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31, 2014

《100 foot Journey》觀後感

很少有一部電影,能令我在身體不舒服的時候,特別是多番肚瀉,全身酸軟和肌肉疼痛時,還能如斯專注觀看。甚至在觀影的過程中,絲毫沒有看表,也對電影的播放至結束意猶未盡。不過,因為身體不適,難免在觀影過程中不斷擺動身子,甚至不小心踢到前座的椅背,實感抱歉。

《100 foot Journey》,這部講述一個印度家庭,如何融入法國社會的清新喜劇小品,也有典型勵志電影的“化不可能為可能”,使得故事主人翁一家Kadam family,能在法國一小鎮開設和經營印度餐館。

乍聽之下,法國人怎麼會去接受和自身文化格格不入的印度餐,更何況不是在國際包容度頗廣的首都巴黎,而是在一鄉間小鎮?

你可以說,這是一部探討食物的電影,探討在準備美食的背後過程中,那料理人的誠意和用心。

在開業過程中,Papa Kadam一家免不了和對面法國餐館的對峙與競爭,Papa和法國餐館老闆娘Madame Mallory的抬摃鬥嘴,到最後的互相包容和接納,令Papa Kadam和Madame這對上了年紀的歡喜冤家,從最初的你防我,我防你和相互鬥嘴,到最終的十指緊扣,那笑中有淚的故事。

當然,電影始終是電影,電影裡頭可輕易“化不可能為可能”;電影裡頭的橋段,能否存活於現實世界,還是一道疑問。

自然,主角Hassan的用心和學習態度,頗值得嘉獎和效仿,不愧對小朋友和後進是種勵志題材。

-----
電影以喧鬧的印度市集為開場,媽媽帶著小Hassan在市集中,搶過其他顧客,向一名賣海膽的魚商要完所有的食材。正當眾人競相出價時,小Hassan手裡悄悄捧著一枚海膽,津津有味地吃著生海膽肉。

魚商決定把所有的海膽都賣給Hassan的媽媽,因為他看得出,小Hassan對食物有著天賦異禀的鑑賞力。幾乎所有在食材中打滾的商人,對懂得欣賞食材原味的人,總有那一股的惺惺相惜。

(題外話:說到海膽,我生平吃過唯一的海膽,便是在紐西蘭的基督城。話說這南半球的海邊城市,有著許多豐富的海產。我對生冷的海鮮(生魚片Sashimi除外),其實是拒千里之外,但同行的香港友人大車,卻對海膽愛不釋手,抱著嚐鮮的心理,我試了一粒海膽,把海膽肉挖入口裡的腥味和滑溜感,令我迫不及待吐出;和電影裡小Hassan那津津有味的美感,完全判若兩人。)

海膽在印度料理要怎麼弄?電影鏡頭轉到Hassan的媽媽,在他們在家開的印度餐館裡,教導小Hssan把海膽肉混入印度咖哩內,從而使得充滿香料的印度咖哩,有著截然不同的海膽風味。創新,是小Hassan從媽媽身上學到的根基,融入了他往後成為米其林大廚,在巴黎國際料理店所學會的創新和研發。

忽然,印度選舉產生的騷亂,蔓延至Kadam家開的印度餐館。因為一名獲勝的候選人在餐館內用餐,成群暴民蜂擁而至,他們縱火、瘋狂劫掠、甚至殺人,Kadam一家沒命地逃,媽媽卻被困守火場中。Papa Kadam和一家人看著妻子與媽媽身陷火海卻無能為力,一顆心都要碎了。導演在這一幕處理得相當悲情和感動,赚人熱淚不少。

一家人離開帶給他們傷心難過的家鄉,遠赴倫敦,在希思羅機場旁的一棟房子歇腳。Hassan身為大哥,有必要承擔母親的廚藝,電影用倒敘的方式,形容他搭了一個簡陋的棚子賣吃,卻逢每次飛機低飛過捲起的大風,把棚上的雨水給澆滅煤氣明火,氣得Hassan大罵,也是種黑色幽默。

