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佇立風塵中,但對於風塵,我們也交織著酸甜苦辣,戀戀其中。
從電影的定格和剪影,有幸窺探台灣的80年代風情,以及當代人的生活面貌,加上台灣與大陸當時緊繃的關係;道理如同馬六甲導演林麗娟用影像長片《理髮店的女兒》,把公元兩千的馬六甲老街和Kg Lapan定格儲存起來。
今天已是重點旅遊區的九分,能夠通過侯孝賢的《戀戀風塵》,還原這座80年代的採煤小鎮面貌。礦工們乘小貨車進入礦坑、和礦主爭取的談判和恫言罷工過程、以及充滿自然風情的九分,那滿山的青山綠野、橋樑,以及舊式的台北火車站,說出了台灣在80年代的經濟起飛,年青人懷抱夢想北上到台北打工,結果卻不盡一回事的城鄉對比寫照。
那時的社會始終是單純的,工作的選項也單調。學識普通的男生,從事的只是印刷廠員工,如男主角阿遠成天看著響著機器聲的印刷機,以及後來薪水稍高的送貨員,女生學做裁縫;而不是像今天的網店、咖啡館、服務員等。
但從電影畫面,我看到了社會的單純。北漂的年青人都自行煮食,晚餐時間遇到朋友來時,一句話“你吃了沒有”,還沒吃飯,就加個碗和一雙筷子,盛著熱騰騰的白飯,配上桌上的滷蛋或青菜豆腐等,菜餚不說豐盛,卻看著我肚子都餓了。當時的社會,可說奉行著“簡單就是福”的基礎。
年青人總懷抱夢想,期待能在大城市力爭上游,不介意在台北和友人合租同房。在講求個人隱私的今天,有工作能力的打工族總會找個單人間,房租貴點無所謂;但在那個物價不高,薪水也不高的80年代,湊合湊合也就成了。
1986年侯孝賢拍這部電影時,我才3歲。一個小娃娃眼中的80年代毫無記憶,幸運的時,能藉由今天影像的重塑和還原,重現那曾有過的80年代。
1986年的歷史,也許不知道它將於下一年,迎來台灣歷史的重要時刻,即1987年7月15日小蔣宣布的台灣解嚴,結束了人類歷史上最長的戒嚴時期;於是,《戀戀風塵》的拍攝和播映,從後世看來,趕上了歷史的大浪潮。
在我印象較深刻的,是台灣國軍對大陸同胞“積極”伸出的友誼之手。電影拍到一艘中國漁船,因遭風浪而被逼在台灣屬地金門島靠岸,結果被帶往島上的軍營。
軍隊班長親切問候船上的一家4口,並迫不及待提供熱饅頭、發動服役子弟兵送上各種物事,包括收音機,連阿遠也把爸爸給他,帶有珍貴紀念價值的打火機一併送了過去,藉以展示台灣人民對大陸同胞的熱情友善,也帶有一股向對岸“炫耀”台灣物資豐富的意圖,以為向大陸人民的心理戰?
