人捧腹大笑。
一再地失去供追隨的主人,使得小黃人在一個時期,因為沒有壞人可以追隨,只好蝸居在自己建設的社區中,失去生命的樂趣和鬥志,彷如度日如年,就算足球比賽時也索然無味,槁木死灰。
於是,小黃人中一位年青的冒險家Kelvin認為現狀實在不行,他要離開部落,去尋找新的boss,同時獲得兩名隊友的伴隨。
他們在抵達紐約後,參加了當地的壞人圈聚會,鬧了不少笑話,還去了倫敦受女壞人指示,要偷英女皇的皇冠,讓女壞人登上權位。
因為是動畫形式,連壞人也畫得那麼可愛,而不是現實生活的凶神惡煞和不擇手段。
故事劇情就不多說了,這部動畫拍得詼諧、有趣、熱鬧,雖說是搭上首集的熱潮,吸引小黃人的支持擁磊買票入場,就動畫本身還是不錯看的,不失娛樂性。
----------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