後來,Papa Kadam決定帶著一家人離開倫敦,到歐洲大陸去碰碰運氣。他們把車子開上英倫海峽的渡輪,航向彼岸的荷蘭,尋找另一片天。

在荷蘭關卡的盤問中,導演幽了英國和歐盟共同體的隔閡關係一默。理所當然,一個印度裔家庭要踏入歐洲,將面臨移民局官員的種種刁難和猜疑,移民官卻在Hassan說了一句話而放行,“因為我發現倫敦的蔬菜沒有靈魂,所以,我來到歐洲,是要尋找那能感動我的食材。”

短短幾句對白,導演卻足以勾勒出英國與歐洲大陸的矛盾;當然,類似的民族矛盾,也可以從不久前鬧獨立公投的蘇格蘭裔與英格利斯裔、愛爾蘭裔和威爾斯裔身上看到。

-----
好啦,Kadam family的麵包車終於進入荷蘭口岸,並跨越無人駐守的邊界(歐盟共同體已完全開放各國邊境,在歐洲境內可自由往來),行駛在景色秀麗的法國境內,故事正式開始了。

麵包車在經過一條顛簸的山路時,忽然剎車器失靈,車子直往山谷衝!臨危不亂的Papa Kadam急中生智,把車子開向一條上坡道路,車子才停了下來。


險境後的爸爸,雖面對兩名兒子的無理發怒和怨恨,不滿為何要離開生活得還可以的倫敦,來到人生地不熟的法國;樂觀的爸爸卻始終堅信,麵包車的剎車器在這裡失靈,似乎是死去的太太冥冥中決定的,用意是要令他們在這個法國小鎮(Saint-Antonin-Noble-Val)留下來和生活。

電影把這座法國山城拍得很美,如果從促銷旅遊的角度而言,也無不可。


一家人遇上了開著吉普車經過的女主角Marguerite,女主角有著那法國女人的美麗,而她的善良和樂於相助,似乎在Hassan的心坎裡埋下一顆種子,使得暗生情愫。

印度男戀上法國女,能否有情人終成眷屬;還是只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呢?(這又牽涉到人類學對膚色的階級看法了)


Hassan後來想學法國料理,除了了解到要在法國生存,單靠印度料理不行,必須學做法國菜的道理;更大的原因,相信是他為了能藉著學做法國菜接近伊人,Magerite也毫不吝嗇把她的法國料理書籍借(送)給Hassan。導演通過微妙的電影畫面,處理著這對暗生情愫的男女,有著那相互欣賞對方,那股純純的愛,把感情戲置入喜劇小品,導演是拿捏得不錯。


女主角把這戶異鄉人帶回家,款待他們吃喝。對於眼裡只有印度餐的Papa Kadam,他見識了法國料理的精髓,也不得不承認法國菜的獨當一面。美食和音樂及所有文化藝術一樣,也是無國界之分的。Magerite對美食的用心感動了Papa,使他也不由自主,對Marguerite準備的法國料理說贊。


Papa的信念,仍堅持著是已故太太要他們在這座小鎮生活的原意。他留意到一所廢棄的餐館,並打算用身上的所有積蓄把它買下,儘管遭到孩子的一致反對,認為對面已有一家獲得米其林星級評價的法國料理餐館,多開一家印度餐館只是自尋死路,更何況要這個鄉區的法國居民接受前所未聞的印度餐,似乎是天方夜譚。

Papa堅持他的樂觀信念,堅信他的印度料理有其獨特一面,必能吸引法國居民青睞。Never try never know,這情節,是否帶有很濃厚的勵志味道呢!

----------
商場如戰場,印度餐館的開業,馬上引起了對面法國餐館老闆娘Madame的眼紅。她向市長投訴印度餐館播放的印度歌曲聲浪太大,語帶嘲笑印度菜的進駐,導致法國菜的淪陷,並施計騙走Hassan的食物目錄,派員到市場把所有的食材買光,逼得Kadam一家得到50公里外的另一市鎮購買食材;電影這幕,我看到人性那“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陰暗面。


眾人把得來不易的食材弄成料理時,開業一晚卻面臨無人問津的尷尬局面,眾人的心冷成一團,但Papa始終不放棄。他穿上傳統印度服裝,也要女兒穿上紗麗站在門口招徠客人,落實那印度人死纏爛打的一套(這是我在紐西蘭和印度人相處領教到的,可說是印度人散播世界各地的求存方式和成功),最後把牽狗散步的市長夫婦拉進來,讓好美食的市長一嘗那印度料理,且就此愛上,也昭告著印度餐館獲得市長的支持。(當然,這一part相當戲劇性。真實世界裡,在一個食物與當地文化格格不入的異鄉裡,要說服當地人接受外來食物,需要的是多少誠意和時間!)