今天的大陸對岸廈門,高樓大廈和蓬勃的城市發展,把還是小鄉鎮的金門給徹底比了下去;對比早期台灣政府不停向大陸人民的喊話,『自由中國』VS『共產中國』,應驗了“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這句話,若在金門看回“反攻大陸”的口號,除了歷史的滑稽,也撫摸著兩岸政治。此為後話。
電影在講到台灣和大陸的關係,也藉由阿遠在被抽中兵單向送貨老闆辭呈時,老闆分享當年當兵的經歷。“以前被抽中當兵啊,整家哭得死去活來,以一條街為例,同條街去的30多人,只有4人活著回來,其中1人還成為瘋子。”老闆很幸運,是正常活著回來的3人。
“當時進入森林,患上許多病,沒有特效藥,我們只能看著患病的兵士死去。台灣兵死在大陸屍體運不回,於是我們把死者的手臂砍下,把手臂的肉刮去,用火把骨頭燒成炭枝,插在背上帶回來,我自己就插了好幾支,當時不覺得害怕。”
老闆用很平實的語調,把戰爭的殘酷和小人物的身不由己帶出來,並羨慕80年代當兵的年青人,“好像是去讀書,不會面對死亡,沒什麼好擔心的。”
電影也對比展現出舊時代的人情味,除了圍在桌子一起吃飯的氣氛,阿遠在承受被印刷廠老闆娘的經常性責罵,以及送貨老闆在阿遠雖只做了12天工,卻發給他一個月薪水和當兵的利市、及印刷廠老闆告訴阿遠,如果找不到工還可以回來,折射出一個時代的待人處事道理。
電影的最後,阿遠的女友阿雲在和阿遠通信兩年後,竟然愛上送信的郵差,並和郵差男友辦理公證結婚,這項兵變的打擊,令在軍中的阿遠崩潰痛哭,“老婆是別人的了,回去有什麼用”,最後因阿公來信的勸慰“緣分無需勉強”,而有釋懷之意。
影片結尾以阿公向阿遠分享種番薯必須除藤,否則番薯長得很小的一番務農體驗為終,我還看不出侯導以這段話為劇終的用意。好電影不會告訴你故事結局,而是要你以本身的想法和經歷,去拼湊出你對電影的想法,這是我認同侯孝賢的電影功力。
金門,作為阿兵哥服兵役的地方,自然有性服務提供。從阿兵哥們打桌球時的對談,“今晚要去找幾號...”,對比悶在一旁的阿遠,阿遠已經好多天沒收到阿雲的來信,同事們都取笑他鬧兵變。也許,阿遠心裡也有底,他抵受不住這種鬱悶感,而跑到廁所大吐。
看藝術電影的精彩,在於導演或故事人不告訴你,而由觀眾憑著自己的意境去猜、去想像、去推測;當然,前提是也不能太過抽象般的高格調,否則一般觀眾看不懂。
只有從『看不懂』中,摸索出那『看得懂』,那股喜悅絕對強過現今電影的動作和特效畫面。
對於《戀戀風塵》,與其說是藝術電影,倒不如說是“時代電影”,因為通過電影鏡頭,我看到了一個時代的產生,生活在那時代人的情感交織和生活,以及錯綜複雜的歷史交織。
戲中的男女主角,被素人女主角辛樹芬給吸引,辛樹芬有股清純的氣質,而且臉上帶有小酒窩,不管是當年和現在,對男性都會有一種吸引力,就如張藝謀拍的一些電影,也會找出一些清純未成名的女演員來當第一主角。
而飾演阿遠的王晶文,是位文化大學戲劇系學生。他同樣是在畢業前夕,被發掘的素人演員,《戀戀風塵》是他個人電影史上,唯一演出的電影。其劇中表現相當平穩和內斂,把阿遠的情感都梳理得相當到味,特別是劇終當阿遠知道阿雲已是別人老婆,在被窩中痛哭情緒崩潰的那慕。
p/s:這是我的電影部落格,第一部不在電影院看的電影。是的,就是大屋子的《經典電影系列分享》,感謝麗娟惠借的電影DVD,以及大屋子老闆A Wai的場地和完善的影音設備。
《戀戀風塵》是部好電影,值得一看再看。好電影有重複看的價值,特別是不告訴你主題和中心思想的好電影,因為每一次看,憑著不斷變化的個人經歷和觀察,你同樣會從好電影中,得到許多不曾有過、卻能深深烙印的體會。
-----
December 14, 2014
December 9, 2014
《Love, Rosie》觀後感
錯過一段愛情,會是怎樣的結局?
原來,錯過,是為了以後的“得到”。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Love, Rosie》是一部拍得不錯,也容易消化的愛情小品,由標準的俊男美女(Sam Claflin和Lily Collins)搭檔主演。台灣譯為《真愛繞圈圈》,把錯過、最後又得回的愛情,在戀愛旅途中的那道轉圈圈,詮釋得非常傳神。
片裡的英式笑點和幽默,也拍出了西方人的生活價值觀和父母對小孩的愛,從電影窺探西方人的生活和相處態度,不失為一項收穫。
雖說男主角Alex在英國高中畢業後,獲得美國哈佛大學錄取,鏡頭間中轉移到美國,但全片以英國背景為貫穿,可看出英國人的幽默和風趣,特別是女主角Rosie父母在得知本該有大紅前途的女兒未婚先孕後,沒有大吼大叫,反而盡力協助女兒待產,並照顧生下的孫女。
Alex在片中飾演的高材生,在美國邂逅了女生,交往期間住在高檔公寓,卻被這段感情折騰;有孕在身的Rosie向Alex隱瞞了同樣被美國波士頓大學酒店管理系錄取的事實,也把要開酒店的夢想給擱置,但在懷孕期間、孩子出生鬧出的笑話,以及西方父母對未婚先孕沒有如東方人般的“打打殺殺”,使得Rosie無需承受單親媽媽的壓力。
劇中先以一班高中生為鋪陳,高中畢業派對搞出“人命”,似乎是年輕人的一種常態。Alex和Rosie為青梅竹馬的一對朋友,奈何雙方都沒有明確表白,尤其Rosie更是把愛意收在心裡,直到Alex被一名女同學Bethany的美貌給吸引,Alex並向Rosie請教該如何贏得美人歸,結果Rosie生悶氣,最後被男同學Greg給約走,自那一夜改變了她的一生。
高中畢業派對的夜晚,避不開“做愛”環節。Rosie和Greg的第一次並不愉快,因為Greg竟然把保險套脫落在Rosie的陰道內,這種罕見的事例,令Rosie尷尬不已,第一個想法便是打電話給Alex求救,但此刻的Alex正和Bethany在纏綿著,少年人的第一次在重色輕友的情形下,Alex忽視了Rosie的求援,而Rosie在電梯內尷尬地向Alex道明事實時,碰巧被在旁的一名男子聽見,尷尬場面令觀眾笑成一團,導演用典型的西方幽默,來點燃電影的笑點,這點可取。
Alex的同學取笑他為“Machine”,意思為一台做愛的機器,這也是得以長存的笑點。
Rosie在那夜的初體驗中意外受孕,而Greg不知去向,直到N年後方忽然出現。當然,Greg不是一個稱職的男子,他回來以他的好身材,激發了Rosie的性慾。導演安排了Rosie在沙灘中拿著冰淇淋準備給女兒Katie,在看到Greg赤著上身和女兒玩,被Greg的身材給吸引,連手上的冰淇淋也“扭頭”掉了下來,好笑之餘,交待了Rosie也是擁有性慾的正常人。
如之前被小女撞破她和一名初認識的警察在房內搞SM性虐,被手銬著床腳,卻必須舉著床腳走在街上尋求開鎖的畫面,見識了西方導演對性的不避忌,性不是骯髒的,性其實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需要性,我們對性有慾望,不需要對性感到尷尬、難以啟齒。
Alex在美國畢業後事業有成,卻飽受女朋友神經質的折騰,最後被查出未婚妻和其他男子有染,Alex憤而結束這段感情,並回到英國,尋求和Rusie重新開始。而Rosie因發現Greg偷吃而,也結束了“重新開始”的婚姻後,最終也和Alex開始那錯過的愛情和婚姻。
------
原來,錯過,是為了以後的“得到”。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Love, Rosie》是一部拍得不錯,也容易消化的愛情小品,由標準的俊男美女(Sam Claflin和Lily Collins)搭檔主演。台灣譯為《真愛繞圈圈》,把錯過、最後又得回的愛情,在戀愛旅途中的那道轉圈圈,詮釋得非常傳神。
片裡的英式笑點和幽默,也拍出了西方人的生活價值觀和父母對小孩的愛,從電影窺探西方人的生活和相處態度,不失為一項收穫。
雖說男主角Alex在英國高中畢業後,獲得美國哈佛大學錄取,鏡頭間中轉移到美國,但全片以英國背景為貫穿,可看出英國人的幽默和風趣,特別是女主角Rosie父母在得知本該有大紅前途的女兒未婚先孕後,沒有大吼大叫,反而盡力協助女兒待產,並照顧生下的孫女。