眼見暗箭無法阻止印度餐館的經營,Madame宣布“戰爭”開始了!導演也極富心思,安排了這家知名法國米其林餐館的員工的紀律和操守問題,如最典型的遲到和飛揚跋扈。

Papa以牙還牙,也到市集把法國餐館準備給部長的乳鴿食材給買光,Hassan希望能化解彼此間的恩怨,主動煮了一盤乳鴿給Madame。

面對Hassan的善意,背後站著一排下屬,Madame的心中面對煎熬:若基於個人立場,她可以立馬接受Hassan的好意;但她今天身為領導者,她就不能打擊下屬的士氣,軍心亂則一切休矣!這項戰場上的規則,也適宜用在商場上。

Madame只能昧著良心,公然指責Hassan得乳鴿料理難以入口,並當場倒進垃圾桶,以行動來徹底挫敗敵人的“挑釁”,換回自身陣營的士氣。

導演安排Madame事後承受良心的責備,畢竟她不忍心一位這麼有才華的年輕人,就被她給毀掉。這是電影展現了人性的率真。

詎料,Madame旗下的一名大廚自詡為“戰士”,他竟要兩名流氓友人,夜半去縱火破壞印度餐館,並在牆上噴漆“印度人就是印度人,永遠也無法成為法國人”,這等“法國式”種族主義的字眼。

Hassan在救火的過程中被火燒傷,一場火災卻改變了原本為敵的Madame和Papa。Madame甘冒著雨,努力塗刷烙印在圍牆上刺眼的黑漆,這幕突顯了在一個公民社會裡,人性善惡分明的態度,而非被商界那競爭的個人情緒所支配。這種坦蕩蕩的態度,包括Madame當場炒掉搞破壞的大廚,符合了歐美人所宣揚的價值觀。

電影從這裡,開始揮別兩家人的矛盾,進而凸顯了人性的美和價值。

自然,電影安排Hassan和Maguerite這對男女的互生情愫,到Hassan加入成為法國餐館的一員,勾勒出Maguerite對亦有亦敵的複雜情感,也對Hassan即將遠走高飛的憂慮。


Hassan以夢幻般的姿態,讓這所鄉鎮的法國餐館,榮獲有史以來的米其林兩顆星,獨守丈夫遺下的餐館的Madame喜不勝收,似乎完成了丈夫的意願,她那緊繃的情緒也鬆了下來。

成名的Hassan,正如Madame所料,馬上就被巴黎一家國際餐館相中。人在巴黎的Hassan儘管名利雙收,在料理界享有很高地位,卻很明顯不快樂。他被迫困守於每日工作的沉悶,那枯燥的生活,幾乎快把這名天賦異禀的大廚給壓扁了!


Hassan最後選擇回到小鎮,因為小鎮有他愛的Maguerite,還有他的家人。電影也用批判性角度,述說Hassan寧可不接聽米其林評審撥來可能晉級的來電,而寧可和Maguerite展開,從Madema接手經營法國餐館的新模式。

電影到此圓滿大結局,畫面充斥著法國國慶的煙花和慶祝。

------
結論:這是一部帶出人在維護自身利益時,人性那不由自主的陰暗面;同樣的,電影也通過一些劇情鋪陳,得出那人性真善美的一面。

你可以從多角度去看一部電影,因為,電影導演始終不會很明確告訴你,他想傳達的是什麼觀念。說白了,不就扼殺了你的創意和想像空間嗎?

說那絲絲的感動,《100 foot Journey》還真做到了!

對於食物,我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只要第一口,就知有沒有!”所以,我對Hassan努力學做西餐Omelette,以作為他有機會被Magerite相中,進入法國餐館廚房的那慕,(目的是為了與愛人Magerite共事)還是蠻動容的。


p/s:時隔有餘,已無法描述出當下觀影的心情寫照,唯有從鉅細靡遺的劇情回想中,去勾勒那殘存的時光記憶。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