Alex在片中飾演的高材生,在美國邂逅了女生,交往期間住在高檔公寓,卻被這段感情折騰;有孕在身的Rosie向Alex隱瞞了同樣被美國波士頓大學酒店管理系錄取的事實,也把要開酒店的夢想給擱置,但在懷孕期間、孩子出生鬧出的笑話,以及西方父母對未婚先孕沒有如東方人般的“打打殺殺”,使得Rosie無需承受單親媽媽的壓力。
劇中先以一班高中生為鋪陳,高中畢業派對搞出“人命”,似乎是年輕人的一種常態。Alex和Rosie為青梅竹馬的一對朋友,奈何雙方都沒有明確表白,尤其Rosie更是把愛意收在心裡,直到Alex被一名女同學Bethany的美貌給吸引,Alex並向Rosie請教該如何贏得美人歸,結果Rosie生悶氣,最後被男同學Greg給約走,自那一夜改變了她的一生。
高中畢業派對的夜晚,避不開“做愛”環節。Rosie和Greg的第一次並不愉快,因為Greg竟然把保險套脫落在Rosie的陰道內,這種罕見的事例,令Rosie尷尬不已,第一個想法便是打電話給Alex求救,但此刻的Alex正和Bethany在纏綿著,少年人的第一次在重色輕友的情形下,Alex忽視了Rosie的求援,而Rosie在電梯內尷尬地向Alex道明事實時,碰巧被在旁的一名男子聽見,尷尬場面令觀眾笑成一團,導演用典型的西方幽默,來點燃電影的笑點,這點可取。
Alex的同學取笑他為“Machine”,意思為一台做愛的機器,這也是得以長存的笑點。
Rosie在那夜的初體驗中意外受孕,而Greg不知去向,直到N年後方忽然出現。當然,Greg不是一個稱職的男子,他回來以他的好身材,激發了Rosie的性慾。導演安排了Rosie在沙灘中拿著冰淇淋準備給女兒Katie,在看到Greg赤著上身和女兒玩,被Greg的身材給吸引,連手上的冰淇淋也“扭頭”掉了下來,好笑之餘,交待了Rosie也是擁有性慾的正常人。
如之前被小女撞破她和一名初認識的警察在房內搞SM性虐,被手銬著床腳,卻必須舉著床腳走在街上尋求開鎖的畫面,見識了西方導演對性的不避忌,性不是骯髒的,性其實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需要性,我們對性有慾望,不需要對性感到尷尬、難以啟齒。
Alex在美國畢業後事業有成,卻飽受女朋友神經質的折騰,最後被查出未婚妻和其他男子有染,Alex憤而結束這段感情,並回到英國,尋求和Rusie重新開始。而Rosie因發現Greg偷吃而,也結束了“重新開始”的婚姻後,最終也和Alex開始那錯過的愛情和婚姻。
------
December 8, 2014
《The Book of Life 》觀後感
用歡樂、色彩和活潑來說“死亡”,死亡變得不那麼可怕,而彷彿是一道重新開啟生命的旅程。
對動畫片沒有很愛,會接觸《生命之書》這部卡通電影,來自於影評人的佳評,加上劇情藉墨西哥亡靈節(the Day of Died)來探討“死”,倒使我有興趣購票入場一探究竟。
這部電影,其實是拍給大人看的。當人越長大時,卻對“死”有更多避諱,這是因為每過一天,就距離死亡越靠近一分嗎?
我不確定電影院里內的小朋友們,是從什麼角度來理解這部動畫片,也許是男主角鬥牛士Manolo和公牛對決的場面和笑料,或色彩斑斕卡通人物的出場;
但對成年觀眾來說,導演沒有把“死”說得很沉重,反而根據墨西哥人的說法,人死後會去到兩個世界,如亡靈仍被在世者記得,白話說的“活在生人的心中”,就能在記憶世界享有和樂;反之則被降打落至冷冰冰的遺忘世界。
電影有趣的是,通過記憶世界和遺忘世界兩名掌管者的打賭,遺忘世界的掌管者千方百計要脫離冰冷的屬地,而作弊把他的法力投給打賭的男主角將軍。
電影其中一幕,墨西哥人會在亡靈節的這天,到逝世親人的墓前守靈。如果他們對往生者仍有想念之情,亡靈便會“上來”和親人一起。
就如逝者的亡靈這麼說,“我們還能留在記憶世界,是因為凡間的親人還惦記我們;當哪一天他們不再記得我們時,我們便消失了。”
這段話說得很妙,對於頗值得敬重之人,儘管他死去已久,但他的精神卻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歷久彌新而不衰,這便是我們常說的“有些人死了,卻像活著。”就像嫲嫲今天還是活在我心中的道理一樣。
事實上,我們不知道人死後,會以什麼樣的形式延續生命;但在我們的心裡,若對那最愛的親人,總是會讓他/她活在我們的心中,就像他/她不曾離開過我們一樣。
若一個人在世只為了自己的金錢利益,最後雖留下一大筆遺產給子孫,但他的價值理念卻是空泛,子孫在花用了他的身家財產後,對他又會有多少思念之情呢?所以,他在死後便不能在記憶世界(天堂)生活,而是在冷冰冰和殘酷的遺忘世界(地獄)。
這是這部卡通的珍貴之處,說教的意味也不濃,卻頗值得深思。
導演以簡短的一句話,帶出人死後或上天堂、或下地獄的情況和原因。裡頭其實也有那“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的哲學思考。
男主角Manolo來自鬥牛士家族,有著善良和純潔的性格,熱愛音樂和相信音樂能感動人心的他,血液裡也有那鬥牛士的天賦。唯他始終不願殺死公牛,而施計讓公牛撞向圍牆暈倒,被視為是不勇猛的鬥牛士。
Manolo的父親,對無法成為真正鬥牛士,繼而繼承家業的Manola感到擔心。他感到沮喪,想方設法要讓兒子成為真正的鬥牛勇士,這又令我想起《為自己出征》的武士,想要嚷兒子克斯繼承他的武士事業,但克斯卻對從事武士興趣缺缺,使得武士滿懷憂愁。
很多時候,大人自己把很多期望投射在孩子身上,有沒有去思考孩子的感受與需求呢?
結論:這是一部色彩斑斕的動畫片,熱鬧有餘,也帶出一些對生死的訊息,以及勇氣、善良、擇善固執、機智、現實地位(華金的勇士地位,對比Manolo的“不及格”鬥牛士)等元素,值得一看。
-------
對動畫片沒有很愛,會接觸《生命之書》這部卡通電影,來自於影評人的佳評,加上劇情藉墨西哥亡靈節(the Day of Died)來探討“死”,倒使我有興趣購票入場一探究竟。
這部電影,其實是拍給大人看的。當人越長大時,卻對“死”有更多避諱,這是因為每過一天,就距離死亡越靠近一分嗎?
我不確定電影院里內的小朋友們,是從什麼角度來理解這部動畫片,也許是男主角鬥牛士Manolo和公牛對決的場面和笑料,或色彩斑斕卡通人物的出場;
但對成年觀眾來說,導演沒有把“死”說得很沉重,反而根據墨西哥人的說法,人死後會去到兩個世界,如亡靈仍被在世者記得,白話說的“活在生人的心中”,就能在記憶世界享有和樂;反之則被降打落至冷冰冰的遺忘世界。
電影有趣的是,通過記憶世界和遺忘世界兩名掌管者的打賭,遺忘世界的掌管者千方百計要脫離冰冷的屬地,而作弊把他的法力投給打賭的男主角將軍。
電影其中一幕,墨西哥人會在亡靈節的這天,到逝世親人的墓前守靈。如果他們對往生者仍有想念之情,亡靈便會“上來”和親人一起。
就如逝者的亡靈這麼說,“我們還能留在記憶世界,是因為凡間的親人還惦記我們;當哪一天他們不再記得我們時,我們便消失了。”
這段話說得很妙,對於頗值得敬重之人,儘管他死去已久,但他的精神卻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歷久彌新而不衰,這便是我們常說的“有些人死了,卻像活著。”就像嫲嫲今天還是活在我心中的道理一樣。
事實上,我們不知道人死後,會以什麼樣的形式延續生命;但在我們的心裡,若對那最愛的親人,總是會讓他/她活在我們的心中,就像他/她不曾離開過我們一樣。
若一個人在世只為了自己的金錢利益,最後雖留下一大筆遺產給子孫,但他的價值理念卻是空泛,子孫在花用了他的身家財產後,對他又會有多少思念之情呢?所以,他在死後便不能在記憶世界(天堂)生活,而是在冷冰冰和殘酷的遺忘世界(地獄)。
這是這部卡通的珍貴之處,說教的意味也不濃,卻頗值得深思。
導演以簡短的一句話,帶出人死後或上天堂、或下地獄的情況和原因。裡頭其實也有那“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的哲學思考。
男主角Manolo來自鬥牛士家族,有著善良和純潔的性格,熱愛音樂和相信音樂能感動人心的他,血液裡也有那鬥牛士的天賦。唯他始終不願殺死公牛,而施計讓公牛撞向圍牆暈倒,被視為是不勇猛的鬥牛士。
Manolo的父親,對無法成為真正鬥牛士,繼而繼承家業的Manola感到擔心。他感到沮喪,想方設法要讓兒子成為真正的鬥牛勇士,這又令我想起《為自己出征》的武士,想要嚷兒子克斯繼承他的武士事業,但克斯卻對從事武士興趣缺缺,使得武士滿懷憂愁。
很多時候,大人自己把很多期望投射在孩子身上,有沒有去思考孩子的感受與需求呢?
結論:這是一部色彩斑斕的動畫片,熱鬧有餘,也帶出一些對生死的訊息,以及勇氣、善良、擇善固執、機智、現實地位(華金的勇士地位,對比Manolo的“不及格”鬥牛士)等元素,值得一看。
-------
《太平輪》觀後感
在大時代的變革中,小人物只能身不由己,任憑那大時代的浪潮給帶到茫茫無盡處~
在中國近代史的大時代變動,我對從抗日戰爭開始的較有印象,延續至4年交戰的國共內戰。那驚心動魄的逐鹿中原,一個坐擁統治數萬萬人民的國家元首老蔣,最後因戰事的失利退守台灣(國府遷台),偏安於東南一小島,眼看“反攻大陸”無望,只能在共黨掀起“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荒謬社會運動時,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自居;
當然,新中國成立後的社會運動和持續的階級鬥爭,以及“老頭子”在台灣所搞的肅清,這些都是後話。本文要談的,畢竟還是由國共內戰所掀起的“大時代效應”。
會買票進電影院看吳宇森執導的《太平輪》,先決是被國共戰爭的電影畫面給吸引,但願有機會能觀賞堪稱國共內戰的史詩電影《大決戰》。我這人,偏偏就對那場改變中國近代史的國共戰場,有著難以解釋的興趣和投入,尤其是涉及該大場面的影視劇集,更沒有我不捧場的理由。
《太平輪》由許多電影大卡主演,男觀眾入場看宋慧喬、女觀眾看金城武,還有一位國軍軍長黃曉明、歷經風塵的賣身女子章子怡,湊成2男2女的俊男美女組合,養眼指數自不在話下。
在看電影前,先上網搜尋了“太平輪”是怎麼一回事,原來是一艘於1949年1月27日,在浙江舟山群島和貨輪建元號相撞沉沒的客輪,災難場面堪比經典《鐵達尼號》。話雖如此,如果吳宇森在呈現《太平輪》第二集時,讓觀眾看到熟口熟臉的“中國式鐵達尼號”畫面,那將是吳導的失敗。
第一集完全沒有碰觸到太平輪沉沒的畫面,而完全交由第二集主持。吳宇森在劇終時,花足心思呈現第二集太平輪沉沒的畫面,並打上“敬請期待第二集”的字樣,此舉也未免畫公仔畫出腸了,反倒使得第一集淪為第二集的《前傳》,既然如此,倒不如先上映第二集的沉船,過後才上映交待和介紹人物出場的《前傳》,同樣可以展現那波瀾壯闊的大時代和戰爭畫面,例如《魔戒三部曲》的成功,催生了導演開拍《哈比人前傳》。
秩序上的顛倒,反倒顯得第一集不管開拍得多用心,也只能是第二集的“大配角”。看電影不同於電視劇,觀眾對於一部電影要分兩次看,顯得沒有耐性,既然電影以沉沒的太平輪為號召,就有必要在首集突出重點,而不是讓觀眾進場,彷若看第二集的“劇情介紹和人物出場(登上太平輪)的交待”。
也幸好,沒有抱太大期望去看《太平輪》,反正一開始就是閒來無事,準備看國共戰爭的場面,吳導在這點滿足了我,只是散場後腦袋有點空,對於吳導東抓一些愛恨情仇,西點一些分離、民族、戰爭、家庭的元素,著力點似有一點不似一點,只能達致一個“當商業片看就好”的結論:熱鬧有餘,後續(思考力)不足。
電影的聚焦盡在上述4名大卡,我反倒對裡頭飾演通訊兵小隊長佟大慶的佟大為印象深刻。這是一個充滿喜劇感的小人物,當然他已是中國影視界的響噹噹人物,演技好不在話下,但發揮空間有限。
雖然在刻畫戰時為了矇騙家眷糧的小人物心態,最後敵不過良心的責備,而向上司黃曉明坦白,並承擔為黃曉明當信差,送東西倒台而登上太平輪的任務,但總覺得佟大為的演技似乎被“壓抑”而無法真正發揮,和章子怡的感情戲份也只是蜻蜓點水,儘管畫面交待得相當多。
這是電影失敗的地方,明明導演已鉅細靡遺交待了許多東西,為何觀眾的殘存印象,還是停留在那“蜻蜓點水”似的剪影中呢?
在交待宋慧喬作為軍長夫人,抵達台灣某地的日式居所時,畫面剪接得具有美感。那日式住宅的氛圍,以及風吹茅草茫茫的觀感,令我想起了魏德聖的《海角七號》,那日本殖民的風情,始終在有意無意間滲透。
而金城武和雅子的感情,以及金城武作為日治時期的台灣人,被徵召到中國大陸當日軍軍醫,並被送進奉天戰虜營和坐火車被遣送離開,都有著那日式(皇民化)的熟口熟臉。
章子怡在演繹于真這名無法擺脫命運的女性,是相當得體的,但要說演得很好則未必,以一名國際藝人的角度而言,表現只能是中規中矩。
黃曉明飾演的國軍軍長,在刻畫“抗日英雄”變成“中國人打中國人”的民族橋段,以及將命不可違,“老頭子”(老蔣)下令原地待命的那慕,本該可以再煽情一點,或叫觀眾培養那“扼腕嘆息”情緒,讓知曉國共戰爭歷史的觀眾,有著那對歷史蒼茫的感懷,依然令人失望。
------
結論:《太平輪》不是一部非看不可的電影,有時間倒可以入場看看。對於第二集,排除了宋慧喬和金城武的賣點,對於注重故事和鋪陳的觀眾,同樣有那不看也無所謂的理由。
對吳宇森曾導演的《赤壁》和《赤壁2》,同樣覺得熱鬧有餘,後續不足。看來吳導始終在商業片的領域中躑躅,《太平輪》還是無法擺脫《赤壁》的影子,如金城武的“諸葛亮”、章子怡和“小喬”林志玲的對比等,會發現演員的演技和發揮空間,被局限在一個框框內。
p/s:書寫電影觀後感,得以暢快淋漓,乃不可多得,唯進影院看電影方有好心思撰寫。好片如《Lucy》、《一代宗師》,若只在電腦/電視前的小熒幕,則似乎有種為看而看的應付之意,惜哉~
--------
在中國近代史的大時代變動,我對從抗日戰爭開始的較有印象,延續至4年交戰的國共內戰。那驚心動魄的逐鹿中原,一個坐擁統治數萬萬人民的國家元首老蔣,最後因戰事的失利退守台灣(國府遷台),偏安於東南一小島,眼看“反攻大陸”無望,只能在共黨掀起“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荒謬社會運動時,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自居;
當然,新中國成立後的社會運動和持續的階級鬥爭,以及“老頭子”在台灣所搞的肅清,這些都是後話。本文要談的,畢竟還是由國共內戰所掀起的“大時代效應”。
會買票進電影院看吳宇森執導的《太平輪》,先決是被國共戰爭的電影畫面給吸引,但願有機會能觀賞堪稱國共內戰的史詩電影《大決戰》。我這人,偏偏就對那場改變中國近代史的國共戰場,有著難以解釋的興趣和投入,尤其是涉及該大場面的影視劇集,更沒有我不捧場的理由。
《太平輪》由許多電影大卡主演,男觀眾入場看宋慧喬、女觀眾看金城武,還有一位國軍軍長黃曉明、歷經風塵的賣身女子章子怡,湊成2男2女的俊男美女組合,養眼指數自不在話下。
在看電影前,先上網搜尋了“太平輪”是怎麼一回事,原來是一艘於1949年1月27日,在浙江舟山群島和貨輪建元號相撞沉沒的客輪,災難場面堪比經典《鐵達尼號》。話雖如此,如果吳宇森在呈現《太平輪》第二集時,讓觀眾看到熟口熟臉的“中國式鐵達尼號”畫面,那將是吳導的失敗。
第一集完全沒有碰觸到太平輪沉沒的畫面,而完全交由第二集主持。吳宇森在劇終時,花足心思呈現第二集太平輪沉沒的畫面,並打上“敬請期待第二集”的字樣,此舉也未免畫公仔畫出腸了,反倒使得第一集淪為第二集的《前傳》,既然如此,倒不如先上映第二集的沉船,過後才上映交待和介紹人物出場的《前傳》,同樣可以展現那波瀾壯闊的大時代和戰爭畫面,例如《魔戒三部曲》的成功,催生了導演開拍《哈比人前傳》。
秩序上的顛倒,反倒顯得第一集不管開拍得多用心,也只能是第二集的“大配角”。看電影不同於電視劇,觀眾對於一部電影要分兩次看,顯得沒有耐性,既然電影以沉沒的太平輪為號召,就有必要在首集突出重點,而不是讓觀眾進場,彷若看第二集的“劇情介紹和人物出場(登上太平輪)的交待”。
也幸好,沒有抱太大期望去看《太平輪》,反正一開始就是閒來無事,準備看國共戰爭的場面,吳導在這點滿足了我,只是散場後腦袋有點空,對於吳導東抓一些愛恨情仇,西點一些分離、民族、戰爭、家庭的元素,著力點似有一點不似一點,只能達致一個“當商業片看就好”的結論:熱鬧有餘,後續(思考力)不足。
電影的聚焦盡在上述4名大卡,我反倒對裡頭飾演通訊兵小隊長佟大慶的佟大為印象深刻。這是一個充滿喜劇感的小人物,當然他已是中國影視界的響噹噹人物,演技好不在話下,但發揮空間有限。
雖然在刻畫戰時為了矇騙家眷糧的小人物心態,最後敵不過良心的責備,而向上司黃曉明坦白,並承擔為黃曉明當信差,送東西倒台而登上太平輪的任務,但總覺得佟大為的演技似乎被“壓抑”而無法真正發揮,和章子怡的感情戲份也只是蜻蜓點水,儘管畫面交待得相當多。
這是電影失敗的地方,明明導演已鉅細靡遺交待了許多東西,為何觀眾的殘存印象,還是停留在那“蜻蜓點水”似的剪影中呢?
在交待宋慧喬作為軍長夫人,抵達台灣某地的日式居所時,畫面剪接得具有美感。那日式住宅的氛圍,以及風吹茅草茫茫的觀感,令我想起了魏德聖的《海角七號》,那日本殖民的風情,始終在有意無意間滲透。
而金城武和雅子的感情,以及金城武作為日治時期的台灣人,被徵召到中國大陸當日軍軍醫,並被送進奉天戰虜營和坐火車被遣送離開,都有著那日式(皇民化)的熟口熟臉。
章子怡在演繹于真這名無法擺脫命運的女性,是相當得體的,但要說演得很好則未必,以一名國際藝人的角度而言,表現只能是中規中矩。
黃曉明飾演的國軍軍長,在刻畫“抗日英雄”變成“中國人打中國人”的民族橋段,以及將命不可違,“老頭子”(老蔣)下令原地待命的那慕,本該可以再煽情一點,或叫觀眾培養那“扼腕嘆息”情緒,讓知曉國共戰爭歷史的觀眾,有著那對歷史蒼茫的感懷,依然令人失望。
------
結論:《太平輪》不是一部非看不可的電影,有時間倒可以入場看看。對於第二集,排除了宋慧喬和金城武的賣點,對於注重故事和鋪陳的觀眾,同樣有那不看也無所謂的理由。
對吳宇森曾導演的《赤壁》和《赤壁2》,同樣覺得熱鬧有餘,後續不足。看來吳導始終在商業片的領域中躑躅,《太平輪》還是無法擺脫《赤壁》的影子,如金城武的“諸葛亮”、章子怡和“小喬”林志玲的對比等,會發現演員的演技和發揮空間,被局限在一個框框內。
p/s:書寫電影觀後感,得以暢快淋漓,乃不可多得,唯進影院看電影方有好心思撰寫。好片如《Lucy》、《一代宗師》,若只在電腦/電視前的小熒幕,則似乎有種為看而看的應付之意,惜哉~
--------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